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阅读(答案版)

现代文阅读(答案版)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3题。

(14分)爱的移位孙道荣①每晚,儿子都要回家,看望独居的老父亲。

②回到家,儿子摸摸..藤椅,轻轻..摇了摇,藤椅吱呀吱呀地响。

儿子弯腰检查,发现藤椅一条腿上的藤条松了。

这把藤椅是老父亲最喜欢坐的椅子,也是他最珍爱的椅子,他坐上面读读报纸,坐上面看看电视,坐上面打个盹,坐上面发下呆,坐上面思念母亲……在儿子的印象中,老父亲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是在藤椅上度过的。

藤椅陪伴了他二三十年,也许更久,现在它有点松了。

儿子赶紧找来工具,先用铁丝将藤椅的腿绑牢,然后,用旧衣裳撕成的布条,一层一层细心地缠起来,这样,藤椅就既结实,又不会伤着老父亲了。

③ 若干年前,年轻而勤劳的父亲总是自己动手,用木头做了几把轻便的桌椅,专门给儿子用。

年幼的儿子很调皮,任何东西都会成为他的玩具,小椅子也不例外。

害怕椅子太重,砸伤了孩子的脚,所以,年轻的父亲特地找来质地最轻的梧桐木,做成了几把椅子和一张小桌子,并且耐心地将每一个角,都磨圆,这样,即使孩子碰着了,也不至于弄伤他。

④儿子走进书房。

老父亲一辈子爱书,一堵墙都是书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老父亲现在还经常找几本出来读读。

儿子和往常一样再次帮老父亲整理、清理了书架,将老父亲常翻的一些书,移到书架的下层,这样,父亲拿起来方便,就不用自己登高去翻找了,可是倔强的老父亲,有时还是会偷偷地站在凳子上,去找一些上层的书,这让儿子非常担心,他几次“严厉”地“警告”老父亲,若是再站凳子的话,他就将书架上面几层给封死,以杜绝危险的发生。

⑤若干年前,儿子从蹒跚学步,到自如地奔跑跳跃,正一天天长大。

但是,这个调皮的男孩,也因此造成了一次次险情。

好奇心使他什么东西都要看一看,什么东西都要摸一摸,什么东西都想玩一玩。

为了不伤到他,年轻的父亲只能将家里一些易碎和危险的东西,往高处藏:放在茶几上的玻璃杯,都移到了柜子上;摆在桌上的花瓶,挪到了橱顶上;放在地上的开水瓶,都藏在了厨房平台的最里层。

可是,这一切反而更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他趴在桌子或柜子沿上,踮起脚尖,再踮起脚尖,然后,伸手去探,去摸,去捞,去勾……“啪!”一个玻璃杯碎了。

年轻的父亲看到孩子的模样,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佯装“严厉”地“警告”他,再这样小心揍屁股。

而他从没有因此打过孩子,他怎么能够阻止一颗向往、好奇、长大的心呢?⑥将家里认真检查了一遍之后,儿子来到客厅,在沙发上坐了下来。

老父亲正在看一部重播的古装历史剧,他对这种古装戏其实没什么兴趣,但他还是和平日一样陪老父亲看上一集。

⑦若干年前,儿子上中学了,学业越来越紧张,应试、升学,将儿子和全家人的弦,都绷得紧紧的,特别是高考之前那段时间,家里的空气沉闷的就像炸药,随时都会被点爆。

人到中年的父亲和母亲,在家里走路,都是踮着脚尖的,生怕轻微的响动,影响了紧张复习的孩子,他们用这种无声陪伴着儿子。

一次,儿子惊讶地发现,家里的电视机很久都没有打开过了,他问父亲,你们怎么不看电视了啊?父亲不屑一顾地说,电视节目越来越粗糙,越来越难看,看可就生气,不如不看。

儿子信以为真。

直到他高考结束那天,家里的电视机,和着父母的笑声,一起重新响了起来。

⑧夜慢慢深了。

儿子将老父亲搀扶上床,然后,告别老父亲,轻轻带上门,回自己的家去了。

⑨若干年前,每个寒冷的冬夜,父亲。

儿子翻了个身,又沉入甜甜的暖暖的梦乡。

他不知道这一切。

(选自2011年1月30日《南方日报》,有删改)19.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3分)20.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4分)(1)句子的加点词好在哪里?(2分)儿子摸摸..藤椅,轻轻..摇了摇,藤椅吱呀吱呀地响。

▲(2)结合语境,赏析句子。

(2分)家里的空气沉闷的就像炸药,随时都会被点爆。

▲ 21.作者插叙了若干年前的几件事情有何作用?(2分)▲22. 阅读左边漫画,根据文章内容发挥你的想象,将文章最后一节补写完整。

(2分)若干年前,每个寒冷的冬夜,父亲▲。

儿子翻了个身,又沉入甜甜的暖暖的梦乡。

他不知道这一切。

2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第①节中“独居的老父亲”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B.文章两次出现“‘严厉’地‘警告’”,前后呼应,但语气和情感上都有所不同:前者饱含烦躁和担心,后者饱含命令和赞美。

C.文章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D.本文和莫怀戚的《散步》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都以生活中的小事歌颂了人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也向我们诠释了孝顺是一种爱,陪伴是一种爱。

19.(3分)帮父亲修藤椅 调皮 勤劳(“耐心”、“细心”、“疼爱儿子”等)(每处1分,概括儿子回家为父亲做的几件事情评点人物形象 现在的“儿子” 若干年前的“儿子” 父亲 ▲帮父亲整理书架陪父亲看电视搀扶父亲上床细心、孝顺 ▲ 、充满好奇心 ▲ 、倔强等意对即可)20.(4分)(1)“摸摸”和“轻轻”两个词写出了我在检查藤椅时的细心、小心翼翼,表现了对父亲的关爱。

(2分,意对即可)(2)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沉闷的空气”比作“炸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考之前家里氛围的紧张。

(2分,意对即可)21.(2分)内容上,写出了父亲的身教带给儿子的影响,使文中父亲和儿子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结构上,避免了呆板直叙,使行文波澜起伏,和文题“爱的移位”相呼应。

(从“内容”或“结构”选取一点回答即可得分)22.(2分)示例:父亲都来不及披起大衣,蹑手蹑脚走进儿子的房间,将儿子蹬开的被子掖好。

(续写内容要紧扣“盖被子“这一事件展开,想象要合理)23.(3分)B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8题。

(15分)诵读叫醒太阳①虽已不是莘莘学子,可每日清晨,仍爱好卷书诵读。

当我耽于汉字的节奏与韵律,耽于文句的美妙与精彩,唇齿相扣,声音如青云出岫,一股清朗之气便油然而生,顿觉世间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此。

②当年爱上诵读只为父亲。

③那时父亲常常外出打工,总选择在清晨出发。

他的清晨是勤勉的。

父亲只喜欢好读书的孩子。

他对我训诫很多,其中一句几乎是我和他之间永远不会停止的脉动:一日之计在于晨。

父亲身体力行的结果,就是我天蒙蒙亮就卷书诵读。

小河边,芦苇地,田埂上;从黎明读到太阳出来,从喑哑读到声音嘹亮,从迷糊读到神清气爽。

清晨诵读是对父亲的礼赞,诵读让父亲安心地一次次出征。

④记得那回年根,天下大雪不能出门。

我便站在西院廊檐下诵读。

父亲一早起来扫雪,他扫了门前扫屋后,最后迟迟疑疑来到院子里。

父亲悄无声息地扫着,一下一下,提着气儿,生怕动静大了干扰我读书。

我只得用足力气,提高嗓门,以示我的投入和沉迷。

尽管如此,父亲只扫到我身后五步远就停住了。

直到我收起书回屋,他才接着去扫那堆雪。

⑤打那以后,每次晨读我都会想起那场雪,想起干活利落的父亲小心翼翼提着气儿扫雪的样子。

我记得那个早晨,除了朗朗书声外,世界异样地寂静,父亲的脸上挂着稀有的笑意。

⑥初中以后,学习任务重了。

诵读不仅在清晨进行,每天黄昏,或者星期天的下午,只要有空,我就会拿着书出去,到野地里,找一块无人的草坡,坐下来,静静地享受阅读。

那时,我在那样的地方,读书之专注之投入——真的忘记了一切。

一个下午背完一本书,手指在地上掘出一个深坑都不知道。

⑦一个午后,时间尚早,趁着父亲休息,我拿着课本悄悄去了河边,钻进了密不透风的芦苇丛,大声诵读起来。

书越读越薄,我决心背下它。

想不到父亲四处找我,他去了所有僻静的地方,我沉浸在诵读中,当然听不见他的呼唤。

父亲越找越焦急,当他最后拨开重重的芦苇冲到我面前时,我由于太专心,竟吓得失声尖叫。

父亲本想训斥我的话化成惊讶和静默。

⑧他不知道,找个僻静的地方高声诵读已经成了我学习的秘笈。

不仅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数学,我都用这样的方式诵读着。

⑨最难忘的是那个春夏之交的傍晚。

当时正处于高考复习的紧张阶段。

那天,在麦浪沙沙作响的原野深处,我埋下身子,朗声诵读。

等我把带去的所有复习资料全部装进脑子,背得滚瓜烂熟,这才起身回去。

⑩黄昏走到了温柔的尽头,麦地均匀地呼吸着,麦浪不再起伏,好像大地和一切都作好了准备,迎接夜的来临。

大自然吞吐着神秘而幽深的气息。

我带着劳动者沉甸甸的疲惫与满足走在浅黄的麦地中间。

蓦然回首,我看到无垠的淡黄色的麦田上方,天空呈现出纯净的橘红色,在这橘红色之中,正含着一枚浑圆、宁静、深红如浆果的夕阳。

⑪眨眼间,这幅画就消失了,世间恢复了常态,我已经迈着轻盈的步伐回到学校了。

之于我,那枚浑圆的夕阳似乎是一个美丽而又笃定的句号,它给了我答案,安慰了茫然、刻苦又不安的18岁。

那一刻,我似乎告别了所有的忐忑,完全有理由相信前途的美好和光明。

⑫诵读让我顺利地走进了大学,而且是父亲理想中的中文系,我终于可以一辈子朗读和研习心爱的语文了。

⑬未曾想父亲因为透支太多,竟匆匆离世。

换他一生,赢来的这份幸福,怎能不小心享用?为此,我愿意永远是那个清晨出发,用诵读叫醒太阳的人。

(作者韩青辰,选文有删改)1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我”学生时代有关诵读的几件事,填写下表。

(4分)15.第②段作者说:“当年爱上诵读只为父亲。

”这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作概括。

(3分)▲16.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义。

(2分)为此,我愿意永远是那个清晨出发,用诵读叫醒太阳的人。

▲17.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语句。

(3分)天空呈现出纯净的橘红色,在这橘红色之中,正含着一枚浑圆、宁静、深红如浆果的夕阳。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第①段可以看出,清晨诵读成了“我”的习惯,“我”在诵读中陶醉于优美的节奏与韵律、美妙与精彩,把诵读当作莫大的精神享受。

B.第⑤段写“我”一直记得“父亲的脸上挂着稀有的笑意”,这写出父亲见“我”读书如此投入和沉迷,内心感到十分欣慰。

C.第⑦段末尾写父亲的“惊讶和静默”。

他惊讶的是“我”竟躲到芦苇丛中读书;他静默是因为“我”听不见他的呼唤而十分恼怒以至无语。

D.第⑬段开头的“透支”一词,表明父亲为了家庭、为了“我”付出了过多的精力,这既体现了深厚的父爱,也包含着“我”的痛惜之情。

14.(4分)(1)那回年根的早晨(1分);(2)“我”沉浸在诵读中(1分),父亲焦急地寻找“我”(1分);(3)麦浪深处(1分)。

15.(3分)父亲只喜欢好读书的孩子;把清晨诵读当作对父亲的礼赞;让父亲安心地出征。

(每点1分,意近即可)16.(2分)为了不辜负父爱,“我”希望一直具有父亲勤勉的精神,沉浸在诵读中,赢得“前途的美好和光明”。

17.(3分)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表现了黄昏时天空纯净的橘红与夕阳的深红相映的美丽景象(1分),表达了“我”陶醉于美景中而又满怀收获的喜悦之情(满足而又笃定的心境)(1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