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学习与复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与复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与复习方法进入高中,首先应该确定自己日后的考试方向--文科还是理科,以免高一目标不明全面撒网白费精力。

本人高一一度着迷化学,也曾取得过全校化学第一名的成绩,最后还是因物理考试不理想进了文科班,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一旦确定文科方向后就要加强政史地的学习,适当减少对理化生的投入(也不能完全放弃不学,毕竟还有会考或者学业水平测试)。

学好文科,无外乎就是学好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在文科综合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而历史,无疑是最令人头疼的,因为有太多繁杂琐碎的内容要去背记,能把整本书背下来还不一定就能考好。

本人曾担任过三年的历史课代表,对历史学习可以说还是有自己的一套经验方法的,下面就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

1.高一、高二怎样学好历史高一、高二学习的内容有四本书,分别是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外加一本当年高考指定测试的教材(2006级是改革史)。

虽然内容不同,但学习方法可谓是大同小异。

下面分别谈一谈。

①预习。

这里说的预习不是指正襟危坐板起脸来像在课堂上一样看书,而是鲁迅先生说的那种“随便翻翻”。

可以是吃饭的时候,可以是睡觉前,也可以是公交车上(但是保护视力比这个更重要,不推荐),总之一切闲暇空余时间都可以用来浏览一下课本。

如果你对绘画有兴趣,不妨多关注一下书中的插图,如果你喜欢听故事,就挑着书上的名人小故事看一看吧,要是你热爱英语,那么附录里的中英词汇对照表就是你的不二选择。

不要小看这些所谓的“随便翻翻”,它们可是日后学好历史的重要准备。

②课前准备。

就是上课前的晚上在家里应该干些什么。

你应该把明天要上的内容大体过一遍,查一查自己不熟悉的名词、事件和人物,标记一下暂时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然后要是没什么事的话就可以睡觉了顺便看看金庸古龙什么的。

③听讲和笔记。

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注意跟随老师的思路,结合课前自己准备的内容,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去听。

根据我的经验,课堂前后十分钟是标准的垃圾时间,前十分钟是教师进班、安静课堂、开场白和一些不怎么重要的内容,后十分钟急着下课,大家不怎么听,有什么重要的东西也是一带而过。

这些时间就可以偷偷懒做做小动作讲讲话什么的。

最精华的时间当属中间的二十五分钟,这时就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很多人一上课就开始认真听,结果听了半节课没听到什么精神就不行了。

这些人是不会听课的人,简单点儿说他们的听课节奏不对,导致费工费力效率还低。

要学会偷懒,要知道怎样最有效地利用时间。

很多人上课就跟玩儿一样结果考试还出奇的好,原因就在于此。

还要学会记笔记。

有的人老师的幻灯片里有什么他就记什么,一字不差的记。

这样的人考试不倒数才怪。

笔记是什么?是对书中内容的有机补充,不是把课本原话原原本本的再抄一遍。

我记笔记有个习惯,书上有的不记,自己以前知道的不记。

那么记什么呢?很简单,缺什么记什么。

书上没有的又很重要的,记;有助于理解消化难点疑点的,记;帮助记忆的图画、口诀和公式,记。

只要是自己需要的就记,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的(笔芯和墨水是要花钱买的!)坚决不记。

少而精、少而全、少而巧的笔记才是真正对学习有帮助的。

④复习和练习。

这里说的复习不是指上完课以后回到家立即把课堂上讲的内容看一遍。

反对那种一回到家就看书、当天上课当天复习的学习方法。

我不关心什么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之类的东西,我只说说自己的经验。

当天上的东西不应该立即复习,因为此时你对它的记忆还是比较完全的,不知道自己到底记住了哪些东西。

等到过了一两天再回过头来看学过的知识,就会发现哪些是自己真正记住暂时不需复习的、哪些是需要巩固一下的、哪些是需要加强记忆的,这样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去记。

然后每过一段时间就检查一下,循环往复,最好给自己制定一个平时复习计划表,把考试前突击的工夫用到平时。

至于练习,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必须有,但也不是搞题海战术。

学习就在于理解,就在于把书上的东西真正化为自己的东西。

精当的、适度的练习的效果要远远胜于做大套的题目而不求甚解。

教辅只要一本,一本足矣。

选择一本好的教辅,然后仔细掌握它,成绩自然会有一个大的进步。

如果老师已经为班级配备了辅导材料的话,建议就不要买了或者少买一点,因为老师的教学经验在那里摆着,他们的选择一般也都是比较好的。

强烈反对家长额外布置家庭作业,因为这非但无益,而且有害。

⑤考试。

对待考试还是要摆正心态,一方面要藐视它,就是一张纸而已,考完就走,没什么的。

另一方面要重视它,不能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白白失分,那样就太不值了。

其实这时候的考试都不会很难,毕竟历史难得考一次,搞太难了老师学生都不好过。

因为是一本书一本书的考,所以每学期不必太担心知识的串联问题,只要把本学期上的东西搞熟就行了,答题也尽量往模块主题上靠,比如上经济史就少答或不答政治原因。

总之不是什么大问题,考试前把书本内容大体过一遍,考试正常发挥基本上就可以了。

只要认认真真做到上述五点,相信学好高一高二的历史应该绰绰有余了。

2.高三复习应该注意些什么①一轮复习--夯实基础。

一轮复习大约从暑假开始,一直持续到来年的二月末三月初,也就是一模后二模前左右。

当然这不是一个定数。

它主要是把高中的课程结束掉并系统地、细致地梳理一遍,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段时间各科任务繁重,自然希望不要在历史上花费太多时间。

然而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二模后同样不轻松,那时如果历史再拖后腿的话就会首鼠两端。

因此我的建议是无论如何一定要在一模之前把所有书细细地过一遍,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

课文要看,笔记要看,插图要看,不熟的熟悉的都要去看,去理解,去掌握。

选一本比较好的复习材料,比如《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什么的,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做一遍。

课堂上注意紧跟老师的节奏,当天任务当天完成,千万不要拖(拖到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科目顾此失彼、一起完蛋)。

此时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积累错题,注意标注自己的典型错误以便日后分析之用。

总之,一轮复习好比是盖楼房打地基建脚手架,得一步一步来,容不得拖沓,也不允许马虎。

②二轮复习--提升能力。

这一阶段大抵以三模为分水岭,即三月初至四月底五月初。

正如上文所言,此时不甚轻松,为什么呢?--因为要大量做题,从题目中找手感、练能力。

在一轮复习之后,自己的知识体系基本已构筑完成,这时就该对其加以整理以便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要注重养成正确的答题习惯,了解基本的答题套路,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答题思路。

这里推荐一些比较不错的二轮资料,比如《试题调研》。

大量做题并不等于大量背题,有人把背题当做一种学习的手段,这当然可以,但是我不推荐,一来背题费时费力,二来所背的内容基本无用--肯定不会是考试的答案。

大量做题是为了从题目中积累经验,寻找思路,了解自己的薄弱点并加以巩固。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认真审题,所谓“材料一目十行,读题咬文嚼字”者是也。

搞清楚材料在说什么题目在问什么该答什么再下笔,远远甚于那种拿到题就做的貌似“节省时间”的愚蠢方法。

其次要打开思路,顺着出题人的意思往下走,仔细揣摩题意,认真作答。

最后翻看答案,逐一对比,对了固然好,错了也没关系,关键是找到错的原因在哪,用红笔改正,确保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一轮积累的错题本这时就派上用场了,把自己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找出那些“顽固不化”的错误加以集中消灭,改正不好的答题习惯,纠正不良答题思路。

特别需要提一下的就是一定要多做主观题。

有的同学怕麻烦,不爱做主观题,专在选择题上下功夫,这样就算你选择题全部答对也没有高分,毕竟大块的分分布在主观题上,所以不仅小题要做,大体也要做,而且要善做、多做。

③三轮复习--实战演练。

印象中貌似没有“三轮复习”这个说法,是以自己提出权资参考。

这段时间满打满算只有一个月,正是考前最为紧张的阶段,学生心理压力大,家长也跟着不安稳。

此时就不要忙于复习和做题了,而是回归课本,注重实战,一切从高考实际出发。

可以买一些考前心理指导的书来看,也可以出去玩玩,放松放松心情(“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

学校的管理也会相应放手,不会强求一定要去上课还是怎么怎么样,更多的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集中辅导有需求的同学。

关于回归课本内容,可以择其要者细观之,余者大略浏览之,重在老大难问题的解决。

至于实战演练,我的建议是自己制定一个时间表,比如两三天一个周期,今天做语文数学,明天练英语文综。

还有就是一定要做真题,以前做过的真题也可以再做一遍,有利于增强应考信心。

时间上,完全按照高考的时间来要求,甚至可以在早上八点准时练语文,下午三点准点练英语等等。

量不要太大,适可而止,注意保证睡眠,全心全力为六月份做准备。

3.赢在考场经过高一高二的学习,高三的一二三轮复习,相信你一定对高考充满信心、志在必得。

这很好。

我的体会就是,考前实力占一半,临场发挥占一半,学得再好、复习的再全面,临场发挥有问题,还是要前功尽弃。

高考紧张的唯一结果就是你被淘汰,别人成功。

考前几晚可以把所学再简单地浏览一遍,巩固巩固重点,理一理思路。

考试的时候注意联系课本,联系自己做过的题目,联系实际,简要作答。

真正进入考场,什么都不要想,放开手去考,考多考少无所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只要发挥出自己的真正水平,就不后悔,就是最棒的结果。

(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