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景观设计浅析
摘要:旅游对于大众来说不再是奢侈的偶然性行为,近十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的提高,工作性质的单一化以及交通的日益便利性。
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通过旅行来放松心情享受生活,通过对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人文、自然景观了解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身心。
大到某个国家的旅游规划与宣传(如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等),再到某个区域、某个城市的旅游项目拉动(如拉萨、海南、马尔代夫等),小到山川溪流、地质公园、温泉度假等。
现在的旅游项目层出不穷、活动各具特色,无不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争相观摩、一览风采。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盛,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不仅仅是艺术化地传达景观美化,而且还要考虑景区的经济性、特色性、主题性以及可持续性。
这就要求研究旅游产业的独特需求,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景观服务——旅游景观设计。
关键词:旅游景观设计;旅游景观;旅游产业1景观设计概述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常规使用的“景观”概念和范畴,成为了人类塑造生活环境的艺术与工程体现。
简而言之,景观设计是通过对土地及大地上的物体(水、植物、铺装、建筑、小品等等)和空间的合理科学安排,来创造安全、高效、健康、舒适、美丽的生活工作环境的一门设计艺术。
现在,景观设计已经逐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和设计艺术,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之中。
2旅游景观概述
20世纪70~80年代,“景观论”被引入旅游科学,出现“旅游景观”新概念。
将区域中具有一定景色、景象和形态结构,可供观赏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娱乐场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文化精神现象,甚至于该区域存在的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等等内容泛指为旅游景观。
旅游景观是指自然的、人文的,或者两者组合构成的观赏对象的综合景象。
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自然或人文的各构景要素共同构成的风景,就是旅游景观。
[1]景观构景一般有三个要素:景象实体、时间和空间。
景象实体可以是自然物,如山川河流、动植物等,也可以是人文的,如建筑物、文物、文化艺术品、历史遗址等。
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自然风景、人文风景。
时间是指不同的时辰和季节,一年中的不同月份和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景象都随之呈现不同的变化。
空间则是景象所占据的立体空间范围,即所在的空间、位置、朝向等。
泸沽湖、九寨沟、黄龙、呼伦贝尔草原等旅游景观均为自然形成。
西藏布达拉宫、云南大理城、都江堰水利工程、金沙遗址等属于人文景观。
多数旅游景观是自然风景和人工建筑相结合的,并由多种要素构成。
不论是自然旅游景观,还是人工设计的旅游建筑景观,如果不符合景观构景和观赏原理,必然会降低观览效果。
旅游景观构景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点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3旅游产业对景观环境设计的要求
3.1景观独特性
从最基本的方面来看,旅游产业,本身就是贩卖“景观”的产业。
由于旅游产业的运作,基于旅游项目对于游客的巨大吸引力。
而观光旅游的吸引力,就是来自于独特景观。
独一无二的、具有震撼力的景观,可以把千万里之外的游客,搬运到景区,实现旅游的消费过程。
可以说,“景观”的独特性,是游客购买旅游产品,进行旅游消费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把“景观独特性”作为旅游景观设计的第一原则,是一切旅游景观设计的追求目标。
总之我们要围绕“吃、住、行、游、娱、购、体、悟”等方面进行景观的独特性思考。
3.2功能性
功能性是任何景观设计的骨骼,包含合理恰当的功能区、配套的服务设施及交通流线组织。
1)任何新建设服务系统的人造景观,都处于功能性地位;其中,引导服务系统应该尽量与环境协调,明显而又融洽;景区休憩与服务系统,应该与核心吸引物的景观特色相互协调,成为提升景观吸引力的工具,而不能成为破坏景区原生态景观的因素。
2)休闲旅游项目要求高标准的生态和审美景观环境:休闲旅游项目,一般要求在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基础上,开展休闲游憩活动。
休闲旅游提出了对休闲环境的高标准要求,首先是生态基础好,进一步应该景
观环境优美,再进一步形成休闲项目的特色景观。
3)人工建造物体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项目要求人造景观具备独特性吸引力,主题公园、游乐园、主题文化景区等等旅游项目,都是以人工建造物为核心吸引物开展旅游活动的。
4)旅游接待设施与城市的商务性接待设施对于景观的要求有很大的区别,而且观光接待、休闲接待、度假接待之间,对于景观的要求也非常不同,形成了主题化酒店餐饮、奇异建筑、步行商业街区等等旅游设施。
3.3经济性
没有一个投资方是无所顾忌的挥霍,在景观设计方面都要求最大的产出比,即“经济实惠”。
这也是最考究设计工作者创造“设计附加值”的地方。
1)成本控制。
如游客接待区的入口处铺地,如果为了体面堂皇而购买国外进口石材,肯定会付出高昂的费用,就时效性而言,满足基本车行、人行的功能基础上,利用本土材料再加上材料铺贴手法及工艺往往会取得更有创意感的效果。
日本由于国内资源缺乏,很多项目作品在这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2)资源循环利用。
大力挖掘景区的可产出资源及合理安排资源的循环利用。
如开发景区周边相对荒废的土地进行有经济价值的农作物种植,或用来满足内部餐饮消费。
再如利用游泳池的排污水进行植物灌溉,利用风能、太阳能进行发电等等,形成相对有效的“自产自给”系统。
3)维护运营成本。
在进行景象设计时还应注重维护的便利性,从造型复杂程
度、材料、运送等角度尽量在审美及实效方面找到平衡点,也可利用广告位带来的经济效应减少维护的支出。
一个成功的项目作品,是投资方、设计方、建设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景观设计角度我们的设计师也应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到经费使用配比当中去,使投入主次分明、轻重有致。
3.4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包括景区本身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也包括人工的维护、管理、创新,以及对资源的合理性使用。
1)保护与开发。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我国5a级景区九寨沟在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方面就相当合理,结合景区特点从游客游览时间上,行走区域及路线上做了合理的规划及部署,上午入园,傍晚出园;观光车上的走马观花,下山途中的细致领会;人与天然美景的近、中、远的空间距离,这些都通过对景观的考察、思考、设计得浑然天成。
既有利于景区的生态保护又利于长久性的开发经营。
2)管理与维护。
当然昙花一现、
红极一时的景区也并不少见,近年来很多市郊地区根据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大力打造“樱花园”、“草莓园”等等参与性较强的旅游项目。
但正是由于游人的参与性过强,加上利益驱使下的短浅目光不注重对景区空间上的疏导规划及制度约束,造成了“脏、乱、差”的恶劣情形,经营的长期性得不到保障。
当然也不乏有以热水代替稀少温泉资源的度假区,对消费者的信誉度直接关系到经营的
生命力。
3)创新。
包括多样性和可创造性。
景致的设置、空间的交流变换、人景的互动都应结合景区自身特点做到丰富、新颖。
景象不仅仅是单一的可观摩对象,可以附带功能性或者参与性,让游客的从“观”、“游”中感受到“娱”、“悟”。
参考文献:
[1] 王屏.论旅游景观审美要素及其合理配置[j].旅行社之友,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