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6.16 墨池记(含答案)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6.16 墨池记(含答案)

第16课墨池记一、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①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②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③盖亦以精力自致.者:④遗风余思..:⑤尝极.东方:⑥学固.岂可以少哉:⑦推.王君之心:⑧被.于来世者如何哉:答案①真。

②勉强。

③达到。

④流传下来的思想。

⑤穷尽。

⑥本,原来。

⑦推究,推求。

⑧影响。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有地隐然.而高B.有池洼然.而方以长C.信然.邪D.然.后世未有能及者答案 D解析前面三项都理解为“……的样子”,D项理解为“但是”。

3.下列句子全都与王羲之相关的一项是()①尝慕张芝,临池学书②而尝极东方,出沧海③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⑥推王君之心A.①②⑤⑥B.①③⑥C.①④⑤⑥D.①②③⑤答案 D4.下列各项中与文中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王羲之仰慕张芝的书法,临池学书法,因长年在池中洗笔,池水为墨所染而黑,可见王羲之学习之刻苦。

B.王羲之因仕途坎坷,故寄情山水书法。

C.后世学书法的成就不及王羲之,往往是学习上不及王羲之勤奋。

D.王盛题字,曾巩作记都是为了勉励求学的人。

答案 B解析“因仕途坎坷”理解错误。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5.下列与“羲之之书晚乃善”的“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吾善.刀而藏之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答案 D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好”。

A项为“亲善,友好”。

B项为“擅长”。

C项为“揩拭”。

6.结合上下文,对“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句话是说,天天练习写字,在附近的水池边洗砚洗笔,把池水都染黑了。

B.这是写张芝刻苦学习书法的事。

C.这是写王羲之效法张芝刻苦学习书法的事。

D.“临池”这两个字,后来成为一个词,指练习写字。

答案 B解析是写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的事。

7.对“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然而后世不如他,难道是学习比不上他吗?B.然而后世没有能赶上他的,难道所下的功夫不如他吗?C.然而后世没有能赶上他,哪里是他们所下的功夫不如他呢?D.然而后世没有能赶上他,怎能是他们所下的功夫不如他呢?答案 B8.以下各项中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通过记墨池,指出王羲之的书法的卓越成就,就是从精心学习得来的,主旨是借此勉励学者专心致志,努力上进。

B.这篇文章在写作方式上,是记叙与议论结合,一方面记事,一方面紧扣着所记的事发表议论。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可以记人、记事、记游。

D.本文表达了王羲之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王盛崇尚王羲之书法功夫之精深,曾巩因崇拜以上三人而写了《墨池记》这三方面的内容。

答案 D解析“曾巩因崇拜以上三人而写了《墨池记》这三方面的内容”错。

三、课堂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醒心亭记曾巩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涯:水边 B .云烟之相滋.滋:滋扰 C .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怨恨 D .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殁:死 答案 B解析 滋:滋生蔓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C.⎩⎪⎨⎪⎧ 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 C解析 C 项中“乎”都是作介词,相当于“于”。

A 项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以”;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B 项兼词,相当于“于此”;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

D 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 .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正体现了曾巩散文平正周详而擅长议论的特点。

C .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 .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公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答案 C解析 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译文:(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译文:(3)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译文:(4)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译文:答案(1)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

(2)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3)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译为“这是欧阳公借醒心亭寄托他的情感”也算正确。

)(4)而我又可以凭借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参考译文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

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

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

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

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

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木的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

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

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

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再见到他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

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凭借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四、随堂练笔13.以“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答案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