作业布置的策略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外作业不仅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获取,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如果我们懂得如何利用作业这一途径的话,它将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
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作业布置策略。
一、作业的内容要少而精。
这里有三个意思:第一,作业的量要少。
一题、两题,课余练一练起到巩固当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第二、内容要精。
布置的作业每一题都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也就是说要练到点子上,不做机械重复的作业(所做的应用题可以不抄题),所做的练习都要有代表性。
第三、要有针对性。
既要针对课堂的重点、难点布置作业,又要针对学生掌握得不太好的内容加强训练。
第四,布置适当的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能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旧知识的前提下生成新知识,预习题设置要切合第二天上课的内容,能起到引导,铺垫的作用,这样以便于第二天的上课能针对学生预习不到位的地方进行讲解,对症下药,提高课堂效率。
二、作业的设计要有层面性。
教师布置作业既要让学优生“吃得好”,又要让中等生“吃得饱”,更要让学困生“吃得了”。
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置上既要关注“量”,更要关注“质”。
作业的设计要有层面性,要有梯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同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作业设置的要求也要不同。
教师要针对他们掌握得不太好的内容加强训练,针对课堂的重点、难点布置作业,多做基础性的练习以便过好基础关。
三、作业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学习的意识。
所以我们要拓展学生作业的空间,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生活。
平时增加操作实践性作业。
又如学完“认识图形”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学过的图形,并将这些图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将图形拼贴成美丽的主题图画。
如教学“时间”后,根据教学的内容,我设计以下课外作业:
A你平时在家锻炼身体吗?请你选择一项活动,具体做一做,记录一分钟内的次数(拍球、跳绳、跑步),或者在学习方面(写字、阅读、口算)。
B了解你们家庭成员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情。
C有条件的同学查阅有关数学资料,了解在一分钟内都能做哪些事情。
又如,在学完“统计”后,可以让学生去调查一个星期你们家扔掉多少的塑料袋,画出统计图,进而说一说为了保护环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切不要以为这些调查式的实践作业我们农村孩子就没能力完成,其实只要我们教师引导有方,孩子们完成这类作业的兴趣与效果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
并且在这些调查式的实践作业中,学生求真、求实,回归生活的“大课堂”。
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计算比较、分析概括,既学到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而且富有生活的时代气息。
总之,作业的布置一定要灵活,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从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上灵活处理,随机应变,以练出最好的效果。
从而使作业既不超时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