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 “互联网+”的创新实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运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其方便、快捷、高效、实用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因此,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探索“互联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使用策略,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和人格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互联网+”新机遇
以手机和个人电脑为媒介的信息浏览、收集以及互动,占据了大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他们喜欢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喜欢发布信息、表达自我,更愿意使用高效的新媒体工具来辅助自己的学习生活,进一步满足自己的需求。

“互联网+” 影响下,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挑战和机遇。

一是冲击了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以智慧校园、微博、微信、QQ 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工具的应用,对传统的心理课堂教学、新生心理测试、面对面咨询、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危机干预和管理带来了强烈冲击。

学生们期望通过新媒体自由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更愿意通过手机、个人电脑完成学校规定的心理测评、获得心理咨询服务。

二是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对面心理咨询、开展心理讲座等方式进行,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较为单一,无法满足目前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管是校内、校外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和帮助,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另外,学校心理咨询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制作适合现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产品,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三是开辟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新途径。

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
对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偏见,很多学生并不愿意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服务, 碍于面子也不愿意与同学分享或者寻求帮助,这为学校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带来了挑战和困难。

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学校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等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以及匿名性的特点,通过心理测试系统的使用情况、朋友圈、微博、微信等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

另外,学校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到学生的上网情况,从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与干预。

四是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利用互联网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发送活动通知、测评通知时,每一个通知都能精准定位到有需要的学生,即时性强;利用互联网系统提供的心理测试服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测评,便捷性强。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心理咨询师,学校的心理咨询师也可以自行排班,通过互联网系统直接快速地查看学生的个人信息以及咨询、互动、测评的所有信息,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路径
(一)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利用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掌上系统、心理咨询网站等互联网平台,传播正确心理健康理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无论在哪儿都能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大学生每天都使用手机,他们愿意接受来自各种新媒体平台推出的新颖、图文并茂的心理健康知识。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便利和私密的空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预约咨询或者在线互动。

同时,可以为不愿接受面对面咨询、希望保护个人隐私的学生提供一种适宜方式。

学生在网络系统所做的心理测评、参与的活动、咨询的情况、浏览的信息、发表的评论和发出的求助信息等均会形成档案,为心理咨询师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提供重要依据。

(二)挖掘适合互联网传播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提供
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应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高水平慕课(在线课程)作为“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开放式教育样态,通过视频课程、直播课程、线下互动等混合式教学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增强情感体验,是有效的实践化路径;网络平台推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相关信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推送信息时尽量图文并茂,甚至可以用漫画的形式来呈现,以此来提升阅读量和关注度;还可以把大学生可能会涉及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制作成短视频或音频,在网络教育系统中专门设置心理课堂、心理阅读等栏目。

(三)构建一支“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一支懂互联网技术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首先,要构建学校心理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站、辅导员、朋辈心理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

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各级人员要明确职责和工作任务,形成互相联系、层级清晰的工作格局。

其次,要组建一支懂新媒体技术的学生骨干队伍,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拍摄制作音频、视频节目,设计、制作、推送图文并茂的心理健康知识。

最后,要加强对“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指导。

其中,心理咨询师不仅要懂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还要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熟悉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

(四)培养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心理平台的黏性。

在“互联网+”心理平台搭建起来后,培养学生的使用习惯和黏性是关键。

第一, “互联网+”心理平台最好是手机端的,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和必要帮助。

第二, “互联网+”心理平台的使用要便捷、流畅,信息要经常更新,所提供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

第三,通过定期开展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使用习惯,尤其是开展一些适合学生参与的线上活动。

第四,在“互联网+”心理平台增加一些自我调整、自我疗愈的内容以及有趣的心理学小技巧。

第苯,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对参与活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等。

不得不提的是, “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新机
遇的同时, 也给高校心理咨询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网络的匿名性使学生敢于更真实地表达自己,避免面对面交流的顾虑和尴尬,但也可能造成责任感的缺失。

另外,网络咨询的信息和档案规范问题、信息的安全性保障问题、互联网咨询的相关伦理规范问题等都值得进一步探讨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