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电力市场改革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厂网分开,实现了发电侧的竞争。
但是真正完善的市场,还必须在售电侧引入竞争,才能实现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目的。
因此,我们要及时建立起竞争性的电力零售市场,通过零售竞争,获得全面、充分的经济效益。
本文主要对英国、美国和北欧等电力产业改革比较典型的国家和地区的改革进行系统阐述,通过对他们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为我国进一步构建完整的竞争性电力零售市场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经评论·北京)电力产业的世界范围改革始于1982年的智利,而1989年英国电力产业改革对世界电力产业的影响极其深远,随之电力产业改革的浪潮开始波及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电力产业改革潮流。
我国的电力市场改革才刚刚起步,当前我国的电力产业厂网已经彻底实现了分离,但零售环节仍然与输配电网络捆绑在一起。
综观西方发达国家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无一例外地都引入用户对电力供应商的自由选择权,在发电市场和零售市场两个市场上同时引入竞争。
通过公平竞争,用市场手段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整个电力工业的效率,降低电价。
当前我国正在深化电力改革,应该认真分析研究其他国家成功的电力改革进程经验和应对问题的解决策略,为我国的电力市场改革进一步构建完整的竞争性零售市场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英国电力市场
(一)改革前的英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
改革前英国电力工业执行1957年的《电力法》,由国有化的中央电力局(CentraI Electric Genera-tion Bureau,简称CEGB)统管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发电、输电和配电,垄断性经营,下属有12个地区供电局,每个供电局对所划分白呕域内负责供电。
另有一个协调组织--电力委员会(Electricity Council),负责电力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以及相关事务的处理。
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也有各级相应机构进行区域垄断。
其共同特点是集中、统一、垄断和国有。
英国从1987年开始酝酿研究电力体制改革问题,核心是私有化。
1988年11月,议会通过了《电力私营化法案》;1989年,颁布了新的《电力法》;1990年3月31日开始,按新《电力法》着手进行改革。
(二)POOL模式
1、分解垂直一体化和私有化。
英国首先将原来的发电、输电、配电统一经营的中央电力局(CEGB)分解成三个部分。
(1)发电部分建立了三个独立经营的发电公司,即国家电力公司(NP)、国家电能公司(PG)、国家核电公司(NE)和一些独立的私人发电企业(IP)。
国家电力公司和电能公司于1992年实行私有化,成为股份公司,政府现只拥有40%的股份。
国家核电公司由于成本较高,不具备竞争力,仍归国家所有。
(2)输电部分建立了国家电网公司(NGC),主要经营输电系统,于1995年12月成为股份公司。
该公司现与一家天然气公司合并,改名为国家电网天然气公司。
主要经营英国与美国的电力和天然气传输系统。
与此同时,英国建立了一个电力市场交易机构,名为电力联合运营中心(称
为Power Pool或POOL),由国家电网公司负责运行。
(3)配电部分由新建立的12家地区电力公司(REC)取代原来的地区供电局,完全私有化,主要负责配电系统,并将电卖给终端用户。
部分地区性电力公司还有发电厂,具备发电能力。
2、POOL电力库。
建立了竞争性电力批发市场来打破原来中央电力生产局对电力批发的垄断。
在电力批发市场中,建立了电力联合运营中心,即电力库(POOL),进行电力市场交易。
供电公司、批发商、零售商及用户,除直供户外都必须通过POOL来购买电力,电力库实际上承担了单一购买的任务。
3、零售市场的开放。
英国政府通过建立竞争性的电力零售市场打破原来地区电力局对电力零售业务的地区垄断。
在电力零售市场上,配电商从电力批发市场批发电力,再零售给大小终端用户。
其引入竞争的方法是:首先电力大用户有权选择自己满意的供电商,然后逐步缩小大用户的标准,最终过渡到所有用户都能选择自己满意的供电商。
(三)NETA模式
自从1989年英国实行电力市场化改革以来,POOL模式经历了十年的风雨,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发电量足以满足需求,市场稳定。
竞争增加,电价也在降低。
但同时,它的缺陷也渐渐暴露了出来:定价缺乏足够的竞争;以发电竞价为主,相对缺乏用户和需求方的参与;投标和定价过于复杂;容量费用不能正确反映短期和长期容量需求;少数发电商可以操纵电价,造成价格走势不尽合理;电力库的管理过于集中,成员资格是强制性的,不利于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电力库的管理制度过于僵硬,阻碍了对制度的改革。
因此,在政府的领导下,1999年7月,由新合并成立的天然气和电力市场办公室(Ofgem)正式提出“新电力交易制度(NETA)”的详细文件,并于2001年3月27日正式实施。
与电力库模式相比,NETA模式更具有市场化的交易特点,其基础是发电商、供电商、中间商和用户之间的双边交易。
其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远期合同市场;期货期权市场;短期双边市场;平衡市场。
通过分别申请、颁发配电和售电执照,英国电力市场目前已实现了配电、售电业务的彻底分开,出现了若干个地区配电系统运营商(DNO)和售电商(Sup-pliels)。
所有的用户,无论其规模大小,均可自由选择售电商,从而实现用户侧市场的完全竞争。
(四)BETTA模式
在英国的第一次电力改革中,苏格兰没有建立一个竞争型的批发电力市场,两个垂直一体化的公司垄断了苏格兰地区的发电市场,造成苏格兰地区的电价一直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为了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市场有效配置电力资源,Ofgem提出将NETA推广到整个不列颠地区(Great Britain),在GB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不列颠电力交易与输电制度(BETTA),让不列颠三大地区所有市场实体在同等条件下进入统一的市场,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被允许在整个英国进行自由电力贸易。
英国政府通过的《2004年能源法》为在英格兰、威尔士、及苏格兰三大地区建立一个统一的竞争批发电力市场以及BETTA及其它各方面机制创造了基本
的法律框架。
从2005年4月开始,英国电力工业以实施英联邦电力贸易和传输协议(BETTA)为标志进入另一个新时期。
这一时期,英国电力系统将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由国家天然气公司在现有的市场机制下经营运行。
二、美国电力市场
与英国自上而下的纵向分离的电力市场化改革不同,美国电力市场化进程更接近于自然历史过程,以一系列法案的颁布和实施为标志进行电力市场改革的逐步完善。
1978年,公用事业管制政策法出台,允许企业建立电厂并出售电力给地方公用事业公司。
1992年,能源政策法案出台,同意开放电力输送领域,但仅限于数量大的买方和卖方,而不允许个人消费者进入,并要求在电力批发市场引入竞争。
1996年,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要求开放电力批发市场,要求将发电、输电、配电、供电分开,建立开放的电力批发市场及零售市场,明确厂与网必需进行功能性分离,分开核算。
1999年,FETC发布了2000号法令,建议所有电力公司自愿加入区域输电组织(RTO),以建立区域电力市场。
2002年7月,FERC提出了标准化电力市场设计(SMD),将改革推进到第三阶段。
即以强制手段不断改革,开放准入输电价格,推动全国输电服务和批发电能市场的统一标准。
美国电力改革模式由各州根据厂网分开、引入竞争的原则自主确定。
一般由州公用事业管理委员会向州议会提出改革方案,通过后再分步实施,改革方案以现有大公司为基础,厂网分开,电力交易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模式,故各州采用的电力改革模式是不同的。
(一)加州电力市场
美国电力改革是从加州开始的,1996年8月,加州议会通过1890号关于电力改革的议案,同年9月经州政府批准。
加州由于过分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市场能解决一切问题,大部分照搬英国改革模式,因此设计的改革方案中存在固有的缺陷:一是强迫电力公司出售50%的发电容量,而同时没有要求电力公司和发电商之间签订长期稳定的供购电合同;二是要求电力公司必须100%从现货市场购电,没有期货市场,市场无法反映长期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三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价格指导机制,对最终用户的零售价格冻结,而批发市场价格可以大幅度波动和上涨,使得处于中间环节的电力公司无所适从,价格倒挂,最终申请破产保护;四是保证电网用电增长需要的供电责任不落实,将这一责任寄托于市场的自我调节。
另外,环保主义者对环境保护的不切实际的苛求,也是造成加州10年没有建发电机组、投产新的输电线路的原因之一。
正是由于加州没有处理好市场开放和发展的关系,对市场的过分依赖、放松管制超出了电力产业特殊性所容许的程度,把庞大的电力市场处于即时的交易状态。
当电力处于高峰状态时,整个电力市场和电价处于十分不稳定的状态,一旦电力需求急剧增长,很容易会在负荷高峰期间爆发电力危机。
因此,实践证明,加州的改革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