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本研修先进单位经验交流材料

校本研修先进单位经验交流材料

校本研修先进单位经验交流材料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校本研修先进单位经验交流材料
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
首先感谢县局的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

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学习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促进我们学校的工作。

接下来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学校校本研修的一些做法,请老师们给予指导。

跟大家要交流的内容有三点。

一、打造一个团队
我们二小语文教师50多人,每个教研组10人左右。

数学教师近30人,每个教研组5人左右。

英语教师10人。

音体美各学科的教师也都有8人以上。

我们还成立了由专职、兼职教师组成的8人以上的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教研组。

每个教研组、每个学科组都是一个团队,
整个学校又是一个大的团队。

如何凝聚一个团队的力量,打造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

我们的做法:一以活动为载体;二靠评价措施引领。

我校开展的教学常规活动有(1)教研组内研究课(每学期搞一轮)(2)校级优质课、先进教研组评选(每学年评一次)(3)校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等(每两年一次)。

每项活动的开展都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如集体备课制度;优质课评选标准、先进教研组评比细则;校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等)。

这些评价制度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意识、团队协作意识,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也都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并且以评价团队为主(譬如:教研组内研究课,每学期每人执教一节,每周最多安排一人讲课。

教研组要提前做好集体备课,讲课时本组教师
要全体参与听课、评课。

每个教研组内的研究课,分管学科主任至少有一半的课要全程跟踪,并作为考核先进教研组的量化成绩之一。

教研组内研究课,又作为推荐教师参加学校优质课评选的依据。

先进教研组评比细则中,教研组参加校级优质课评选成绩作为先进教研组评选一项成绩。

年级组教师教学质量检测成绩差距大小情况也是先进教研组评选项目之一。

(怎样才能缩小教学成绩差距,提高教学质量?参加学校优质课比赛如何取得好成绩?实践证明,搞好集体备课就是最有效的途径。

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在提高一个团队能力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下面说说我校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开展情况。

我校集体备课的形式有同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跨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等。

(1)同年级组集体备课除全册备课、单元备课外,我们更关注课时集体备课的时效性。

(我们学校同一个年级的班级
都在十个左右,任课教师人数比较多,具备集体教研的优势和氛围)。

每天办公时间各学科组都自觉进行集体备课,主要交流当天上课的情况,学生出现的问题,探讨补救的措施,研究下一节课的教学。

(譬如数学课:课时集体备课要细化到,针对一个新知识点创设怎样的教学情景,每个知识点掌握到什么程度,设计哪些练习题目,每个题目的练习意图、知识拓展到什么程度,通过集体备课让每位教师都要很清楚。


通过课时集体备课,教师每次上课前能清楚把握知识核心,对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教学差距起到很好的作用,老师体会到其中的好处,于是逐渐变成自觉地行动。

(2)跨年级组集体备课,(尤其是语文、数学这些学科,循环一轮需要五年的时间,更何况教材还在不断更新。

跨年级组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使教师对所教知识瞻前顾后,统揽全局。


不同学段教师认知互补,解决教师本位知识缺失的有效的途径。

为解决时间不够用等矛盾,通常我们把简单的问题,放到同年级组集体备课解决,把热点难点问题放到跨年级组集体备课研讨。

教学中我们还体会到:集体备课的设计方案只有放到实践中加以检验,才能避免纸上谈兵,眼高手低。

因此集体备课之后,还要选择一些典型、重点课时,由一位教师执教研究课、其他教师听课、评课查找问题,大家再反思修改,完善教案,之后,再执教一轮研究课,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使设计的教学方案趋于合理。

(举一个例子:一次学校教学研讨会上,安排的课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一课。

当时备课组的老师们查阅了很多有关的课例及名家的课堂实录,思路大致如下,课伊始,教师现场收集或直接出示人数不一样多的两个小组的比赛成绩,让学生比一比
哪个小组成绩好。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首先想到比总数,但,小组的人数不一样多,比总数不合理,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再引导学生思考比什么怎么比,引入对平均数的认识。

教研组的教师讨论交流后,也没跳出这一思路。

可是按集体备课预设的方案,几次的试讲,每到这个地方,学生基本卡壳,几乎想不到用平均每人的个数(也就是平均数)来比快慢,对此我们非常困惑,。

这时恰好市里要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其中就有这节课,于是,我们特别安排备课组的教师参会认真学习,会上讲课老师的思路与我们设计的思路、遇到的问题大致一样。

现场互动期间,我校参会的教师就我们的困惑特别向专家请教,结果我们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带着困惑,我们再来研读教材,集体商讨。

教师教学用书上的一段话使我们茅塞顿开。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有两个作用(1)它首先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
况(2)其次是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原来我们在备课时,直接拿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实际上就是关注了平均数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而忽略了它首先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这一作用。

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进而理解平均数作为代表一组数据水平的数,看似顺畅,实则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教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