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体育游戏

民间体育游戏

民间体育游戏案例1:“顶瓮竞走”是朝鲜族传统体育活动,参加者均为女子。

比赛时,参加者头顶一盛有10公斤水的瓦瓮,快步疾走,赛程为100—200米。

疾走时瓦瓮不能倒,水不能溅出,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如果要把顶瓮竞走作为课程内容,我把它改造为:参加者男女学生均可;把瓦瓮换成书包;赛程改造成50米-100米。

(可根据学生年龄确定距离)这样能充分利用教具——书包,此项目较适合低年级学生活动,操作起来既简单又安全。

案例2:“打雪仗”是我国北方少年儿童的民间体育活动。

打雪仗是在雪地里用捏成团的雪球,互相扔打。

为了打中对方或避开追打,须做奔跑、跳跃、投掷、躲闪等动作,达到增强体能,培养意志和抗寒能力的目的。

根据人数分成相等的若干队,以雪球击中对方的次数多少定胜负。

因南方没有下雪,我在进行此项教学时,把“雪球”改造成轻便、不伤人的小球如:纸团球、毛线球、海绵球等,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自制教具,这样通过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投掷技能技巧,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案例3:“抢花帽”是乌孜别克族民间体育活动。

参加者人数不限,分两队排队报数,每个人记住自己的号数,然后两队围成一个圆圈坐在地上,圆心放一小花帽,选一人站在圈外喊号。

喊号后,两队同号者一起跑向圆心抢花帽,其余的人拍手唱歌。

抢到花帽者沿圆圈快速奔跑,未抢到者在后面紧追。

如果在唱歌结束前,追上了,就将花帽拿过来扣在被夺者的头上,夺帽者得1分;如果在唱歌结束后还追不上,则抢到花帽者得2分。

然后各回自己的位置坐下来。

循环反复进行,最后以得分多的队为胜。

此项体育活动,深受少年儿童欢迎,不需要改造。

我认为通过开发和利用一些地域性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开展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既可以展现不同民族的个性风貌,又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土体育文化”,参与民间体育活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进而可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精神。

开发和利用这些项目,既具特色,又具有独创性,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3、将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引入课堂,成为教学的有益补充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始终以运动水平为中心,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运动竞技性的教学与管理。

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己任,班级以运动竞赛成绩论高低,学校以运动会成绩为标准,这种思想体系和观念在学校体育界沿袭了几十年,造成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成一滩死水,内容陈旧,形式单调,在加上不时见诸报端的体育课学生伤亡事故,个别领导就一直念“紧箍咒”——时刻绷紧教师“安全”这根筋,于是乎,学校教师就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学校单双杠、肋木、天梯等器材成了摆设、有的学校干脆把他们拆掉,随之,山羊、跳箱也从操场上消失了。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形成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之一,但现实教学中内容的缺乏和内容选取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已成为新课程开发和进一步教学改革的瓶颈。

很多民族体育项目有很好的基础,活动方式多样,利于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展开,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很适合目前体育教学的实际条件。

再而,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时代,生活的环境、条件,虽然不同了,但是孩子喜欢快乐,蹦蹦跳跳的天性没有改变,游戏仍然是他们所热衷的。

因而,民族民间游戏仍旧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手段,如果我们仍然能够怀旧,推崇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游戏,让今天的独生子女能够喜欢和接受民间体育游戏,不愧为是一个很好的举措,民间体育游戏结合着竞争游戏与吃苦耐劳的内容,对孩子的身心理的成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非常有利孩子们健康成长。

4、饶有情趣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使体育课更富有生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以嬉戏娱乐、竞赛为主并结合节庆习俗,构成了一种寓意深刻的、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在文化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把在民间长期流传并受儿童少年喜欢的滚铁环、跳皮筋、踢键子、拔河、抽陀螺、跳竹竿舞、少年拳等项目引入体育课堂。

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学生走向社会,贴近生活,认识和适应社会的极好途径之一。

案例四:轻松愉快的“滚铁环”运动,它是满族的一种民间游戏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集运动和娱乐为一体,不受场地、器材及人数的限制,易于开展。

铁环的玩法多种多样,可根据它的特性,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开发其多种玩法,如丢回缩圈、滚铁环接力、丢圈套物、铁环操等。

开展此项目活动,游戏性和竞争性较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协调等体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均有良好的效果。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爱上生动活泼的体育课。

体育课大大地活跃了校园的体育气氛,每到课余活动时间,校园里就热闹起来,大小操场,集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体育活动井井有条地展开,过去那种有同学偷偷溜回教室看书、躲藏在厕所里歇息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

不少同学表示,他们每周都在盼望体育课早点到来,可是每次上课时,总感觉到时间太短了,不能尽兴。

在同学们看来,生动有趣的体育课已真正从过去的“要我上”变成了“我要上”。

六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的具体操作(一)、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的目标总目标: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促进学生机体的协调发展,提高运动能力;激发学生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的兴趣,体验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运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阶段目标:初级班:1)喜欢参加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活动,能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2)初步学会部分简单的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玩法,提高身体素质;3)愿意与同伴一起游戏,并能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4)有初步的安全意识,能避开明显的不安全因素。

中级班:1)对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感兴趣,喜欢尝试;2)学会部分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等;3)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一定的集体意识;高级班:1)喜欢尝试和创编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的新玩法,提高灵敏、力量、平衡等身体素质;2)形成主动积极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和习惯;3)尊重、关心同伴,能与同伴友好地合作游戏,有较强的集体观念;4)能体验合作、竞争的愉悦。

(二)、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运动特点,结合民间体育游戏本身的特性,我们选择了以下一些内容: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基本要求:**游戏内容具有情境性**玩法简单,规则简单**走、跑、跳、钻等简单的动作要求基本要求:**有初步合作的要求**较简单明确的玩法和规则**促进动作的灵敏、协调基本要求:**有竞争性、合作性**能促进学生大胆、自信、勇敢等个性心理品质**游戏玩法、规则相对复杂,并可改编或创编推荐内容:《猫捉老鼠》、《跳格子》、《赶大车》、《吹泡泡》、《拱拱飞》、《“猎人”抓“野兔”》、《红灯绿灯》、《走木桩》、《卖小猪》等推荐内容:《挤油》、《系绸带》、《打“靶”》、《锤子剪刀布》、《跳房子》、《抬花轿》、《“盲人”捉鱼》、《地雷爆炸》、《炒豆豆》、《跨步子》、《黄狼偷鸡》、《抽陀螺》等推荐内容:《木头人》、《老鹰捉小鸡》、《提提脚》、〈〈挤墙壁》、《攻城堡》、《跳门槛儿》、《“盲人”击鼓》、《丢手绢》、《捉野猫》、《脚尖脚跟脚尖跳》、《抛球》、《草席“拉力车”》、《跳马》、《转圈圈》、《大渡河》、《打水仗》、《打水漂》、《猎人、枪、虎》、《斗鸡》、《踩高跷》、《盯铁片》、《滚铜板》、《踢毽子》、《扔沙包》、《跳绳》、《滚铁环》《跳竹竿》、《爬竿》、《腰鼓》、《莲湘》、《荡湖船》等(三)、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的组织实施1、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开展民间体育游戏。

我们主要利用兴趣组活动、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自由活动等不同的形式组织活动,以满足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

**专门化的活动集体活动,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集体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掌握一些民间体育游戏的基本玩法,建立基本规则,并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

小班是每周一次,中大班是每周一至两次活动。

兴趣组活动是针对幼儿的兴趣及特长开展的民间体育活动,如:腰鼓表演,乒乓训练等。

一般是一周两次集中活动;**区域性活动学校专门设立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区,并根据场地分割成几个小区域:游戏区、竹竿区、铁环区、跳房子区……每周各班可轮流进入。

活动中,孩子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选择内容和材料,以发展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这样更能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给予幼儿更多发展的自由度。

2、教学方法**民族民间体育游戏与学校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一些小型的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如:斗鸡、摇小船、木头人等,因其简便易行,小巧有趣,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可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穿插进行。

如,体育活动开始时,可用摇小船进行游戏,在欢快的游戏中活动身体;体育活动结束时,来个“脚尖脚跟脚尖跳”,由慢变快几遍,一边说一边跳,能放松全身肌肉,愉悦身心。

**创设情境法六、研究的成效1、民族民间体育游戏丰富了运动课程内容,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50例》成为学校运动课程的校本教材之一。

2、促进了孩子的发展。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融入运动课程,丰富了课程内容,进一步萌发了孩子对运动的兴趣,体验到了运动的乐趣,并增强体质,提高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自由自主、开放的游戏活动中,孩子的竞争意识、合作交往能力、自主能力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首先,更新了教师的观念。

更关注运动环境的创设,关注孩子主体性的发挥,关注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

其次,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在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的收集、筛选、改编、拓展、整合,以丰富运动课程的内容中,教师对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的继承和发展有了新的理解,在与专家、同伴、家长的互动中,研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