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演义》开篇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与结尾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2、《水浒传》的版本非常复杂,按照回目数量区分有七十回本、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三个系统。
3、《西游记》最早的刊刻本是金陵世德堂刊《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本。
4、《红楼梦》的两大版本系统是脂砚斋评本系统和程高版本系统。
5、明代中叶三大传奇作品中《宝剑记》是根据《水浒传》中的林冲故事改编而成的。
6、《红楼梦》全书有五个重要事件(关节)推动了全书情节的演进,试举出其中两个元春省亲、木石前盟。
7、最早径称书名为《三国演义》的修订评点者是毛纶、毛宗岗父子。
8、宋江入主梁山后,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
9、《西游记》影响下产生的续补之作有《西游补》、《续西游记》等。
10、受《西游记》影响,最出名的神魔小说还有《封神演义》。
11、《西游记》为多数人所接受的作者是吴承恩。
12、《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一般被认为是高鹗。
13、《红楼梦》流传一般称有两大版本系统一是脂砚斋评本系统系统,一是程高版本系统。
名词解释:替天行道:代上天主持公道。
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多以此作为动员、组织群众的口号。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你山上头领,都是替天行道的好汉。
”神性妖魔与野性妖魔:四大奇书:“四大奇书”,又称“明代四大长篇小说”,是指:《三国演义这一称》(作者: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
这四部小说被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称为“四大奇书”,谓一直沿用至今。
它们分别开创了历史演义传统、英雄传奇传统、神魔小说传统和世情小说传统。
“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现实相关联,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红学: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即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
自《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红学的研究就开始了。
脂批的作者脂砚斋等人可以说是最早的红学家。
五四以后,胡适、俞平伯等用现代的考证方法来研究《红楼梦》,把红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人们把五四以前的红学称着“旧红学派”,而把胡适、俞平伯所倡导的红学叫做“新红学派”。
二百多年来,红学产生了许多流派,有评点派、评论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等。
论述:1、《三国演义》的关羽形象如何从忠义千秋的英雄转化为财神形象?2、略谈《水浒传》的人物塑造艺术。
《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色《水浒传》“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所状,人有其声口”,茅盾先生说,“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浒》人物描写的最大一个特点”,“《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特点便是关于一切人物的一切都是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按语”,大师们总结概括了《水浒传》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
(一)在人物描写上,《水浒传》能从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出发,去把握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表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结合。
(三)《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描写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赋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行动,个性化的生活态度,塑造出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
施耐庵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点,并以此为中心塑造人物。
杨志便是这些人物中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他的成功也证明了施耐庵个性化人物描写艺术的成功。
施耐庵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他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可谓多种多样,也正是凭借对各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才刻画出了一系列光彩照人,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
才形成了《水浒传》英雄人物塑造的独特艺术风格。
也正因为如此,《水浒传》才具有了今天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水浒》英雄人物才能够历史地活在人们的心中。
(一)在人物描写上,《水浒传》能从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出发,去把握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在《水浒传》中,人是社会的人,他们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
他们的性格受到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环境遭遇的影响和制约,也随着生活环境和遭遇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小说写出了不同英雄人物走上梁山泊的不同经历。
从中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以及他们的思想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这方面,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经历是非常典型的,他在经历了生与死的坎坷人生经历以后完成了思想的转变,作者将这一人物刻画得最为出色,也最具有典型意义。
林冲这个人物形象典型地反映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展示了梁山英雄“逼上梁山“的全部过程。
《水浒传》写农民起义,其领导成员不止是农民,它吸纳了各方面的叛逆人物,包括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人物。
林冲就是一个由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而投奔到农民起义队伍中的人物。
他原来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在他的性格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不敢反抗。
他出场的穿着打扮所体现的身份、风度,说明了他是一个有相当地位的人物,接着就介绍了他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日子过得很美满,这就跟没有家室,“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鲁智深截然不同。
林冲一出场,作者就将他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他的思想性格,他跟妻子一起到岳庙烧香,自己正看着鲁智深打禅杖出神时,妻子就被高俅的养子高衙内调戏了。
一个军官,老婆在光天化日之下遭人调戏,这简直是奇耻大辱,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但当他得知此事正要对那个人下拳时,看出了不是别人,原来是那个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的高衙内”时,此刻书中写到:“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
”所谓“本管”,就是顶头上司,“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不单纯是对方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而是挖掘出了林冲的内心世界。
当鲁智深带了二三十个人来帮他撕打时,林冲与鲁智深有两句简单对话,林冲说:“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
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一次。
”因为他惧怕高太尉,主要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故而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不但不敢反抗,还要替仇人开脱。
而鲁智深却是这样说:“你却怕他本管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请看:一个忍辱怕事,一个嫉恶如仇;一个自己受迫害也能忍,一个看见别人受迫害都不能忍。
两个人物的性格的鲜明对照更突现出了人物性格的个性化与典型化。
林冲上梁山的过程,就是从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的思想性格的转变过程。
施耐庵写他性格中的弱点,既有其社会根源,有其现实依据,写他思想性格的转变也有社会根源和现实依据。
在妻子被高衙内调戏后,林冲忍了。
但是高衙内并未就此罢手,而是勾结陆谦再一次侮辱林冲的妻子,这一次林冲有所反抗了,他拿了一把尖刀去找陆谦,并把他的家砸得粉碎。
但是他没有找高衙内算账,因为他还是怕高太尉。
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林冲说:“权且让他一次。
”可是这是第二次了,他还是让了。
林冲一直用忍来维护自己的身家地位和美满幸福的家庭,但终于在黑恶势力的迫害之下,这一切都化为乌有。
直到最后火烧草料场这一节,林冲这才忍无可忍,一腔长积于心的怒火终于爆发出来,和统治阶级最后决裂了,毅然决然的杀人造反上梁山了。
上了梁山之后,林冲的性格有了质的变化,在火拼王伦时的那种果断的精神面貌,与过去的林冲判若两人。
小说用一系列的情节来描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曲折过程,这个“逼”字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
林冲所感受到的并且使之非常不满的黑暗社会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使他想苟安而又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无路可走的时候,才最后走向反抗,走向梁山。
作者将林冲性格的特点及其转变,写得如此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真实自然,就是因为这种思想性格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的,人物思想性格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又在现实生活的矛盾斗争中发展变化,这是《水浒传》人物描写的高明之处,也是它突出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水浒英雄中,有很多人走的是林冲的路。
那是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林冲由一个军官走向农民起义的队伍,在那个受人逼迫的社会里,曾经软弱的林冲被迫走向坚强,走向反抗。
作者在塑造林冲这一典型形象时,突出了林冲从逆来顺受到彻底反抗的性格,以自身的遭遇展现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水浒传》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
(二)《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表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结合。
《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确实是不平凡的,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作者总是满腔热忱的歌颂他们,赞美他们,总是将美好高尚的思想品格,强烈的反抗精神,高强的武艺赋予他们,使得他们一个个光彩照人。
但是同时,作者又未将他们神话,而总是从生活出发,实事求是地写出他们的性格和心理,因而充满了生活气息。
不仅读者可以理解,而且能够感受到这些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张恨水评武松说:“有超人之志,无过人之才;有过人之才,无惊人之事,皆不足以有成。
何以言之无其才而不足以展其志,无其事又不足以应其才之用也。
若武松者,则于此三点,庶几乎无遗憾矣……天下有些等人,不仅在家能为孝子,在国能为良民,使读书必为真儒,使学佛必为高僧,使作官必为纯吏”。
张恨水的观点代表绝大部分人对武松的看法,他们几乎把形体武松看成了传奇式的英雄人物,而我们认为,从作者对武松的倾情刻画来看,武松其实被作者刻画成了生活化的英雄人物。
武松在作者的笔下是力和勇的化身,写他具有超人的大力大勇,是为了寄托反抗封建压迫的美好理想,景阳冈打虎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章节之一,集中渲染的就是武松的力和勇。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伤害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的老虎,这显然是作者作了艺术的夸张,是理想化的。
但细读整个关于打虎的描写,却又发现并未脱离生活,而且写得入情入理,真实可信。
在打虎之前,作者首先写武松喝酒,将近用了全部章节一半的篇幅写武松在酒店里喝酒,写得很细,不厌其详,但决非闲笔,也不流于琐碎。
因为在作者心中,写喝酒就是写打虎,而喝酒本身就包含了现实和理想两种成分。
那种一般人喝两三碗就要醉倒的“透瓶香”,武松却连喝了十八碗都不曾醉倒,还吃了四斤熟牛肉。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就是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武松的英雄本色。
使读者不禁自然的就会想到:有如此酒量和食量的好汉是有可能打死老虎的。
这是在为后面写打虎做准备。
这种描写显然是理想化的。
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有它现实的依据。
因为酒确实可以壮胆,添力。
一个人在喝了足量的酒以后,可以变得更加的勇猛和大胆。
因此,在酒店里对喝酒的描写包含着现实主义的成分,从现实方面来说,没有这十八碗烈酒下肚,武松就不会有打虎的胆量和气力。
在武松上了景阳岗后,作者特意多次描写这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