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初识电位器

14.初识电位器

4,重难点
电位器的工作原理、测量电位器工作范围的方式。
备注:
项目搭建
电路搭设:首先向学生展示我们所需的器件列表,然后告诉学生电路搭设说明和电路搭设注意事项,最后指导学生进行电路搭设。
搭设难点:首次使用电位器等模块,注意使电位器的正确连接方式。
备注:
课堂总结
1、生活中的测量工具;
2、电位器的工作原理;
(三级)第十四课 初识电位器
课堂内容
初识电位器
课程阶段
等级考试三级
学生类型
9
知识目标1、回顾上节课知识点;
2、了解生活中的测量工具;
3、学习电位器的工作原理;
4、学习电位器的组成;
5、学习电位器信号的大小测量。
学习目标电位器的工作原理、电位器信号大小的测量。
物料准备
(物料准备)多媒体、电脑、Arduino智能套件;
知识教学
1,知识回顾
数制的组成、不同数制的表示方式、数制之间的相互转换。
2,新知识点引入
最早在机械制造中使用的是一些机械式测量工具,例如 角尺、 卡钳等。16世纪,在火炮制造中已开始使用光滑 量规。1772年和1805年,英国的J.瓦特和H.莫兹利等先后制造出利用 螺纹副原理测长的瓦特 千分尺和校准用 测长机。19世纪中叶以后,先后出现了类似于现代机械式外径千分尺和 游标卡尺的测量工具。19世纪末期,出现了成套 量块。继机械测量工具出现的是一批光学测量工具。19世纪末,出现 立式测长仪,20世纪初,出现测长机。到20年代,已经在机械制造中应用 投影仪、工具显微镜、光学测微仪等进行测量。1928年出现 气动量仪,它是一种适合在大批量生产中使用的测量工具。电学测量工具是30年代出现的。最初出现的是利用电感式 长度传感器制成的 界限量规和 轮廓仪。50年代后期出现了以数字显示测量结果的 坐标测量机。60年代中期,在机械制造中已应用带有电子计算机辅助测量的坐标测量机。至70年代初,又出现计算机数字控制的齿轮量仪,至此,测量工具进入应用 电子计算机的阶段。
3、电位器的输出值范围。
备注
教学反思
3,知识讲解阐述
首先通过生活中每天都须要不同的数据去处理生活或者工作上的问题,那么这些数据哪里来的?我们都在用什么工具去测量?不同的测量工具有不同的测量方式。
然后引入今天的模块,电位器模块。那么我们如果想测量出电位器的工作范围,我们需要通过什么方式去解决问题?
最后通过MIXLY编程中的串口监视器测出电位器的输出值范围。
知识梳理
准备的知识材料(老师本堂课必备知识材料)
电位器(Potentiometer):是可变电阻器的一种。通常是由电阻体与转动或滑动系统组成,即靠一个动触点在电阻体上移动,获得部分电压输出。
电位器的作用:调节电压(含直流电压与信号电压)和电流的大小。
电位器的结构特点:电位器的电阻体有两个固定端,通过手动调节转轴或滑柄,改变动触点在电阻体上的位置,则改变了动触点与任一个固定端之间的电阻值,从而改变了电压与电流的大小。
电位器是一种可调的电子元件:它是由一个电阻体和一个转动或滑动系统组成。当电阻体的两个固定触点之间外加一个电压时,通过转动或滑动系统改变触点在电阻体上的位置,在动触点与固定触点之间便可得到一个与动触点位置成一定关系的电压。它大多是用作分压器,这时电位器是一个四端元件。电位器基本上就是滑动变阻器,有几种样式,一般用在音箱音量开关和激光头功率大小调节,电位器是一种可调的电子元件。用于分压的可变电阻器。在裸露的电阻体上,紧压着一至两个可移金属触点。触点位置确定电阻体任一端与触点间的阻值。按材料分线绕、碳膜、实芯式电位器;按输出与输入电压比与旋转角度的关系分直线式电位器(呈线性关系)、函数电位器(呈曲线关系)。主要参数为阻值、容差、额定功率。广泛用于电子设备,在音响和接收机中作音量控制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