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 第25卷第6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mM of Xi all Shiyou Univemi ̄(Natur ̄Science Edition) NOV.2010 VoI.25 No.6
文章编号:1673-064X(2010)06-0017-06
公山庙地区沙一段低渗砂岩储层成岩作用
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赵永刚 ,王萌 ,蒋裕强 ,董兆雄。,王素荣4
(1.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65;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八采油厂,陕西西安710021; 3.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4.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公山庙地区沙一段储层属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但储层低渗的成因仍不明确.通过对该区沙
一段储层成岩作用的系统研究,认为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
作用等.总体上经历了早成岩阶段A期一中成岩阶段B期的主要成岩阶段,现今主要处于中成岩
阶段B期,呈现“颗粒表面的绿泥石膜出现一钙十字沸石或方沸石胶结、充填一石英次生加大明显
和自生石英出现一铁方解石胶结、交代常见及溶蚀作用较明显”的典型成岩序列.主要识别出(铁)
方解石胶结相、沸石胶结相、绿泥石一方解石胶结相和岩屑一长石溶蚀相等优势成岩相.从成岩角
度分析该区沙一段储层低渗的成因,定量研究认为持续的压实作用和强烈的胶结作用是造成研究
区沙一段储层低渗的关键成岩因素,第三期溶蚀作用是改善储层储集性的主要成岩因素,通常中砂
岩比细砂岩表现更明显.
关键词:低渗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阶段;成岩序列;成岩相
中图分类号:TEl22 文献标识码:A
公山庙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中北部的南部县境
内,面积约560 km ,区域构造上隶属于川中古隆中
斜平缓构造带营山构造群公山庙构造(图1).该地
带 平 螽
图1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区域构造略图 区的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50多年来,由
于地表条件、地质条件、技术条件和地质认识水平的
限制,石油勘探工作潮起潮落,经历了几番沉浮的艰
辛历程.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沙一段油藏是川中油气
矿“九五”期间石油勘探的重大发现,沙一段是公山
庙地区目前的主要储层和产层.
本区及邻区沙溪庙组自下而上分为2个岩性
段,即沙一段(J2s )和沙二段(J2s ).沙一段厚330—
410 m,呈现东北厚,西南薄的趋势,岩性以紫红色、
灰色泥岩为主,夹灰色、浅黄色粉粒、细粒、细一中粒
砂岩.沙一段属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环境演化以
三角洲前缘为主,其次为滨湖和浅湖.分流河道、水
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湖滩及砂坝等
收稿日期:2009—11-28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编号:08JK409);西安石油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编号:207003) 作者简介:赵永刚(1976一),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方面的研究.E-mml:ygzhao@126.corn
一l8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储层微相发育.研究区沙一段砂岩储层孔隙度分布
于1.2%~8.5%,平均孑L隙度4.5%.渗透率分布于
(0.005~12.4)×10~ m ,平均渗透率3.13×
l0~ m .孔隙度与渗透率的线性相关系数为
0.79 .沙一段储层总体上属于特低渗透砂岩
储层 .
低渗透油气资源在我国油气资源中占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而且随着未来石油勘探程度的逐渐加深,
其所占的比例还将继续增大.因此,低渗透储层在当
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无疑是我国石油勘探的主战
场,加强对低渗透储层特征的认识,分析低渗透储层
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J.我国低渗透储层形成
机理的研究历来都受到石油地质工作者的重 视 J.前人针对公山庙地区沙一段已经做了大量
的地质研究工作 M ,本文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
公山庙地区沙一段低渗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
层的影响,旨在为公山庙地区及邻区沙一段勘探开
发工作的更加深入提供重要的石油地质依据,为我
国低渗砂岩储层成因研究增加例证,也期望对公山
庙地区沙一段低渗砂岩储层形成机理深入系统地研
究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1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认为研究区沙一段
储层以细粒砂岩、中一细粒砂岩为主,部分粉一细粒
砂岩,少量粉粒砂岩和粗粒砂岩.砂岩碎屑成分中,
石英体积分数33%~82%,平均58%;长石体积分
数5%~40%,平均24%;岩屑体积分数7%~
58%,平均34.5%,以沉积岩岩屑为主,其次是变质
岩岩屑和岩浆岩岩屑.沉积岩岩屑中常见粉砂岩岩
屑、细砂岩岩屑、泥岩岩屑和泥质粉砂岩岩屑及粉砂
质泥岩岩屑;变质岩岩屑以片岩岩屑、板岩岩屑和千
枚岩岩屑为主;岩浆岩岩屑主要是基性岩岩屑和酸
性岩岩屑.云母体积分数1%~10%,主要见白云母
和黑云母.重矿物体积分数一般小于1%,见电气
石、橄榄石、绿帘石、榍石、磷灰石、磁铁矿、黄铁矿
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岩石薄片鉴定(SY/T5368—2000),本区沙一段砂岩
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其次为
岩屑砂岩(图2).
砂岩碎屑颗粒主要呈棱角状、次棱角一次圆状,
分选以中等为主,颗粒支撑,颗粒问多为点一线接
触,少量凹凸接触.杂基的成分主要是绿泥石、高岭 石、蒙脱石和伊利石等,粒级以泥为主,见绢云母、绿
泥石、石英和长石等构成的细粉砂级杂基,总体积分
数为5%~8%;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和沸石,见自
生黏土矿物和自生石英,体积分数低于15%,胶结
类型以孔隙一接触式为主,部分为镶嵌式胶结.本区
沙一段砂岩总体上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相对
较高.
I.石英砂岩;II-长石石英砂岩;III.岩屑石英砂岩;1V一长石砂岩; V一岩屑长石砂岩:VI.长石岩屑砂岩;VII.岩屑砂岩 图2研究区沙一段砂岩分类三角图
2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经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的镜下观察、阴极发光
和扫描电镜研究、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分析,发
现研究区沙一段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多样,现象较
复杂.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
作用和溶蚀作用等.
2.1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和化学压实作用
(压溶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在本区沙一段储层中主
要表现为塑性颗粒变形、刚性颗粒碎裂和颗粒定向
排列.塑性颗粒(如泥岩、千枚岩、喷出岩等岩屑,云
母、绿泥石等矿物)在垂向压力或挤压下常发生弯
曲变形,呈线接触或凹凸接触,受挤压的泥岩岩屑甚
至可以在颗粒问形成假杂基现象;刚性颗粒压碎或
压裂,如某些石英、长石颗粒的破碎(图3).随着埋
(a)为单偏光 (b)为正交偏光,g36井,2 197.72 m
图3机械压实作用下折断成3段的长石颗粒
(g36井,2 197.72 m) 赵永刚等:公山庙地区沙一段低渗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一19一
深的增加,由机械压实作用阶段逐渐进入压溶作用
阶段,其表现为颗粒之间的线、凹凸及缝合接触.
2.2胶结作用
本区沙一段储层的胶结作用包括狭义胶结作用
和自生矿物胶结充填作用.狭义胶结作用主要见方
解石胶结和硅质胶结;自生矿物胶结充填作用常见
自生黏土矿物(绿泥石和伊利石等)和沸石等的粒
问胶结充填.
方解石(铁方解石)一般零星分布,呈嵌晶状,
粒状胶结碎屑颗粒(图4);硅质胶结主要表现为石
英的次生加大(图5),研究区的石英次生加大共有
I、Ⅱ、Ⅲ级,加大边最厚处达0.15 mm,一般约为原
颗粒直径的1/7~1/2,属于Ⅱ~Ⅲ级次生加大.自
生绿泥石集合体呈栉壳状环边(图6,图7),环边厚
度可达0.005 mm,在颗粒表面形成绿泥石膜,主要
显示早期成岩的特征;自生伊利石集合体通常呈纤
维状或叶片状充填残余孑L隙或在孔隙壁形成薄环边
(图7),主要显示晚期成岩的特征;在弱酸性成岩环
境中,长石或其他硅酸盐矿物与弱酸性水反应生成
高岭石,但随着埋深的增加,高岭石将逐渐减少甚至
消失.研究区沙一段自生高岭石较少,仅在少数层段
中零星见到,一般呈书页状充填粒问孔(图6),体积
分数通常不超过1%;沸石胶结主要表现为钙十字
沸石、浊沸石胶结,其中钙十字沸石以连晶基底胶结
的形式产出(图8).此外,通过薄片观察还发现,沸
石与石英的次生加大以及自生伊利石成互为消长的
关系,即在沸石发育的样品中石英的次生加大和自
生伊利石都不发育或发育较差.另见少量自生混层
黏土矿物、自生石英、自生长石和黄铁矿等充填于粒
间孔中.
2.3交代作用
交代作用的实质是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
常伴随有溶蚀现象.本区沙一段储层中交代作用比
较常见,但强度较弱,常见方解石交代石英、长石等
碎屑颗粒(图4),长石碎屑发生蚀变.主要表现为方
解石沿碎屑颗粒边缘或解理不完全交代,石英、长石
颗粒被溶蚀成锯齿状或鸡冠状,长石常见高岭石化,
偶见云母化等 另见某些石英、长石颗粒与碳酸盐胶
结物时常被黏土矿物交代,其中仍以交代长石颗粒
为主.
2.4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是指岩石组分被一致性或不一致性溶
蚀的成岩作用.本区沙一段储层中常见两大类溶蚀 现象是粒间填隙物的溶蚀和碎屑颗粒的溶蚀.粒问
填隙物溶蚀主要表现为碳酸盐胶结物和一些自生矿
物的溶蚀,碎屑颗粒溶蚀主要是长石、岩屑的溶蚀.
长石溶蚀多沿解理、破裂缝发生,形成蜂窝状粒
内溶孔(图9)、粒模孔(图10);另见花岗岩、片麻岩
和喷出岩等岩屑中长石颗粒被溶蚀形成粒间溶孔,
岩屑中玻璃质被交代或溶蚀形成粒内溶孔.黑云母、
图4充填孔隙的(铁)方解石基底式胶结、交代颗粒 (正交偏光,g36井,2 184.18 m)
图5石英次生加大 (单偏光,g36井,2 199.32 m,加大边与 原石英颗粒间有油珠浸染现象)
图6绿泥石环边(绿泥石膜) (单偏光, 7井,2 462.65 m,残余粒间孔中 见自生高岭石,孔隙被原油浸染)
图7绿泥石环边和粒间孔中分布的叶片状伊利石 (扫描电镜,g36井,2 243.8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