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三年级统一考试(三练)理科综合试题(A)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33-40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在本试题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S:32Fe:56 Ba:137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既能产生酶又能产生ATPB。
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反应的底物C.ATP的合成总是伴随着有机物的氧化分解D.三磷酸腺苷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其结构简式为ATP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种生物的CO2吸收量(相对值)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曲线代表的生物属于某种生产者,其利用化学能固定CO2B.若c是某种动物,即可能是分解者,又可能是消费者C.若b曲线代表某种植物,则18时植物内的有机物积累量最多D.若a生物能被人巨噬细胞吞噬,则其一定能引发人体的细胞免疫3.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是AUG和GUG, 对应的氨基酸是甲硫氨酸和缬氨酸。
但蛋白质的第一个氨基酸往往不是甲硫氨酸或缬氨酸。
产生此结果的原因是A. 甲硫氨酸和缬氨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B. 起始密码子是核糖体进行翻译的起点C. 转录生成的mRNA可能进行加工修饰D. 翻译生成的多肽链可能进行加工修饰4. 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浅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同时存在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B.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C.该地区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突变成S基因的频率增加5. B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会发生两次选择:在骨髓中分化时经历第一次选择,凡是不能识别自身抗原的B淋巴细胞会凋亡,保留下来的B淋巴细胞一般不会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在外周免疫系统中,B淋巴细胞识别特异性外来抗原后发生第二次选择.凡是能表达高亲和力抗原识别受体的保留下来,其余的几天后死亡。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B淋巴细胞分化前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成分发生了变化B.B淋巴细胞经过第二次选择后保留下来的是效应B淋巴细胞C.自身组织如果因为某些理化因素导致其抗原性改变,则可能罹患自身免疫病D.B淋巴细胞的凋亡是受环境影响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6.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垃圾资源化的主要途径是卫生填埋B. 在日常生活中,化学腐蚀是造成钢铁腐蚀的主要原因C. 推广使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D. 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8. 下列实验设计方法正确的是A.向卤代烃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来检验其中的卤族素元素B.实验用NH4Cl固体受热分解来制备NH3C.用盐酸和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某物质是否含有CO32-D.可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和药品来研究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9.有机物X、Y、M的转化关系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X可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B. Y有同分异构体C. M含有两种碳氧共价键D. Y可发生加成反应10.下列是三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三种有机物都能发生水解反应B. 三种有机物苯环上的氢原子若被氯原子取代,其一氯代物都只有2种C. 三种物质中,其中有两种互为同分异构体D. 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均可以与H2发生加成反应11.电渗析法是一种利用离子交换膜进行海水淡化的方法,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已知海水中含Na+、Cl-、Ca2+、Mg2+、SO2-4等离子,电极为惰性电极。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A膜是阳离子交换膜B.通电后,海水中阴离子往b电极处运动C.通电后,b电极上产生无色气体,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D.通电后,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4OH--4e-= O2↑+2H2O 12.某溶液可能含有Cl-、SO42-、CO32-、NH4+、Fe3+、Al3+和K+。
取该溶液100 mL,加入过量NaOH溶液,加热,得到0.02 mol气体,同时产生红褐色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得到1.6 g固体;向上述滤液中加足量BaCl2溶液,得到4.66 g不溶于盐酸的沉淀。
由此可知原溶液中A.至少存在5种离子B.Cl-一定存在,且c(Cl-)≥0.4 mol/L C.SO42-、NH4+一定存在,Cl-可能不存在D.CO32-、Al3+一定不存在,K+可能存在13.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序号氧化剂还原剂其他反应物氧化产物还原产物①Cl2FeBr2/ Cl -②KClO3浓盐酸/ Cl2③KMnO4H2O2H2SO4O2Mn2+A.表中①组的反应只可能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和一种元素被还原B.氧化性强弱的比较: KClO3>Fe3+>Cl2>Br2C.由表中①②组反应推测:ClO3-、Br-、H+、Fe2+不能在浓溶液中大量共存D.表中③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 3H2O2+ 6H+=2Mn2++ 4O2↑+ 6H2O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2017年6月我国宇航员在天宫一号空间站中进行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其中演示了太空"质量测量仪"测质量的实验,助教聂海胜将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将连接运动机构的弹簧拉到指定位置,如图所示;松手后,弹簧凸轮机构产生恒定的作用力,使弹簧回到初始位置,同时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时的速度和所用时间。
这样,就测出了聂海胜的质量——74kg 。
下列关于“质量测量仪”测质量的说法正 确的是A .测量时仪器必须水平放置B .测量时仪器必须竖直放置C .其测量原理根据万有引力定律D .其测量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15.现在许多汽车都应用了自动无级变速装置,不用离合器就可连续变换速度;如图所示为截锥式变速模型示意图,主动轮、从动轮之间有一个滚动轮,直径为D 1、从动轮直径为D 2n 2的关系是( ) (A )1221n D n D = (B )1122n Dn D = (C )12nn =(D )212221n D n D = 16.硅光电池已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和灯塔、高速公路“电子眼”等设施;其原理如图所示,a 、b 是硅光电池的两个电极,P 、N 是两块硅半导体,P 、N 可在E 区形成匀强电场。
P 的上表面镀有一层膜,当光照射时,P 内产生的由电子经E 区电场加速后到达半导体N ,从而产生电动滚动轮势。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a电极为电池的正极B.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P指向NC.E区匀强电场的方向由N指向PD.硅光电池是一种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17.2017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着陆器在15公里高度开启发动机反推减速,到2公里高度时实现姿态控制和高度判断,转入变推力发动机向正下方的姿态,2公里以下进入缓慢的下降状态,100米左右着陆器悬停,自动判断合适的着陆点,下降到距离月面4米高度时进行自由下落着陆成功。
若已知月面重力加速度约为地面重量加速度的六分之一。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嫦娥三号着陆器高度下降到100m之前机械能在减小,100m 之后机械能不变。
B. 嫦娥三号着陆器悬停时发动机需要工作C. 嫦娥三号着陆器落上月面时的速度约3.6m/sD. 嫦娥三号着陆器还可以利用降落伞来实现软着陆。
18.带电荷量不变的微粒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的复合场中受重力、电场力、洛仑磁力(均不为0)作用,可能做的运动是A.匀变速直线运动B. 匀变速曲线运动C.动能变化的直线运动 D.动能不变的曲线运动19.如图所示是自偶变压器的示意图,负载变化时输入电压不会有大的波动,输电线的电阻用R0表示.如果变压器上的能量损失可以忽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开关S1接a,闭合开关S后,电压表V示数减小,电流表A示数增大B.开关S1接a,闭合开关S后,原线圈输入功率减小C.断开开关S,开关S1接a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1,开关S1接b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2,则I1>I2D.断开开关S,开关S1接a时原线圈输入功率为P1,开关S1接b时原线圈输入功率为P2,则P1<P220.如图所示,用两根足够长的粗糙金属条折成“┌”型导轨,右端水平,左端树直,与导轨等宽的粗糙金属细杆ab、cd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
已知ab、cd杆的质量、电阻值均相等,导轨电阻不计,整个装置处于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
当ab杆在水平向右的拉力F作用下沿导轨向右匀速运动时,cd 杆沿轨道向下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cd杆一定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拉力F的大小一定不变(C)回路中的电流强度一定不变(D)拉力F的功率等于ab棒上的焦耳热功率与摩擦热功率之和21.如图甲所示,倾角为θ的足够长的传送带以恒定的速率v0沿逆时针方向运行。
T =0时,将质量M =1kg的物体(可视为质点)轻放在传送带上,物体相对地面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
设沿传送带向下为正方向,取重力加速度G =10m/s2。
则A. 传送带的速率v0=10m/sB. 传送带的倾角θ=300C. 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µ=0.5D. 0〜2.0s摩檫力对物体做功W f= -24J第II卷(非选择题,共174分)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一)必考题(11题,共129分)22.(7分)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A是可固定于水平桌面上任意位置的滑槽(滑槽末端与桌面相切),B是质量为m的滑块(可视为质点)。
第一次实验,如图(a)所示,将滑槽末端与桌面右端M对齐并固定,让滑块从滑槽最高点由静止滑下,最终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测出滑槽最高点距离桌面的高度h、M距离地面的高度H、M与P 间的水平距离x1;第二次实验,如图(b)所示,将滑槽沿桌面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并固定,让滑块B再次从滑槽最高点由静止滑下,最终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测出滑槽末端与桌面右端M的距离L、M与P′间的水平距离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