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实验教学创新与探究

物理实验教学创新与探究

新课改氛围下的物理实验教学创新与探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重点。

如何深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途径,这是21世纪带给我们的挑战和机遇。

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就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四个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学习;从单纯的学习知识转变为知识、方法、能力、态度兼顾的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遵循物理课堂改革的原则,积极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全方位、多角度利用眼、耳、手、脑积极参与物理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得到提高。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的尤为重要。

下面就课程改革下的物理实验教学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质疑是创新的前提
古人言“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

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问题的起点。

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具体到实验教学中,首先得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认知欲望和兴趣.当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发现问题但一时无法解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就会产生出许多“为什么”和“怎么办”来.此刻教师的启发引导就能获得最高的成功率.因此我在实验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激发学生的质疑动机,鼓励并帮助学生完善大胆的想法,把巧妙的幻想变为符合科学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

在物理课堂上实施探究式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等问题,我们都不是先公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例如:我在讲浮力时,学生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浮力很容易理解,沉底的物体也受浮力学生不易理解,我一改以前教师直接讲解的办法,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沉底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并自己设计实验来结论,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每一组推派一名学生讲解。

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脸上洋溢成功的喜悦。

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动中思","思中探",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

因此,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

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
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大量资料,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

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三、在实验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除了从实验本身进行改进之外,教师还应创设问题情景。

例如《杠杆的应用》这节内容,对于三种杠杆的讲解教师往往是按照书本直接讲出三种杠杆,然后再举生活中的例子。

这样做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我在讲这节课时,创设下列情景:实验桌上准备了砸有钉子的厚木板,钳子,羊角锤。

问如何能轻松的拔出钉子?学生尝试过后很容易想到用羊角锤。

接着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拔钉子时羊角锤的受力情况,支点。

根据观察做出受力图。

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找出力和力臂之间的关系。

通过做图学生得出: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杆。

这样做可激发学生自觉的思考,仔细观察,并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得出结论。

其余两种杠杆的讲解也如此。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无论是学生的求知欲还是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然后再让学生举各种杠杆的例子加强理解。

我通过创设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参与思维,在解决问题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四、开展创造性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摆好器材,列好步骤,照方抓药式的实验能提高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原理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独立完成,不但可以有效的锻炼他们的实验能力,而且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使他们底创新思维得以发展,创造能力得以加强.物理课中的实验除现行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外,还包括若干课外小实验。

我们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进行;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还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和乒乓球做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原理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独立完成,不但可以有效的锻炼他们的实验能力,而且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使他们底创新思维得以发展,创造能力得以加强。

实践证明,注重实验的创新和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进行创造实践,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好方法.以上只是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总之,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氛围下的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努力创设情景,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激活实验教学,使之更好的为物理教学服务,以适应新课改和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认知要求,以保证教学工作思路与课程改革同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