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蒹葭》古诗词赏析题 2020.1

《蒹葭》古诗词赏析题 2020.1

《蒹葭》古诗词赏析题 2020.1一、阅读《蒹葭》,回答问题。

(5分)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2.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二、阅读《诗经·蒹葭》,完成(1)—(3)题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ì,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水中的小洲。

(1)(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三、阅读《蒹葭》,回答问题。

(5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判断下面各句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

(2分)(1)“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2)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2.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X、(2)√2.首先,它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其次,它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再次、以蒹葭、白露起兴,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四、阅读《蒹葭》,完成后面的题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 “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为,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 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为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2.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2.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苦。

【解析】1.试题分析:B项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兴”的手法。

2.试题分析: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

可分析情景交融的意境,与直抒胸臆的诗句。

五.阅读《蒹葭》,完成下列各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暗示了时间的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交代出“伊人”的所在变换迷离。

C.“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既写出了追求的艰难,也表现出抒情主人公的执著。

D.“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写出了追求目标的可望而不可及。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B.《蒹葭》分三章,每章的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议论。

全诗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C.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D.古人作诗多一章化为三叠,即所谓“一唱三叹”。

本诗即有此特点,韵律悠扬,情感渐趋强烈。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A.朦胧凄苦B.惆怅失意C.愉悦轻松D.痛苦哀伤。

答案:(1)B. A.正确.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交待了伊人难以寻觅.本项错误.C.正确.D.正确.故选B.(2)B. A.正确.B.《蒹葭》分三章,每章的首二句写景,后六句叙事.同时在写景与叙事之中又蕴含着作者的深情.本项错误.C.正确. D.正确.(3)A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所以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朦胧凄苦的.六、阅读《蒹葭》,完成5-7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5.每小节开头的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这些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蒹葭萋萋”的“萋萋”也写作“凄凄”,下面诗句中与其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A.良友日零落,凄凄独无伴。

B.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

C.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D.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7.每小节结尾句中的“宛”是什么意思?在诗中反复使用,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5. ①景物描写,描写深秋的景色。

②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6.B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蒹葭萋萋”的“萋萋”的意思是茂盛的意思,“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的“萋萋”是茂盛的意思.故选:B7.宛是仿佛的意思,写出了“伊人”的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主人公惆怅失望的感情。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2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0.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共2 分)21.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八、阅读《蒹葭》,完成4~5题。

(5分)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