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介绍

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介绍

1、郧县人头骨化石湖北鄂西一带是古人类化石的重要发现地。

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发现了两具人类头骨化石。

郧县人头骨化石的面部特征与中国和亚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相一致,但鼻根点凹陷,类似于欧洲古人类,科学测定约为距今100万年的直立人。

郧县人I号头骨化石是湖北首次发现的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图五·1 郧县人头骨化石
2、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通长55.7厘米,宽4.6厘米。

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

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句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

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绿松石。

剑刃薄且锋利,毫无锈蚀,至今仍寒光袭人。

图五·2 越王勾践剑
3、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钟架长748厘米, 高265厘米。

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包括楚惠王熊章在公元前433年赠送的一件鎛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

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

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图五·3 曾侯乙编钟
4、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元代。

2006年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

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

梅瓶小口外撇,短颈丰肩,圈足平底。

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分别绘王羲之爱兰图,陶渊明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林和靖爱梅、鹤图;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

色彩白釉泛青,青翠艳丽,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图五·4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5、崇阳铜鼓商代。

1977年湖北崇阳汪家嘴出土。

通高75.5厘米,鼓面径39.5厘米。

由鼓冠、鼓身和鼓足三部分组成。

鼓冠为马鞍形,中间有一圆孔可供悬挂时穿绳索用,鼓身似一横置的现代腰鼓,鼓面为椭圆型,下有长方形支座。

这种类型的鼓目前国内仅存一件。

6、曾侯乙尊盘战国早期。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通高41.6厘米,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

尊盘口沿细密繁缛的变形蟠螭纹透空附饰是以失蜡法制成。

先秦时期的青铜工艺如分铸、熔模、焊铆、浮雕、圆雕、透雕几乎均在尊盘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7、鉴缶战国早期。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通高63.3厘米,边长62.85厘米。

用于冰酒的器具,由青铜方鉴、方缶组合而成,缶置于鉴内。

使用时,方缶盛酒,鉴缶之间的空隙盛冰。

先秦时期祭祀宴飨时有冰酒的记载,鉴缶亦可称“冰鉴”。

8、十六节龙纹玉佩战国早期。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通高48厘米,宽8.3厘米,厚0.5厘米。

整体为一条大龙,用5块玉料、1个玉环和1根玉销钉雕成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

采用透雕、浮雕、阴刻等技法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玲珑剔透,堪称先秦玉器中的极品。

9、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圆奁战国中晚期。

1987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长87.4厘米,宽
5.2厘米。

该画原绘于漆奁上,画面用黄、红、蓝、棕等色绘人物二十六个,车两乘,十四匹马,九只雁,九只狗,两头猪和五棵树,表现当时贵族出行、迎宾场面。

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一幅通景社会风俗画。

10、错金银龙凤纹铁带钩战国中晚期。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弧长46.2厘米,宽6.5厘米。

钩作龙首形,运用金片、金丝嵌出眼、耳、鼻、嘴。

正面用金丝镶边,框内用金片、金丝、银片嵌出一龙四鸟和一龙一凤三鸟两组图案。

带钩是束腰皮带一端的挂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