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激励教育一、激励教育法的理论渊源激励教育法是指以激发、勉励和鼓励为原则,采取一定措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愿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准则,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
激励教育法是激励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激励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激励在管理活动中的增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
其主要内容包括:(1)人的潜能是巨大的,需要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去认识它、开发它和利用它。
(2)激励是引导和推动人朝着一定方向和水平从事某种活动,并在工作中持续努力、形成动力的过程。
(3)在实际工作中,只要管理者(激励者)对被激励者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与手段,将会大大提高工作绩效,是调动被激励者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生产质量的有效策略。
(4)一般来讲,调动被激励者积极性的策略主要有:榜样激励、情感激励、自我激励、竞争激励和尊重激励等。
在激励的具体实施方式上,有的偏重于物质,有的偏重于精神。
(5)从一定程度上讲,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这一社会的激励机制的构建与运转,也就是人们对激励理论的认识与运用。
因此,大多数论者认为,激励理论是21世纪经济理论发展的主流。
激励理论在教育领域中能够在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挖掘教学潜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实施激励教育法的心理学依据人有受到肯定的需要。
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来自教师的激励恰恰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它会使学生渴求受到肯定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激励能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学习与记忆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学习和活动产生的感知信息传递到大脑,会对大脑产生一定的刺激,当刺激达到一定强度(称作阀值)后,就会合成一种被称作核糖核酸的物质编码信息,并储存在大脑中,这就是记忆的生理机制。
阀值高的编码困难,信息就难以记忆。
阀值低的易于编码、易于记忆。
大脑记忆信息的阀值随着人的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当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的兴奋状态时,信息记忆的阀值随着降低,记忆信息就又快又牢,而人的兴趣、爱好、愿望和热情都会使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此时进行记忆则不仅记忆牢固,还会使人沉浸于学习和记忆事物的乐趣之中。
如果学生处于精神紧张、情绪低落的消极被动状态,大脑就会如临大敌,设立各种防御机制,抑制信息编码,学习和记忆效果就差。
班级管理能否起到理想效果,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方法。
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体会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采用激励的教育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尤为重要。
激励教育就是创造一种教育上的合适环境,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促使他们在学业、品行和个性方面的主动、健康发展。
三、激励教育法的主要形式1、发挥榜样作用,实施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以他人的先进思想、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使学生从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是班主任常用的工作方法。
首先是老师的榜样作用。
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直接责任者;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重要教育因素。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了榜样的作用,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就是一个榜样,其一言一行无时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为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品格、学识、涵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以先进人物为榜样。
先进人物言行具有导向性,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激励学生,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先进人物言行的榜样作用主要在于:其一、教育作用。
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较浅,道德观念较薄弱,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激励学生,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
其二、感染作用。
人类高尚的品质、情感和顽强的意志、行为都能在正面的人和事中体现出来,学生模仿时会受到一定的感染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并将这种内在的情感外化为行动。
其三、矫正作用。
向先进人物学习,学生便会经常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对照自己的言行举止,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引起自愧和内疚,从而自觉抵制外界的不良诱因,克服缺点以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三以优秀学生为榜样。
每个学期学校都要评出一定数量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学生和学雷锋先进个人等,他们都是优秀学生的代表。
班主任要经常采用不同形式对这些优秀学生进行表扬,重视优秀学生对其他学生的榜样、表率作用。
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有很直接很具体的意义,由于同学们生活学习在一起,学习环境和经历基本相同,学生中的榜样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更具有可比性,更易为其他学生所接受,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示范作用。
2、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实施情感激励在以其他作为榜样的激励的同时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普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借助学生自身的优点激励其克服不足之处,要对学生的好思想、好习惯及时热情地加以肯定和表扬。
班主任的表扬激励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尤其是对后进生(应该说后进生不是绝对的)。
班主任要热心关怀他们,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那怕是点滴的、微小的,也要善于发现,并把它当作自尊的火种及时表扬,热情激励,为他们创造转化的契机和良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失败中来,向胜利中去”。
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虽然较差,但他们却有自己的特长能在校运会、篮球赛等活动中为班集体出力争光,能在为班集体办黑板报方面发挥自己的爱好,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他们不少人都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对此班主任都要及时发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总之,恰当地表扬和激励,对学生个人有利于发扬优点和克服缺点,对学生群体则有利于形成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
3、促进学生交往,实施尊重激励交往活动是人们形成一定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而且有利于人们的结群活动,调节身心。
在群体成员间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竞争和彼此关心、体贴、随意的交谈均能给人以欢悦和鞭策。
交往需要人与人的行为优劣的互补性、性格气质的相容性。
群体中个体成员的行为总是希望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赞赏和支持,所以学生间往往十分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可见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交往能产生巨大的激励力量。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和安排各种有利于学生交往的活动,如谈心、互访、运动会、文娱活动等形式的活动,以便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获取激励的力量。
4、加强学生合作,实施竞争激励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实施分组、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成绩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层次,既A、B、C三个组。
A组为优秀学生(14)分一大组,B组为良好学生(22人)分两大组,C组为一般学生(14人),分一大组,排位置时首先让C组坐在中间,并向学生说明,这种情况和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如果发现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有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B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
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学生也可以调换到C组。
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建立有效的机制,实施自我激励把建立吸引学生对学习工作、热心、认可和表彰的激励机制作为建立完善班级奖励制度的出发点。
如每个学期中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达到一定目标的学生进行奖励。
哪怕是一本小小的笔记本、几个作业本、一支并不起眼的笔,都成了对学生某个阶段学习或工作的肯定和认可。
教师激励学生是学校教育激励机制的重要方法。
然而,激励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活动的矛盾的统一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教师的诱发和引导,又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接受,双方都有其主观能动性。
其中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激励引导学生的自主意识。
所谓自主意识,即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产生一种自觉意识,是作为主体的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观念表现。
当这种观念支配他们的行动时,就使行为有了自觉性。
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教给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学生的品德和心理素质的不断完善,使他们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对生活和学习保持向上的热情。
激励是对人们的良好思想和行为作出肯定、积极的评价。
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受到精神鼓舞,焕发出更大的积极性,因而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使用。
实践证明,激励作为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有它独特的艺术技巧,了解之,把握之,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任何教育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激励教育也有其值得注意的方面,否则会事倍功半。
四、激励教育法的反思1、激励教育的关键要及时即选择最佳的激励时机。
军事家打仗,因抓住了战机而大获全胜;商家做买卖,因捕捉了商机而一举成功;我们对学生实施激励教育时,也只有把握好激励的时机,才能事半功倍,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激励的最佳时机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及时”,即该表扬激励的时候就应给予。
曾记得某学期结束时,甲班班主任捧着一叠奖状走进教室,在总结一学期工作的过程中,将一张张奖状发到了同学的手上,结果大家笑逐颜开,学生对班主任敬重有加。
而乙班却在新学期开学一个月后,才专门召开一次隆重的班会,班主任虽然费力地读完了上学期各方面做得好的同学的名单,也给他们颁奖,但场面冷清,掌声可怜。
甲、乙两班同学的反差为何如此之大呢?究其原因,就是激励时机的把握问题,也即甲班及时表扬,而乙班则不及时激励。
2、激励教育的形式要灵活激励教育是一种鼓舞人的教育。
虽然学生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褒奖,但正如生活中一样,如果天天都是吃同一样的菜肴,即使是珍品出会渐渐觉得无味。
同样,激励教育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有时一个亲切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语,都是极好的激励。
譬如,新学年开始,学校一般都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仪式,这一场面对学生来讲是非常难忘的。
因此,在这特定的场合,对全校特别优秀的班级和学生予以表彰奖励,会起到轰动效果。
又如,每学期结束,对评选出来的各方面优秀分子,给她一张鲜艳的奖状,奖他一本小小的记事本,花钱不多,但日后偶尔一瞥,仍能使学生的心灵颤动。
3、激励教育的使用要适度学生需要激励,激励是一个人成长的原动力,不懂得激励,就不懂得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