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概念浅析
摘要:意识形态概念从其产生到发展,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诠释;就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具有一定影响的当属特拉西、马克思、葛兰西、曼海姆等人。
而他们的相关思想也对意识形态概念在政治、法律、科技、文化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等人思想的浅析,简析了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试图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意识形态;特拉西;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2
在当今物质文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意识形态概念日益凸现出它的重要性,人们常常看到这个词语马上就会想到它的否定性,普遍性和遮蔽性,甚至会对其产生模棱两可的概念。
但是经过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我们会发现它里面蕴含着深奥的意义和争议,并且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意识形态源自希腊文idea(观念)和logos (逻各斯),最初是指观念的学说。
这一术语的最早使用者可追溯至法国拿破仑时期的启蒙思想家d.de.特拉西(以下简称特拉西)。
特拉西在18世纪末,最初将“意识形态”用于对宗教的现代批判。
在他那里无论是作为“观念学”还是“理性政治学”,“意识形态”一词都是作为肯定性概念加以涵盖的,也即把它作为世界观和哲学
思想的主体。
在这种意义上,意识形态覆盖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文化领域,成为人们与世界之间的必要中介。
马克思非常重视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一般来讲,主要是从贬义或反面意义上使用的。
在他看来,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是一组指导社会和政治行动但没有得到理性检验的相互联系的价值判断。
这些判断由于歪曲我们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因而必然是靠不住的。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意识形态包括宗教和所有被歪曲的意识形式。
从这种意义上讲,意识形态是科学的对立面,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特殊因素而在政治上起作用的。
这一概念仍被在正反两种意义上使用。
与欧洲启蒙运动和文化学密切相关,特拉西作为意识形态的初创者,把意识形态当作一种观念学是有特定的意义的,他把观念的来源和基础作为人们对外部社会的感觉经验,认为意识形态本身就是科学,是观念的科学。
在当时这个概念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是为现实和某个政党的辩护,带有一定的哲学意义,强调感觉对观念的有效性。
这是一种代表思想观念的学说,是一种意识学或观念学。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特拉西是一个感觉论者,他觉得人类观念的全部都是感觉或感觉的变形,这显然是基于一定的自然论和生理器官的反映论。
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一员,特拉西反对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主张运用理性去分析人类经验的所有领域。
当然,特拉西把意识形态视为观念科学,不仅是出于认识论批判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把“观念科学”作为思想启蒙的武器和社会改造的基础。
他的这一体系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导致
了他和拿破仑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上的纷争,当政治家和学者之间发生关联时往往会陷入一种自然主义的冲突,最后被拿破仑形容为“不切实际的空想”。
由此,意识形态一词由学术术语转化为政治词汇,由一个中性的概念转换为一个否定的概念。
二、意识形态概念发展
对特拉西的意识形态进一步发展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把意识形态概念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上,并使意识形态由最初的观念学概念进一步普及化大众化,最终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通常分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形成是分四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青年时期,通过吸收和批判各种政治思想而形成自己的意识形态雏形,对意识形态概念有一定的认识;第二个阶段是对青年黑格尔派和黑格尔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批判而形成意识形态的批判阶段。
这个阶段的发展对以后形成唯物史观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意识形态立足于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第三个阶段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德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深入分析,并建立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而使意识形态理论深化阶段。
在深化的过程中形成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具体化和完善化;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他晚年对意识形态的一个深刻的分析认识形成意识形态的完整论述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体现在他在《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和物化思想,彻底地揭示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否定性和虚假性意义。
以上四个阶段的发展虽然并没得出马克思意识形态清晰的概念,但主要的轮廓是清晰的。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否定性的概
念,他分析和揭露了关于社会实在的观点和理论体系的意识形态性,认为这些观点和理论体系的虚假性阶级性和无意识性,从整体上来说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有自己的阶级属性,只有用实践的手段去改造和改变观察方式,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并倡导一种意识形态的批评精神。
路易斯﹒阿尔都塞认为葛兰西试图追随了马恩的意识形态思想,他的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是在批判第二国际的经济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探索在先进工业社会复兴的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新战略的一次尝试。
所以总体上来说葛兰西通过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已经基本上清除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否定性因素,强调了意识形态与实践的密切关系,或者可以说强调了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
葛兰西指出,一个政治阶级的文化“领导权”意味着该阶级成功地说服了社会其他阶级接受自己的道德、政治以及文化的阶级观念并予以认同和服从。
他和马克思意识形态不同之处在于他坚决反对否定性的意识形态,拒绝将意识形态贬义化,看到了意识形态在政治生活中的潜能,支持肯定性的意识形态强调把历史上有机的意识形态与哪些强加意愿的意识形态区别开来,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空间。
“知识分子”理论构成葛兰西理论的重要方面,葛兰西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从事生产同时对社会提供思想的指导,是主导意识形态方面起决定作用,也体现了阶级文化的“领
导权”地位。
并区分了传统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通过对其分析而进一步体现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尽管葛兰西没有系统地建立意识形态理论,但他关于市民社会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见解,作为西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省,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意识形态概念的传播与演化
20世纪20年代,德国出现了一股由马克思*舍勒开创的知识社会学思潮。
这一思潮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既不同于完全从经验科学出发的实证主义,又不同于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它形成了一种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力图在社会历史的空间内透视各种知识的新的社会学理论。
卡尔*曼海姆正是这一新思潮的一名重要代表。
曼海姆认为人们应该区分出“意识形态”的两种相互之间可以分离的意义。
第一种类型是“个别的意识形态概念”;第二种是“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他认为涉及到个别的意识形态概念这个词仅仅表明,人们不愿意相信敌对者规定的‘观念’和‘表象’。
这些观念和表象之所以被敌对者所坚持,或多或少地是出于对一个事实状况的有意识的掩盖,而关于这一事实的真实认识是不适合于敌对者的利益的。
而关于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曼海姆说:“人们谈论一个时代或一个以历史的社会的方式具体地确定了的团体的意识形态,他们指的正是这个时代或确切地说是这个团体的总体的意识结构的特征和状态”。
在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中推动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不断向前
发展并在理论的、本体论的层面上逐步改变自己特征的各种因素,意识形态可以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出现,并得出一个结论是:意识形态概念是知识社会学的视角,也就是从知识的外部考察知识,考察知识在社会中或对于某个社会群体的功能。
总起看来,曼海姆的意识形态对意识形态的概念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不仅总结了前人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也对后来研究意识形态者提供
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事实上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乃是现代社会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冲突的一个缩影。
由此,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概念:最初的意识形态代表了观念学说和观念体系,经过马克思对其发展后的意识形态体现的概念是虚假性、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观念的上层建筑,而葛兰西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用社会文化的“领导权”和“知识分子”来彰显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重要性,曼海姆则在知识社会学的领域来突出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梳理和研究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对我们认识和思考意识形态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有很重要的作用,也使我们更深层次地分析知识分子思想家或统治阶级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所存在的意识形态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这些层面的基础上我们也可在现今的文化、科学、法律和政治去对待与本质层面的价值取舍,最终达到个人价值与现实价值的统一。
所以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它是我们发展与价值存在的目标,为我们认识提供了合法
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葛兰西.狱中札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
[5]胡辉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j]暨南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