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二)、单项选择题1•“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
这部著述是()A .《海国图志》B .《资政新篇》C .《变法通议》D .《孔子改制考》2•“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为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 .魏源B .王韬C .宋教仁D .胡适3.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 涕也。
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
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A .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B .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C .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D .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4.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
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政治学说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C.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化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5.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6.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 ,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在改版时都改作“洋”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 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
”这表明李鸿章(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7.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 .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8. 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B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B .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A .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9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D .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F 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A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 •“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 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10. 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和所用的材料是()A .清朝封建统治 西方先进科技B .清朝封建统治 君主立宪制度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D .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11. 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树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他们的共同点是()A .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B.抨击封建思想,学习西方探寻强国之路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12.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
政体虽更,民彝无改”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 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13.近代一位思想家曾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 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日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带有浓厚的民主色彩C.受启蒙思想的影响D.反对君主制14. 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15.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 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17.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 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
”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16.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 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B.李贽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A.君主B.科学C.西学D. 民权18. 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思想指的是()H廉除粒厲恢後中孑B.自由恋爱观 C •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19.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
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A.取得了重大突破B.被全社会所认同C.推动了政治改革D. 取得了彻底成功20. 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21. 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A.变法B.革命C.民主D.科学22. 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 “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治制度之争者, 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
”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23.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A .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 .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 .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 .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24.历史学家陈旭麓说: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得出的启示是()A .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C .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25.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发展资本主义B .救亡图存C .反对专制统治D .反抗外来侵略、非选择题社会的进步往往以思想的解放与观念的进步为其先导。
观察下图A .马克思主义 ……”。
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B .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D .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作用? ( 10分)2 •根据图二和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图二人物和图三人物在实施资本主义方案的方式、政体的不同点,(8分)并指出两者分别借鉴了哪些国家的近代化模式 ? ( 2分)。
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图一魏源和《海国图志》 图二严复和《天演论》 图三孙中山及同盟会纲领图五李大钊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请回答:1•上述五组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8分)在思想解放方面各起了怎样的® 1 * 4图四陈独秀和《新青年》 |)ly 1|lis UiO «B ill I 1!3.根据上述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它们体现出怎样的特点?(2 分)4.五组图片体现的共同历史主题是什么?从图五看,近代中国对这一历史主题在思想领域的探索结果如何?(4 分)专题三测试题(二)答案一、选择题1—5 ABCBB 6—10 ADDCA11—15 BCDBC 16—20 CDAAC21—25 DCCCB二、非选择题1.图一:“睁眼看世界” (2 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2 分)。
图二:维新变法运动前后大量介绍西学(2 分);起到思想启蒙作用(1分);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1 分);图三:民主共和国方案的确立(2 分);促进辛亥革命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 分)。
图四、五:新文化运动(2 分)。
动摇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正统地位,打倒了传统权威,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2 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2 分)。
2.途径:改良派主张改良(改良);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4 分)。
政体:改良派主张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共和制。
(4 分)。
借鉴国家:改良派借鉴日(俄);革命派借鉴美(法)。
(2 分)。
原因:二者代表资产阶级内部不同的阶层。
(2 分)。
3.特点: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由器物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 2 分)。
4.历史主题:中国向何处去(2 分);结果: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