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疾病预防与控制ppt课件(1)
疾病预防与控制ppt课件(1)
又称流行病学监测,公共卫生监测。 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策略与措施
33
Health care system
Event
Reporting
.
Surveillance centre
Data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Action
Feedback, recommendations
Information
HFA目标:世界上所有人都达到社会经济两方面 都
享有健康的生活水平。
29
.
2. 初级卫生保健 primary health care (PHC)
1978年,WHO和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指出:PHC 是实现HFA的基本策略和基本途径。
---措施和手段
应用技术上适宜、学术上可靠而又为社会能 接受的方法,通过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充分参与 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国家和社区依靠自力更 生和自觉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 健形式。
HFA是目标,PHC是手段。
30
.
《阿拉木图宣言》将PHC的任务分为四个方面
四个方面
增进健康 预防疾病 合理治疗 康复服务
31
.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疾病的预防策略 第二节 疾病监测 第三节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32
.
第三节 疾病监测
一、疾病监测的定义
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 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 以便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根据具体情况而制定的指导全局的工作方针。
措施 (measure) 切实、有效、可行
实现预期目标所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方法、步 骤和计划.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围魏救赵 • 擒贼先擒王
22
.
一、为什么要修订疾病防制策略
1、社会发展、疾病谱改变和科学技术进步 的需要;
2、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广泛地影 响疾病传播和流行,疾病预防没有通用 模式;
9
.
SARS、H7N9
M国制造的种族基因武器?
10
.
3. 心理或精神疾患(抑郁症、自杀)
11
.
高危人群的精神障碍患病情况
儿童及青少年
我国有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3.4亿。 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 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问题尤为突出。 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 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 因心理和行为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亦屡有发生。 青少年吸烟、吸毒、酗酒、少女怀孕的发生率呈上升 趋势。儿童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也日趋严重。
天花消灭
24
.
Smallpox Containment: Surveillance and Vaccination Strategies
25
.
• 血吸虫病防治
在我国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通过三十五年的研究, 从分布入手,阐明了流行规律,生态属性,明确了病因, 也有其特异的有效药物(吡喹酮)。
防治对策上的分歧:
7
2. 生物恐怖威胁
.
生物武器影响面积大,具 有传染性、危害时间长、 生产容易、成本低廉、难 以防护、便于进行突然袭 击。 核化生武器的战略威慑作 用没有变; 生物武器威胁在增大; 生物技术可改进生物战剂。 “9.11”后生物恐怖受到 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8
.
炭疽、鼠疫、天花、肉毒毒素
德国派遣特务用炭疽杆菌等秘密感染中立国家的家畜和饲养 动物,意图通过其出口途径感染同盟军队。 1945年德国使用战术性生物武器污染被围攻的Bohemia西 北部一个大型水库(鼠疫、霍乱、斑疹伤寒、黄热病等) 日本在中国东北部设立四支生物 武器研制和生产部队(731、100、 1644、8604部队)(鼠疫、霍乱、 伤寒、炭疽)。
公共卫生监测系统
34
疾病监测的目的
.
实施 如何执行措施?
评价干预措施 哪种措施有效?
确定危险因素 原因是什么?
监测 问题是什么? 问题
应对
35
.
二、疾病监测的种类 传染病监测 非传染病监测 其它卫生问题的监测
36
.
传染病监测
国际监测传染病 WHO规定 5种
流感、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脊髓灰 质炎、回归热
12
.
妇女
国内资料提示孕产期各种不良心理行为发生率超过 20%。 我国农村调查表明,23%接受绝育术的女性有轻、 中度以上的心身症状。 我国的女性自杀问题也是一个迫切有待解决的突出 问题,农村妇女的自杀率更是引起国际世界的关注。
13
.
老年人群
目前我国进入了老年型国家,并且老年人口还将继 续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卫生保健也将更 加受到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精神卫生问题。 老年期精神疾病,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抑郁等的防 治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 我国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症的患病率正逐渐增高。
苏德隆教授
美国专家
既治疗又灭螺
治疗病人
群体感染率和钉螺密 度急剧下降;
连续两年未查到被感 染的钉螺。
感染率仅迟缓下降; 又发生不少新的血吸 虫病人; 钉螺感染率大大增加。
26
.
二、制定策略与措施的宏观思想
1. 医学模式的转变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以预防为导向的服务模式是符合现代医学模式 的最佳服务模式。
➢ 高龄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农 村老龄化加速;
➢ 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 化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 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 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 的过渡,走过了发达国家 40~150年走过的路
17
.
6. 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
伤害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与传染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起构成了危害人类健康的 三大疾病负担。 WHO估计,从1990~2020年,全世界由伤害 造成的死亡将会增加65%,达到840万。 WHO估计,全球伤害造成的死亡约500万人, 1500万人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800万 人终生残疾。
3、寻求更合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
23
.
• 消灭天花
1958年 策略的重点放在提高人群的痘苗接种率上。
1967年 1977年
大规模种痘带来不良反应; 地方性流行国家的发病率仍持高不下; 天花传播并非想像的那么迅速,而且比较 缓慢;只有密切接触才容易感染 策略:痘苗接种+疾病监测+环形接种
“时效性、针对性”
18
.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成就
传染病防治取得巨大成就:1980年5月8日,WHO宣告, 全世界消灭了天花。 1990~2002年,WHO宣布美洲、欧洲消灭了脊灰,并 设想将最终消灭脊灰。 有效控制了一些常见传染病的发生。 重大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在自然灾害面前能够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 地方病防治成果稳固并有所发展。 慢性疾病防治工作有序稳步展开。
.
疾病预防与控制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1
.
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形势
1. 传染病危害依然严重
① 占世界人口约75%的发展中国家,传染病仍然是 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② WHO报告,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48种疾病中, 40种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点总发病人数的85%。
③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 素的影响,全球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上升,传 染病流行和爆发不断发生。
2
.
我国传染性疾病流行及防制情况
老传染病卷土重来
一些曾经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如白喉、百日咳、破 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疾病得到了基本控制; 一些曾经基本上销声匿迹的传染病如性传播疾病又卷土 重来;而结核病的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对抗生素耐药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日益增多; 未被有效控制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 肾综合征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在我国的发病与流行状况 依然严峻;
4
.
结核病
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了结核杆菌 每年有病例数为879万,死亡182万 多重耐药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九九三年WHO宣布结核病全球爆发
5
.
1980-2003年全球6大区HIV感染情况
2004年世界卫生报告
6
.
中国累积报告的HIV感染者
按省份分布图
1985 — 2001.6
HIV感染者数 1-50 51-100 101-500 501-1000 1001-5000 >5000
44
.
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
静态人群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无人口迁出和迁入 的人群。在疾病监测工作中,一个人口迁出迁 入不多时,仍可视为静态人群。如果有频繁迁 出、迁入,则称为动态人群。
计算疾病频率指标时,静态人群采用平均 人口数作分母,动态人群采用人时数做分母。
45
.
四、疾病监测的步骤和内容
42
.
实际病例与监测病例
监测病例
在大规模的疾病监测中,要确定一个统一的、 可操作性强的临床诊断标准来观察疾病的动态 分布,这样确定的病例称为监测病例。
43
.
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
监测得到的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死亡率 等称为监测的直接指标。个别情况下,监测的 直接指标不易获得,如对每一个流感病例都给 以确诊很困难,而且流感死亡与肺炎死亡有时 难以分清,美国长期以来用“流感和肺炎的死 亡”作为监测流感疫情的间接指标。
3. 流行病学的宏观思维
以群体水平分析为主 研究针对群体的宏观策略和措施
28
.
三、预防控制策略
1.全球卫生战略 “策略和目标”
1977年: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卫生战略。 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 (HFA/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