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学术论文的科技评价如何展示研究生的贡献

对学术论文的科技评价如何展示研究生的贡献

我们知道,大学排名、学科排名、教师评价考核、评职称、评院士等都涉及到如何进行学术水平与学术成果评价、怎么评价的问题。

而如何在对学术论文的科技评价中展示年轻的研究生的贡献更是重中之重。

我觉得,对研究生研究成果正确的科技评价,一定要面对并处理好几个重要问题:1.项目与经费如何评价问题:现在大项目及经费成为评价中永远的‘正价值’,一说有个什么大项目,就为其增色不少。

我认为,科技项目与经费要进行正确的评价,对一般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已经进行了‘计数’,如果再将用于其研究的项目经费再计算严格来说是重复‘计数’。

打个比方,你拿到一百万元钱,买到一百万元钱的东西回来,对这些东西就‘计数’一次,如果你再将你原来用于买东西的一百万元钱进行计数累加,是不是一百万元计数二次?假如其他人用二十万元经费甚至不用经费做到相同的成果,他们不是亏了吗?这个重复计数是大牛们战无不胜的法宝。

严格来说,项目经费应该进行负计数,打个比方,拿一百万元买回来值十万元钱的东西,这也算正计数?严格来说这应该是负计数了。

对于973这样的超大项目,对主持人的评价,应该是这整个项目所得到的科技成果,主持人应该得到的是领头与组织奖的部分。

例如丁肇中好象主持过一个国际上大项目,他应该得到这个项目的主持人及组织奖的评价。

2.论文与实际成果之间的关系问题:现在大学与教师评价过程中,往往是‘计数’,有多少篇SCI论文、EI论文等,一区多少、二区多少,影响因子多少等,基本上不谈实际研究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

许多诺贝尔奖的论文发表的杂志,每年刊登论文许多许多,难道这些论文的含金量一样吗?有的诺奖论文发表的杂志并不是最权威的杂志。

我认为,进行科技评价,应该用简短的语言(数百、数千字)写出这个单位、学科、教师某时间段研究了什么,取得了什么结果,而发表的论文只作为佐证材料,因为发表了的论文是经过了同行及杂志的审查,增加可信度。

我们假设一下,一个学科数亿经费,但没有好的研究成果,发表文章数也不少,但都没有什么创新,这样的学科能够算强吗?在这过程中,材料一定要有前后的连续性,防止将前面的成果算到后面来进行重复计算。

在重要奖励中,实际贡献者可能排在最后。

国内是年年都有报奖,年年都有得奖。

有时候,看到一些获奖名单,A、B、C、D、E、F、G7人。

其中A是院士、B是知名教授、C、D是其他企业的领导,E、F是讲师,G是博士后。

看到这样的名单,人们通常都是一句话,“A院士真强,今年又获得一项大奖。

”至于这个课题的实际贡献者,A院士只可能是课题的实际拥有者,B可能是课题的实际起草者,C和D是课题的资助方,E、F、G 则是完成课题的主要人员。

至于那些可能有重要贡献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的原创贡献体现率为零。

3.对教师既有要求又要有人文怀问题:考核可以部分防止一些教师不做科研或不思进取、拿工资不做科研与提高学术水平的问题,混日子的教师在各高校是存在的,只是量不一样而已。

但是,我觉得不应该实行末位淘汰制,应该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包括考核标准,不要订得死高死高的,不当官加上不善于交际的教师甚至运气不好的教师在短时间内会在科研上‘走上绝路’,这会严重影响教师们的身心健康。

甚至有些教师会因为心理上问题走上绝境。

考核时间要放长一些,对一些教师要一对一专门研究他们的毛病到底在哪里,是不努力还是无能力还是一时间顺不过来,如果确实部分教师不适合做科研,也可以转岗于实验室或行政管理部门甚至图书馆。

也可以让他们做其他人的科研助手。

这个问题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而且对于刚入职与老教师,要区别对待。

4.诚信问题:要想正确进行科技与教师评价,必须要杜绝不诚信的现象。

用诚信档案甚至‘黑名单’的形式,按轻重让其成为今后科技项目评审、院士评审、职称评审、大学及学科排名中的重要参考。

当然有严重与不严重之分,严重及恶劣的事件要具有‘见光死’的威力,当然不太严重的,不要一棍子将人打死,就有点象偷点东西与抢劫杀人的处罚不同一样。

鼓励进行举报,有专门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调查审核,最后给一个明确的结论。

要禁止用虚假的材料、拼装材料、别人的材料、重复材料申报院士、奖项、职称等。

科技得奖及成果应该用文字用数百字甚至千字明确写出项目成果,这样是可以防止重复得奖与项目的。

5.如何评价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成果与水平问题:这方面目前问题最大,因为不少给企业做的项目没有得奖,有的企业又不让公开,也不给申请专利,甚至发表文章都是含糊其词。

例有谁知道‘可口可乐’的准确配方?这配方申请专利了吗?但许多企业项目确实给企业增加了效益,给中国产品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但这经常表现不出来,考核没有‘硬东西’。

这个问题迫切需要研究解决。

6.考核时长问题:现在不少高校一年考核一次,当年的研究经费即使很多,也不能作为下年度‘计数’,文章也是。

研究是要有时间的,特别是重要的研究,有时候要几年甚至十多年才出大成果,一年一考核这不是杀死‘重大成果嘛’。

三年甚至五年一考核,甚至对一些研究重大问题的教授们,在论证其研究意义、研究进度上应进行特例跟踪与研究。

只要他努力做,尽力做,也要允许他失败甚至不成功,但要公开他的所有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供其他人参考。

刚刚刘磊给我的问题给出了他的答案:“学术会议上问演讲人几个具体问题基本就能判断吧”。

是的,我们经常问一些学者某项具体问题,他可能答不上,而直接回答“这个工作是我的博士生或者博士后做的”,但是,还是不能给出“工作的实际贡献人”。

目前,国内奖励评价体制很让人感觉意义深远:国家奖励者获奖名单前三名才算成果。

根据上面的分析,那些实际贡献的人员,基本上都得不到“认可”。

7.文章多与实际贡献之间剪刀差的问题:有的人文章非常多,但是仔细看看,这些文章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一个研究是非常深入,取得令人信服成果的。

所以评价一个学者,应该评价他的整体,他的‘井到底挖多深’,而不是挖了许多井,没有一个是深井的现象。

8.不同学科之间的评价标准问题:理科发表的SCI论文与工科的SCI论文,肯定是不一样的。

而工科的产品技术转让与理科也是不一样的。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地方一般高校的评价标准也不能一样,国家的投入不一样,学术沉淀也不一样,教师素质也不同。

在清华面临下岗教师的学术成果,到地方小学校可能就是一流的。

这点我们不得不承认。

9.横向项目中的设计与创新问题:横向经费中有的是属于设计部分,有的属于新产品开发或科技创新,设计费是有标准的,因为工程大,经常经费不少,例如某个大建筑或高速公路,还有大的企业装置。

当然做这些大工程本身也要有水平,但得到的经费量很大的。

而为了解决工业、环境、生产、产品中的一些产品的‘技术点’,往往经费不会给太多(相比于大工程设计费)。

设计费与应用基础的经费往往有很大差别,但从科技创新与科技贡献的角度,这二者是不一样的。

所以这二者的研究经费在进行评价时应该‘摆平’。

10.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问题:中国的大学与教师,应该为中国的经济、企业与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服务,应该为解决中国的经济、安全、环境、食品、法规、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甚至支撑。

我们不要忘记这一条,科技的目的是更好的服务社会与大众。

因此,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要有一个适当的比例,而且是一个链条,严格来说,纯基础研究只占其中一部分。

发达国家的企业有很强的研究力量,而我国没有,所以我国高校要承担起这一伟大任务,如果今后企业的研究力量与条件强大了,慢慢加强高校的基础研究比例。

在科技成果与教师学术水平评价过程中,一定要照顾到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及应用研究三方面。

理科学科、重点高校中基础研究比例要大,应用研究比例减少1760405151扣可发研究生论文.而工科学科、工科教授要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比例。

严格来说,作为一个工科教授,应该既有一定的基础研究与创新,又要有实际被工业上应用的科技贡献。

但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如何评价?因为从论文来说,他们的档次要低些,但他们的成果被工业上采用,甚至见到经济与社会效益,这对一个国家与民众是功德无量的。

但如何评价,评价的方法与尺度是什么,需要仔细研究。

研究生知名度相对很小,在成果面前,容易被忽视。

在某些学科,很多研究生的工作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也因此,就贡献而言,还是导师为主。

然而,在实际科研生活中,也有很多研究成果都是研究生完成的,甚至完全是他们独创的想法,但是,很多时候,在人们心中都被“漠视”了,因为研究生的知名度相对而言都没有他们的领导那么高。

以我自己的认识而言,看见A、B、C三位作者写了一篇重要论文,其中,A是第一作者,B是通讯作者,C是知名学者,此时,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忽视A、B两位作者,而直接说C又获得了一项重要成果。

而实际贡献而言,C可能就参与了论文撰写后的很小的讨论工作。

前些天去某学校做了一个报告,在介绍我的工作时,不得不自己说“我是第一作者,也是通讯作者,构思了整个课题研究”。

为什么?因为,后面的几位作者的知名度都比我要强很多。

请问,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让其他人知道这项工作是A或者B的原创工作呢?重要学术报告通常都是“领导”做。

在很多学术会议中,很多人都表示要让研究生站上前台去进行演讲。

但是,就那些邀请报告而言,还是被老同志们垄断。

有时候看到某某国际会议,大会的几个主题报告不是已经退休的教授,就是即将退休的教授。

也因此,研究生想通过学术会议表达自己的原创成果,很难。

当然,可以通过普通的口头报告予以表达,但是,这些报告的听众基本上不足邀请报告的几分之一,而且,听众还是以研究生为主。

上面这些问题,我自己也思考了很久,至今也没有想到好的答案。

关于学术论文,我曾经想过“独立作者”。

然而,以我自己的学科为例,任何一项研究都需要很多人的合作,而且,即使某些领导们在论文中“贡献”率可以忽略,但是,在发表过程中却不可能予以忽略。

至于学术报告,小打小闹做个口头报告没有问题,但是,研究生参加一个会议没有问题,参加十次会议还是很难的。

特别是报奖,如果以年轻教师作为第一申请人,基本上都会被压低。

能得一等奖的,只能获得二等奖或者三等奖,能得二等奖的就可能获得三等奖,甚至被淘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