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经乾卦详解

易经乾卦详解

易经乾卦详解作者:大成之道国学院张成院长易经一书。

自分数类。

曰卦、曰辞、曰传、曰图。

合之曰易经。

实则卦与爻辞为经。

余则传也。

图说也。

卦与辞又非同类。

卦象在前。

文辞在后。

文辞亦有所别。

有属原辞。

传于口者。

有属后人推衍成文者。

有从他易续纂其言者。

有合古今占候明着其义者。

故易有数体。

而皆以卦爻为主。

卦爻自古迄今末有异也。

虽因序有先天后天之殊。

其卦末变也。

因占有连山归藏之别。

其象末易也。

故伏羲文王易有异。

而卦无异。

用有殊。

而象不殊。

则以卦皆此卦。

象皆同象也。

卦用无尽。

则其辞无尽。

卦象不易。

则其意不易。

学者欲通其变。

先求其常。

欲究其用。

先索其意。

卦六十四。

爻三百八十四。

皆其常数。

乾上坤下。

水润火炎。

皆其定义。

学者当就是以求之。

则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

及其彖象之辞。

位时之义。

凡关卦之所立。

意之所存者。

皆载于经。

可一一进而研习焉耳。

六十四卦乾坤为首。

明各卦皆自乾坤出。

而坤又在乾后。

明阴之生于阳。

故言卦必先乾坤。

而尤必先明乾卦。

乾为万物之始。

一切生化之本。

其位高。

其德全。

故能为万物之主。

今先就卦爻之象。

与彖象之辞。

分别释之。

乾之卦象、以爻成。

重之为。

凡六位。

此凡卦皆同也。

六位者以天地上下具六位也。

卦原三爻。

六位则为六爻。

以分配天地人而别其阴与阳也。

天曰阴阳。

地曰柔刚。

人曰仁义。

三者皆两故六。

六位立。

天地人之阴阳数皆见矣。

夫后天之中。

有阳有阴。

不独存也。

一刚一柔。

不独生也。

一善一恶。

不独行也。

故吉凶福祸。

顺逆利害。

正邪明暗。

消息进退。

莫不相倚而成。

相丽而名。

此天地人各有阴阳。

而卦爻乃有六位也。

乾之六位。

上乾下乾。

其象同。

其名一。

故为纯阳。

纯阳由爻言之。

非由位言之。

既有六位自含阴阳。

一三五阳位。

二四六阴位。

位自有阴阳。

非爻之阴阳也。

故三位之。

则可名阳。

若重之为六。

是已生化而合阴阳。

三属阳。

六属阴。

由阳生阴。

故其生必阳。

其成必阴。

此就卦爻言也。

若进而推之则阳生阴。

阴又生阳。

生化无穷。

阴阳至纷。

不可尽述。

此则以卦之六爻。

爻分阴阳言之耳。

乾卦虽因爻位而备阴阳。

然其体阳也。

卦本无体。

以爻为体。

爻之阳者、卦亦阳。

爻之阴者、卦亦阴。

或以爻之类言。

或以爻之数言。

皆别于位也。

故卦有阴阳。

爻有阴阳。

位有阴阳。

时有阴阳。

位者定方。

时者异宜。

有位则有时。

有时而后位可明也。

故六位有六时。

或因时见位。

或因位见时。

故曰六位时成。

苟无时。

则位无用也。

乾卦六位亦有时。

故纪爻之数。

一数其位。

一数其时。

一数其爻。

一数其类。

类者即阴阳也。

故有初与上二三四五之数。

九六之名。

初言时也。

上言位也。

二三四五亦时亦位也。

九六类也。

以六爻赅时位。

言时失位。

言位失时。

故时寓于初。

纪其始也。

位寓于上。

志其高也。

由时言之。

则为初中终。

由位言之。

则为上中下。

而二者并居不孛。

并行不疑。

用时。

则自初至上。

皆可以时数。

用位。

则自上至初。

皆可以定数。

而爻之所象不异。

故六位时成者。

位时皆于是见之也。

且爻六位分三才。

而卦则分内外。

虽一卦乃两卦也。

以其体只三位。

重之则合两卦。

故有内外之分。

或曰上下。

或曰往来。

亦一阴一阳也。

故卦必明云某上某下。

如乾曰乾上乾下。

坤曰坤上坤下。

实为一卦。

而分上下。

正以乾坤八卦而外。

皆由上下两卦合成。

八卦虽为本卦之重。

而仍必分内外言也。

虽一乾卦。

而成自两乾。

上之乾。

与下之乾。

异也。

以其髑用不同。

阴阳异数。

故也。

况上下之卦。

合则为备六位之体。

分则为独具三爻之体。

其生化之迹已着。

而阴阳之数亦加。

则其分合间。

对待中、各有所异。

其名虽同。

实不同。

故六位之卦。

为六十四卦中之卦。

已变者也。

三爻之卦。

为八卦中之卦。

末变者也。

如与。

一属八卦之乾。

一属六十四卦之乾。

六十四卦自八卦出。

如子与母。

其卦名同。

而用殊。

故八卦可名先天。

则六十四卦可名后天。

若名八卦为母。

则可名六十四卦为子。

若名八卦为纲。

则六十四卦为目。

若名八卦为本。

则六十四卦为用。

二者原不同也。

故在易卦。

必明其变易之迹。

由一个变而为。

其所变在重一也。

实非仅重一也。

盖细分之。

则天有阴阳。

地有阴阳。

人亦有阴阳。

就六位之乾言。

则初二为地爻。

五上为天爻。

三四为人爻。

则实将八卦之。

重之为六。

分之为三成三耳。

故卦六爻。

由重卦言。

则分内外两卦。

由三才言。

则分天地人三部。

三才亦后天也。

故亦必备阴阳。

即由爻位明之之。

亦可知其各有阴与阳也。

不特此也。

卦以爻立。

爻以位明。

位以时定。

时以气行。

虽有初二三四五上六爻。

亦具终始上下义。

而其用不止是也。

则因气之不息耳。

气行不息。

终则复始。

内而出外。

外而入内。

上下往来。

循环不已。

则虽分卦、分才。

分位、分时。

犹末尽也。

盖气之行如环。

气之成如球。

本无间断。

则无终始。

自初至三。

自二至四。

自三至五。

自四至六。

自五至初。

自上至二。

皆可分别。

而为一卦。

以其气之环行无已、故曰周流六虚。

本六位时。

不曰位时,而曰虚者。

正以其非限于此位时也。

故卦之成。

非一卦也。

非二卦也。

乃各卦分合而成者。

其象固如是也。

卦一而用众。

爻六而变多。

故象者。

象其意也。

非指物而物之也。

爻者。

效其数也。

非定名而名之也。

如乾之。

为象简。

而所象无尽。

爻则六。

而所效之数。

不可纪述。

故曰易以变易为用者也。

卦虽分内外上下及交互。

旁通各卦。

而有其主用。

有其本世。

有其客应。

有其臣使。

有其机。

有其基。

有其门户。

有其道路。

有守有行。

有去有止。

故一卦有无穷象。

一爻有无尽义。

此皆变易之所见也。

乾之为卦。

六爻上下。

其体象天。

然非如目中苍苍之天。

乃统名之天。

其主曰神。

乃统名之神。

其用曰动。

乃元气之行。

其类曰阳。

乃元阳。

其精日玄。

乃元精。

其象包一切形神。

概天地万有。

通乎道器。

贯于上下者也。

然有其主用。

则在九五一爻。

以乾为阳。

阳数自左上。

一三五七九。

恰当五爻为九九为乾之大用。

五为乾之主位、且乾之六爻者、乃合内外二乾卦言。

内为体。

外为用。

以其阳气之动、必出也。

以外卦之三爻言。

九五为其中爻。

中为极位。

故主见焉。

此因卦而殊者也。

如坤则反在内。

而居六二。

乾坤相对。

一外一内。

既殊其类。

其主亦异。

故各卦主用之爻。

皆视卦而定也。

乾卦六爻三极。

分主与客。

有世与应。

凡卦皆然故六位不移。

而主客异地。

六爻不变。

而世应殊方。

则以其来自何乡。

当居何位。

按之本宫之数。

而定所居之方。

大抵皆以三爻距离为准。

恒视内外上下为呼应。

如八卦之对列也。

故初与四爻。

二与五爻。

三与上爻。

皆为其对应之位。

盖后天阴阳以偶行。

有主必有客也。

又六爻三极之中。

以三四人爻为重。

则以易教为人道立也。

天道非人不明。

地道非人不通。

所贵乎易者。

人之志也。

吉凶祸福。

因人而见。

顺逆动静。

因人而明。

神鬼之情。

因人而达。

动植之物。

因人而察。

故卦象以人爻为重。

而爻象以人事为则。

此三四两爻为占卦之主。

观象之枢。

非此不足以言卦情。

不足以致卦用。

而圣人之意、亦不可见。

天地之心、亦不可得。

故进退存亡之机。

升降消息之数。

动静之道。

顺逆之途皆从三四爻辨之。

此人为天地之主。

而万物之灵也。

观往知来。

察微知显。

皆人爻之着于象数者也。

是易为人道立。

而卦因人爻成。

苟舍中爻。

则失其主。

而昧其用。

故一卦之用。

必先自中爻发之。

而一卦之意。

亦自中爻得之也。

此三四中爻介乎天地之间。

立于终始之道。

兼乎内外之事。

通乎上下之情。

赅动静之行。

合幽明之德。

着天地之数。

而持之以一。

昭神鬼之灵。

而折之以中。

此至中和之基。

齐本末之门。

为全卦精神所存。

变化所秉。

其重要不可比拟。

故观象者先察焉。

夫卦象本乎爻。

爻象存于数。

数者实为易之灵。

如人之魂。

物之精也。

不识其数。

则握死物。

而无所用之。

虽熟覩爻象。

强记卦形。

终无所明。

以不得其所用也。

故一二三四五六之数。

与初上之辞、九六之用。

皆象之所寓。

而神之所行。

其上下升降之途。

来往多寡之迹。

皆由数中见焉。

诚以气行无形。

神至无影。

唯数足以纪之耳。

故阳奇阴偶。

一见而明。

左升右降。

循序而得。

先后天之同与。

顺逆之殊行。

分合之异致。

或见于外。

或潜于内。

或加、或减。

或乘、或除。

莫非数之所成。

亦即象之所示。

学者明其数矣。

则天地尚可指于掌。

日月尚可止于图。

今古之时。

明晦之地。

皆可推而得之。

数而验之。

故易逆数也。

重在数其数耳。

至六爻之情。

恒因内外上下卦而有同异。

则亦时之不同。

位之不一。

与数之别也。

二与四同功异位。

三与五同功异位。

其情即因之而判。

果以阴阳类言则同。

以时位数言则异。

故一则多惧。

一则多誉。

一则多凶。

一则多功。

其象之同而不同。

爻之异而又异。

不得以皆同类同位。

而谓之同情也。

故三与五为朋、而非朋。

二与四为隣而非隣。

实因数之差也。

观于河图之象。

天地生成之数。

则可见矣。

夫言情而必及终始。

言数而必兼本末。

此固卦象之所重。

然亦有取始而去终。

逐末而遗本者。

亦有重本而舍末。

求终而忘始者。

盖亦因时之殊。

位之异。

卦之德。

爻之情。

各不一也。

然在人道。

则未有取一遗一者。

此由卦象、不尽为象人事也。

人事在中、固有本末终始之全。

若在初、则无始。

在上则无终。

处上则舍本,。

处下则舍末。

各有中极。

而卦限于六爻。

故在两端。

必有一阙。

此因天地之内。

唯人得其全。

物则仅得其偏。

人得天地之中以生。

故全而居中。

物得天地之一以育。

故偏而居两端。

亦理势自然而然也。

故在初与上。

或则当位。

或则失位,或则得用。

或则不用。

而一卦之象亦因是而殊观。

要之、数之所成。

气之所行。

天地尚不得其全。

何况物乎。

故由入事言之。

则自二为始。

至五为终。

上下本末。

俱有余位。

而后不越不僭。

不卑不亢。

致乎中和之德。

行乎正大之门。

其所重多取二四三五四爻。

非无故也。

然天地有极。

人道有变。

或处之绝地。

或置之危枝。

或潜之深渊。

或远之辽野。

亦非绝无之事。

当为非常之观。

要以中道为常。

本位为当。

此则圣人立教之意。

明象之旨不可不知也。

是故卦象之所成。

必取圆度。

爻象之明。

必以环行。

以济其穷。

而通其变。

则偏者可止之于正。

失者可复之于全。

准天道之行。

定人事之则。

昭物情之化。

制性命之规。

则其不用不当之爻。

亦有宜时宜地之例。

此六爻不可偏废。

而三极仍有常道存也。

故卦象之观。

必先熟夫爻象之例。

欲因象以明意。

必先求其象之所成用。

象者简、而用则繁。

意者微、而数则显。

学者必先就其外而推其内。

因其粗以溯其精。

方可以通乎象。

而彰其意焉。

此言乾之卦象。

尚有多义。

因辞中有者则讲。

释时可申明之。

明象熟辞。

而后卦可通也。

苟舍其一。

不通其二。

则不过记诵之学。

终无解于易。

易初原不重辞。

止可求之于象。

后圣述辞与象相证。

其益学者多矣。

但辞为明象者也。

象有未明。

始求之辞可也。

若徒熟其辞。

而忘其象。

则何解于卦哉,故夫子先释象而后释辞。

使学者知所先后。

毋忘本末耳。

又曰中国圣人讲造化之数。

全由实验得来。

而外人不知。

以为虚玄莫考。

诚可笑也。

盖易明指出太极两仪。

四象八卦。

及河图洛书。

五行九宫之序。

皆由定数所变化者。

非故为其制也。

无论何物。

变化之数。

不出于此范围。

其所成物质名类。

不得异于此定序。

则天地之所自判。

人物之所自生。

下及一草一木。

一器一物。

莫不皆然。

以孚此而生化者。

是曰定序。

不独易与图书然也。

譬如一立方体木块。

以刀劈之。

自上而下。

必成两片。

再劈之必成四条。

更断之必成人立方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