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站~XX站区间明挖段隧道基坑施工监测方案XX有限公司20XX.XX目录§1前言 (3)1.1工程概况 (3)1.2场地地质条件 (3)§2监测目的 (5)§3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6)§4监测方案编制原则 (6)4.1系统性原则 (6)4.2可靠性原则 (6)4.3与设计、施工相结合原则 (7)§5 监测内容 (7)5.1周边环境变形监测 (7)5.2围护体系变形监测 (7)§6监测点的布设 (7)6.1周边环境监测 (7)6.2基坑围护体监测 (8)6.3地下水位监测 (9)§7监测点埋设及监测方法 (9)7.1岩体爆破地面质点振动速度 (9)7.2管线监测点 (10)7.3围护顶垂直及水平位移监测 (10)7.4桩身侧向变形监测点 (10)7.5地下水位监测点 (11)§8监测主要仪器 (11)8.1水平位移 (11)8.2垂直位移 (12)8.3桩身侧向变形 (12)8.4水位监测 (12)8.5地面质点振动速度 (12)§9监测频率 (12)§10资料整理与成果提交 (13)§11建筑物变形控制标准 (13)§12技术保障措施 (15)§13项目管理及人员配备 (16)§14其它 (17)§15基坑监测报价 (18)§1前言1.1工程概况1.1.1 线路方案及周边环境本区间线路出高崎站后,主要沿海堤路地下敷设,向西北方向行进,至里程右DK15+027.682地下隧道出地面,转为路基段。
YDK14+628.776~YDK15+027.682段为明挖法隧道结构,明挖区间起点处设置盾构井,盾构井~高崎站采用盾构施工,终点连接路基段。
本明挖区段位于福厦高铁东侧,临近铁路北站货场,明挖区间场地范围分布有高崎人行天桥、3座5层砼结构房屋、一座3层砖混结构及部分棚户。
区间东侧为佳贝美集团,货运枢纽中心、开成莲花餐饮有限公司、伊莱光电子制造有限公司、高崎小学等,周边地下管线密集。
1.1.2 区间平剖面设计本区间右线长度约961m,线路出高崎站后,左右线先后均以1000m、800m、700m半径向西北方向偏转,线间距由15m变为4.2m。
其中明挖段隧道段右线长度为398.906m,左线长度为400.404m。
区间范围内现状地面标高9m~12m,区间出高崎站后先以2.00‰和11.54‰的下坡进入区间最低点,然后以28‰上坡,直至地面路基段,线路竖曲线半径为3000m和5000m,区间隧道覆土厚度0~10.2m。
1.2场地地质条件1.2.1 地层条件:区间范围内地层特征描述如下:<1-1>杂填土(Qs)灰黑色,松散,湿,主要由淤泥混碎石、砖块、砼块等建筑垃圾组成,成分不均,场地范围内仅M1Z2-TGJ-03、07,M1Z2-SJMX-02、04、05#孔揭示该层,层厚2.6~4.9m。
<1-2-1>黏土质素填土(Qs)褐黄色、浅红色,主要有黏土和砂质黏性土组成,成分均匀,无杂质,松散,稍湿,场地范围内仅M1Z2-TGJ-01、11、13、14,M1Z2-SJMX-06#孔揭示该层,层厚0.3~7.6m。
<1-2-4>碎石素填土(Qs)灰黑色,松散状,湿,主要由黏性土、碎石角砾组成,也有部分块石和残积黏性土,成分不均,场地范围内M1Z2-TGJ-06、07、08、09、10、12#孔揭示该层,层厚1.9~7.4m。
<8-1-2>黏土(Q3al-pl)黄褐色夹灰兰色,可塑,成分以黏性土为主,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切面较粗,成分较均匀,含少量砂粒,手捻具砂感,压缩系数av为0.31MPa-1,压缩系数Es(V)为4.80MPa,场地范围内仅M1Z2-TGJ-01、02、03、08#孔揭示该层,层厚1.7~2.2m,埋深2.6~8.4m。
<11-1-2>残积砂质黏性土(Qel)褐黄色,可塑,主要以长石等矿物风化后的黏性土为主,含石英颗粒在15~20%左右,可见少量黑云母碎片,粘性较差,韧性较低,无摇震反应,切面粗糙。
系花岗岩风化残积物,具残余结构强度。
场地范围内M1Z2-TGJ-03、08,M1Z2-SJMX-01、03、04、05、06#孔揭该层,层厚1.1~6.5m,埋深3.5~6.7m。
<11-1-3>残积砂质黏性土(Qel)灰黄色,硬塑,主要以长石等矿物风化后的黏性土为主,含石英颗粒在15~20%左右,可见少量黑云母碎片,粘性较差,韧性较低,无摇震反应,切面粗糙。
系花岗岩风化残积物,具残余结构强度,压缩系数av为0.25~0.71MPa-1,压缩系数Es(V)为 2.18~6.75MPa,场地范围内M1Z2-TGJ-01、02、03、07、08、09,M1Z2-SJMX-01、02、03、04、05、06#孔揭该层,层厚1.4~5.5m,埋深2.6~14.1m。
<17-1>全风化花岗岩黄、浅灰白色,原岩结构可辨,但岩石矿物组织结构已破坏,裂隙极发育,绝大部分长石等易风化矿物已风化成次生黏土矿物。
岩芯呈土状,手捏易碎,浸水可捏成团,偶夹有强风化岩块。
场地内分布于残积土之下,层厚1.9~13m,埋深4.3~17.5m。
<17-2>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灰黄色、灰白色,岩芯呈土柱状。
中粗粒花岗结构,散体状结构,原岩结构清晰可辩,但岩石矿物组织结构已破坏,风化强烈,裂隙发育。
大部分长石等易风化矿物已风化成次生黏土矿物,仅残留少量长石矿物硬核。
干钻困难,场地内分布于<11-1-3>及<17-1>之下,基岩面起伏大,层厚0.6~14m,埋深0.3~24.6m。
<17-3>碎裂状强风化花岗岩褐黄色、灰白色,岩芯呈碎块状。
中粗粒花岗结构,碎裂状结构,矿物成分由长石、石英及黑云母等组成,风化较强烈,裂隙发育,岩体破碎。
岩芯锤击易碎、声哑。
场地内分布于<17-1>及<17-2>之下,层厚0.5~8.6m,埋深9.5~33.5m。
<17-4>中等风化花岗岩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为风化残留体,矿物成分主要由长石、石英及黑云母等组成,裂隙稍有发育,裂隙面铁锰质渲染。
岩芯锤击声脆。
岩芯呈柱状、短柱状,场地范围内层厚0.9~3.32m,埋深2.1~29.6m。
<17-5>微风化花岗岩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为风化残留体,矿物成分主要由长石、石英及黑云母等组成,裂隙稍有发育,裂隙面铁锰质渲染。
岩芯锤击声清脆。
岩芯呈柱状、短柱状,节长10-90cm。
埋深大于41.6m。
天然抗压强度61.73~128MPa。
<19-2>强风化辉绿岩灰绿色或灰黄色,岩芯呈块状,偶见短柱状。
辉绿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由辉石和长石等组成,风化较强烈,裂隙发育,岩体破碎。
岩芯锤击易碎、声哑。
场地内分布于<17-3>之下,仅M1Z2-TGJ-03#孔揭示该层,层厚4.3m,埋深35.1m。
<19-3>强风化辉绿岩绿色,辉绿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由辉石和长石等组成,裂隙稍有发育,裂隙面倾角约60度左右、泥质充填或闭合,岩体较完整。
岩芯锤击声清脆、不易击碎。
岩芯呈柱状、短柱状。
场地范围内仅M1Z2-TGJ-03#孔揭示该层,层厚2.2m,埋深39.4m。
§2监测目的1)验证支护结构设计,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由于设计所用的土压力计算采用经典的侧向土压力公式,与现场实测值相比较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迫切的需要知道现场实际的应力和变形情况,与设计时采用值进行比较,必要时对设计方案或施工过程进行修正,从而实现动态设计及信息化施工。
2)保证基坑支护的安全。
支护结构在破坏前,往往会在基坑侧向不同部位上出现较大的变形,或变形速率明显增大。
如有周密的监测控制,有利于采取应急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轻破坏的后果。
3)总结工程经验,为完善设计提供依据。
4)为了实施对车站施工过程的动态控制,掌握地层、地下水、围护结构与支撑体系的状态,及施工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必须进行现场监控量测。
通过对量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及时确定相应的施工措施,确保施工工期和既有建筑的安全。
5)区间隧道土建工程峻工后,对既有建筑物监测继续进行,直至其变形稳定为止,并以此作为对既有建筑物影响的评价依据。
§3监测方案编制依据福建省《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福建省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福建省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程管理暂行规定》国标《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国标《精密水准测量规范》GB/T15314-940《基坑工程手册》《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4监测方案编制原则4.1系统性原则4.1.1 方案设计的各个监测项目有机结合,既形成整体,又相互衬映,使测试数据能对应校核;4.1.2 运用系统功效达到对环境、基坑进行全方位、连续性监测,监测点布置要考虑合理、有效因素。
4.2可靠性原则4.2.1 编制方案中采用的监测手段为成熟、或基本成熟的;4.2.2 监测中使用的监测仪器、测试元件均通过标定且在有效期内;4.2.3 测点的布设中考虑了测点的保护需要。
4.3与设计、施工相结合原则4.3.1 据设计计算情况,考虑关键部位有针对性布点、兼顾全局满足系统控制,布点亦要尽量均匀,4.3.2 对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施工异常部位进行重点或加密监测。
4.3.3 结合施工实际调整优化测点布设、测试手段、测点保护方案。
§5 监测内容根据招标文件及业主补充要求,本次监测主要由周围环境监测及及围护结构变形监测两部分构成,其中,周围环境监测主要是相邻道路、地下管线、地下水位及邻近建筑物;围护结构变形监测,据此,本次监测内容设定如下:5.1周边环境变形监测基坑及其周围环境描述临近建筑物沉降、倾斜监测周边地下管线变形监测地表沉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岩体爆破地面质点振动速度和噪声监测5.2围护体系变形监测桩顶垂直及水平位移监测桩身变形监测混凝土、钢支撑轴力监测围护桩内力监测锚索内力监测§6监测点的布设根据本工程性质、岩土条件、周边环境状况及招标文件要求,进行监测点的布置,各测点位置详见监测点布置。
6.1周边环境监测本次监测点布设原则为:取距离基坑最近的管线;取硬管线(如原水管、给水等);取埋设管径最大的管线;每条路上尽可能取一条最重要、最危险的管线布设直接监测点;监测点尽可能设在管线出露点,如阀门、窨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