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砂岩储层描述规范

砂岩储层描述规范


查表
表1 地区陡坡带砂砾岩扇体储层预测质量检
单位:
间:

序 检查内 号容
1
构造解 释
2
沉积相 分析
3
古地貌 分析
4
合成记 录标定
5
波阻抗 反演
6
属性综 合分析
7砂体描 述Fra bibliotek8计算砂 体厚度
6.3.7.2详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亚相图 c单井合成记录 d连井综合标定图及相应的地质解释剖面图 e古地貌分析图 f测井约束反演剖面 g振幅、相位等属性分析图 h砂泥岩百分含量图 I有利相带相关预测图(或砂体综合评价图) J砂体顶面构造图和厚度(或砂层组)图。
预探阶段滩坝砂体储层预测应执行规范6.3.1、6.3.2和6.3.5。 6.3.7 提交图件
6.3.7.1预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相图 c单井合成记录(或邻区相关井合成记录) d古地貌分析图 e振幅、相位等属性分析图 f砂泥岩百分含量趋势图 g砂体顶面构造图。
针对滩坝砂体的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预探阶段要根据本区或邻 区资料的分析结果,确定滩坝砂体有利的岩性组合和砂泥岩百分含量的 平面分布特征;详探阶段还应根据坝砂的发育规律,尽可能地描述坝砂 的分布范围。 6.3.1 利用古地貌分析技术预测有利的滩坝砂发育的相带。 6.3.2 通过正演模拟确定有利岩性组合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统计分析 确定地震属性与砂岩百分含量的统计关系,并预测目的层段的砂岩百分 含量趋势。 6.3.3 以波形分析技术为核心,结合针对性(反映砂岩百分含量、单层 厚度)的属性分析、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确定坝砂的分布区。 6.3.4 描述砂层组,计算砂岩累计厚度。 6.3.5 按Q/SL0751编制砂体顶面构造图。 6.3.6 按Q/SL0751编制砂体或砂层组厚度图。
预探阶段浊积砂体储层预测应执行规范6.4.1和6.4.2和6.4.4。 6.4.6 提交图件 6.4.6.1预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相图 c单井合成记录(或邻区相关井合成记录) d反演剖面
e砂体顶面构造图。 6.4.6.2详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亚相图 c单井合成记录 d连井综合标定图及相应的地质解释剖面图 e测井约束反演剖面 f振幅类属性分析图 g有利相带相关预测图(或砂体综合评价图) h砂体顶面构造图和厚度图。 7、检查规程 7.1检查制度及方法 7.1.1一级检查,由专题(项目)组长负责组织该项目组成员进行自检和互 检。 7.1.2二级检查,项目负责人或责任工程师组织人员对承担的项目进行经 常性不定期的质量检查和监督。 7.1.3三级检查,由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本单位储层预测结果进行检 查。
Q/SLSLJ 0748 三维地震勘探解释规程 Q/SLSLJ 0815 区域与区带地质综合研究要求 Q/SLSLJ 1245 探井单井评价 Q/SLSLJ 0751 地震资料人机联作解释规程 Q/SH1020 1580-2003 砂岩储层地震横向预测技术规范 3 主要地质任务 利用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手段进行砂岩储集体的精细解释、描述和预 测。 4 基础工作与要求 4.1 按Q/SL0748完成研究区目的层构造精细解释。 4.2 按Q/SL0815完成研究区区域和区带的地质综合研究。 4.3 按Q/SL1245完成主要含油气井的地层、储集层、油气层、油气藏的 单井评价。 4.4 解释人员应掌握地震勘探技术原理、软件功能,具备熟练操作的 技能,同时要具有较强的地质综合分析能力。 5、砂岩储层预测的基本技术流程 砂岩储层预测必须充分利用地震资料提供的信息,采用相应的技术 方法实现砂岩储层的预测。具体的地球物理技术规范详见附录1,同时 鼓励使用各种新技术完成砂岩储层预测。 5.1 地质综合研究 研究本区及区域地质、物探资料,对区域地层和构造特征、地层层 序及接触关系、各层系的厚度及平面分布特征、生储盖组合特征、主要 沉积类型和分布、物源方向等进行研究,分析成藏的主控因素和影响储 层预测的关键问题,完成Q/SL0815要求的内容。 5.2 基础资料分析与评价
实现准确储层预测必须做好地质、地震、测井等基础资料的分析统 计与评价。 5.2.1地震资料品质分析与评价
了解地震资料的处理流程,地震储层预测要求使用保幅处理后的地 震资料;对地震资料的频谱、信噪比和采样率等品质进行分析,评价其 是否适宜做储层预测、预测结果能否满足地质要求,以及该品质资料下 能够达到的预测精度。 5.2.2测井资料分析与评价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相图 c古地貌分析图 d单井合成记录(或邻区相关井合成记录) e反演剖面 f振幅类、频率类、时间频率类属性分析图
g砂体顶面构造图。 6.1.7.2详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亚相图 c古地貌分析图 d单井合成记录 e连井综合标定图及相应的地质解释剖面图 f测井约束反演剖面 g振幅类、频率类、时间频率类属性分析图 h有利相带相关预测图(或砂体综合评价图) I砂体顶面构造图 J砂体或砂层组厚度图。 6.2 河流相(曲流河)砂体
6.1.5 按Q/SL0751编制砂体顶面构造图。 6.1.6 按Q/SL0751编制砂体(或砂层组)厚度图。
预探阶段砂砾岩扇体储层预测应执行规范6.1.1、6.1.2和6.1.3、 6.1.5。 6.1.7 提交图件(附录2提供了11种相关图件的范例,编制图件的具体要 求应执行相关标准。) 6.1.7.1预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度的计算。 6.2.5 按Q/SL0751编制砂体顶面构造图和厚度图。
预探阶段河流相砂体储层预测应执行规范6.2.1、6.2.2、6.2.5。 6.2.6 提交图件 6.2.6.1预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相图 c相干分析图 d单井合成记录(或邻区相关井合成记录) e振幅类、分频类属性分析图 f砂体顶面构造图和厚度图。 6.2.6.2详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亚相图 c相干分析图 d单井合成记录 e连井综合标定图及相应的地质解释剖面图 f振幅类、分频类属性分析图 g测井约束反演剖面 h砂体综合评价图 i砂体顶面构造图和厚度图。 6.3 滩坝砂体
通过振幅、频率、相位、连续性等分析,确定目标砂体的地震响应 特征。 5.3.6地质统计分析
对储层岩性、地层、物性、地震属性等参数进行地质统计学分析, 以建立起地震属性参数与岩性、地层和物性的关系。 5.3.7储层地震异常的地球物理表征方法与属性参数的选择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及储层地震异常响应特征的研究,选择针对性的 储层预测方法和地震属性参数组合。 5.3.8模型正演研究
本规范制订了预探和详探阶段针对陡坡带砂砾岩扇体、河流相(曲 流河)砂体、滩坝砂体和浊积砂(扇)体四种典型砂岩储集类型的储层 预测规范,其它类型砂体可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参照本规范执行。规范 中除对预探阶段应完成的工作进行特殊声明外,规范规定的流程详探阶 段应全部执行。 6.1 陡坡带砂砾岩扇体
预探阶段陡坡带砂砾岩扇体的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确定可能的 砂体类型和分布规模;详探阶段是进行砂砾岩扇体的内幕识别及有效储 层的确定。 6.1.1 利用古地貌分析技术,按照沟扇对应的原则确定砂砾岩扇体发育 的有利区带。 6.1.2 地震相分析确定沉积相带,预测有利的储集相带及可能的砂体类 型和分布规模。 6.1.3 利用属性分析、时频分析、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对扇体进行描 述,划分扇体的叠合期次。 6.1.4 采用波阻抗反演等技术进行内幕的识别和砂体的描述。
砂岩储层预测技术规范
(试行)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砂岩储层预测的方法及工作程序。 本规范分别适用于预探和详探两个油气勘探阶段的砂岩储层预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
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 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 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 本规范。
建立砂岩储层的地质模型,进行模型正演,验证所选地球物理表征 方法的合理性。 5.4 储层预测
储层预测应遵循从区带、相带研究到目标砂体预测的工作程序。 5.4.1通过主要目的层系的构造解释,确定构造特征。 5.4.2进行地震相分析,划分地震相单元。 5.4.3研究沉积相,确定有利储集相带。 5.4.4进行波阻抗反演与属性分析,确定储层的横向展布特征。 5.4.5进行储层综合解释,描述有利单砂体或砂层组,编制砂体顶面构造 图、砂体等厚图。
6.4 浊积砂(扇)体 预探阶段浊积砂体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确定浊积砂体有利的分布相
带;详探阶段主要是去除灰质泥岩影响,识别有效的浊积砂体。 6.4.1 选择地震相分析、波形分析、属性分析等技术,结合岩心相、测 井相的分析结果,进行沉积相和沉积亚相的分析。 6.4.2 采用常规波阻抗反演技术或用同相轴追踪方法,描述可能的浊积 砂体展布。 6.4.3 采用地质综合分析、属性分析、特殊反演等技术手段剔出灰质泥 岩,描述浊积砂体。 6.4.4 按Q/SL0751编制砂体顶面构造图。 6.4.5 按Q/SL0751编制砂体厚度图。
进行多井标定,研究储层的地质、测井以及地震响应的变化特征, 确定井间储层连续性、连通性及高低关系。 5.3.3岩性组合特征研究
进行岩石类型、岩性组合、单砂体厚度、物性、围岩性质等统计分 析,确定不同岩性组合特征及有利的岩性组合。 5.3.4物性特征分析
分析伽玛-声波时差-深度、伽玛-阻抗、伽玛-密度-深度、伽 玛-声波时差-密度及其它曲线之间的关系,建立速度、密度等随岩性 的变化关系,分析目标储层的物性特征。 5.3.5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检查应从一级到三级逐级进行。 7.2检查内容及要求
质量检查的内容及要求见表1-表4。可根据实际情况与需要选取其 中主要内容进行检查。 7.2.1陡坡带砂砾岩扇体储层预测的检查规程(见表1) 7.2.2河流相(曲流河)砂体储层预测的检查规程(见表2) 7.2.3滩坝砂体储层预测的检查规程(见表3) 7.2.4浊积砂体储层预测的检查规程(见表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