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测试一、基础训练1. 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煨.炖(wèi)薏.米(yì)B. 过瘾.(yǐn) 家醅.(bèi)C. 面颊.(xiá) 橄榄.(lǎn)D. 健脾.(pí) 挑剔.(tì)【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汉字准确注音。
煨炖不读(wèi),读(wēi);家醅不读(bèi),读(pēi) 面颊不读(xiá),读(jiá)2. 下面的句子中各有一个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橱房里。
_______改为_______②我们现在读的主要是白话,但是仍然应该借见古人精读的办法。
_______改为_______③这个小白兔瓷器精巧别至,我一直小心地珍藏在里面的抽屉里。
_______改为_______④电影的首映式因为当红明星到来助幸而显得格外令人精神振奋。
_______改为_______【答案】(1). ①橱(2). 厨;(3). ②见(4). 鉴;(5). ③至(6). 致(7). ④幸(8). 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助兴。
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是托蒂继续一马当先,还是他身后的三名射手发力反超,这将是本轮意甲联赛的一大看点。
B. 越剧,顾名思义,就是流行在古越地(相当于现在的绍兴、杭州、台州等地)的地方戏。
C. 学菜谱太难了,便决定放弃,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如法炮制了一个菜——铁板鲈鱼。
D. 2万元现金和3辆价值2万余元的摩托车在7名失主兴高采烈的感激声中“完璧归赵”。
【答案】C【解析】学菜谱太难了,便决定放弃,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如法炮制了一个菜——铁板鲈鱼。
(先了解词义:如法炮制本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药。
现比喻照着现成的样子做。
显然鱼是按自己的想法做成的没有现成的样子,用该成语不准确。
)4. 下列两个句子成分的搭配都有毛病,请加以修改。
1.我们应该接受大家的意见,改进平时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
2.这些候选歌曲广泛经过各界群众传唱,最终确定一首作为2008年奥运会主题歌。
【答案】1.“缺点”应和“弥补”搭配,“错误”应和“改正”搭配2.“广泛”放到“传唱”前【解析】【4题详解】先了解词义:改进指改变旧有情况,使有所进步。
不能说改进缺点错误。
应该弥补缺点改正错误。
【5题详解】“广泛经过传唱,”句子不通顺且表意不准确应该为“经过广泛传唱”。
用线条符号图解法在下列句子上把各个成分标示出来。
5. 害羞的女生,战战兢兢地把地上的练习本放到讲台上。
6. 经过班主任的宣传,同学们就搞好班集体工作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
【答案】5. (害羞的)女生,[战战兢兢地][把地上的练习本]放<到讲台上>。
6. [经过班主任的宣传],同学们[就搞好班集体工作]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
【解析】【5题详解】此题先提取主干:女生放,主语前是定语,谓语前为状语,放到哪里为补语。
【6题详解】此题先提取主干:同学们发表意见。
“经过班主任的宣传”为状语前置放到主语“同学们”前面用逗号隔开。
谓语“发表”前为状语后面“了”为补语。
“许多”“很好的”修饰宾语“意见”为定语。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段落和篇章,完成小题。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
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
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
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望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
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
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
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
人家问它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
”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
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
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侯家乡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7. 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在文中的含义。
①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
②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8. 文中说,每年正月里,我都“眼巴巴地盼望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其原因是什么?9. 从上文可以看出,母亲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分点简要回答。
10. 文章的结尾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案】7. ①写出花匠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
②突出“我”的活泼、可爱、天真。
8. 到那一天有八宝酒喝,而且家里热闹、温馨,在我都很快乐。
9. 善良,勤俭,能干10. 对生养自己的故乡的思念。
【解析】【7题详解】解释词语在文中含义一定要联系文章的意思。
巴结不是本意而写出花匠热情好客的特点。
开心的要命写出我特别开心的样子,表现我的可爱、天真。
【8题详解】前后文都蕴含答案,要提炼。
对于孩子来说好吃、好喝、热闹是最开心的。
【9题详解】“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 “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
”“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
”等描写母亲的句子可以体会母亲的性格:勤劳、善良、能干。
【10题详解】“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能体现对故乡的思念。
阅读下面的段落和篇章,完成小题。
过节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
我家过节共有三桌。
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狭窄,三桌没法同时祭,只得先来两桌,再来一桌。
方桌子只有一只,只得用小圆桌凑一凑。
本来是三面设坐位的,因为椅子不够,就改设一面。
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齐的全套,就取杂色的来应用。
蜡盏弯了头。
香炉里香灰都没有,只好把三支香搁在炉口算数。
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
好在母亲并不拘拘于成规,对于这一切马虎不曾表示过不满。
但是我知道,如果就此废止过节,一定会引起她的不快。
所以我从没有说起废止过节。
供了香,斟了酒,接着就是拜跪。
平时太少运动了,才过四十岁,膝关节已经硬化,跪下去只觉得僵僵的,此外别无所思。
在满坐的祖先中间,记忆得最真切的是父亲和叔父,因为他们过世最后。
但是我不能想象他们同十几个祖先挤坐在两把椅子上举杯喝酒举筷吃菜的情状。
又有一个十一岁上过世的妹妹,今年该三十八了,母亲每次给她特设一盆水果,我也不能想象它剥橘皮吐桃核的情状。
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日,他们的跪拜就不相同。
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
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
新教育的推行跟时代的转变把古传的精灵信仰打破,把儒家的报本返始的观念看得并没有什么了不得,于是“如在”既“如”不起来,“临事”自不能装模作样地虚“敬”,只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例行故事:这原是必然的事情。
几个孩子有时跟着我拜;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
焚化纸锭却是他们欢喜做的事情,在一个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纸锭加进去,看它给火焰吞食,一会儿变成白色的灰烬,仿佛有冬天拨弄炭火盆那种情味。
孩子们所知道的过节,第一自然是吃饭时可有较好较多的菜;第二,这是家庭里的特种游戏,一年内总得表演几回的。
至于祖先会扶老携幼地到来,分着左昭右穆坐定,吃喝一顿之后,又带着钱钞回去:这在孩子是没法想象的,好比我不能想象父亲跟叔父会到来参加这家族的宴飨一样。
从这一点想,虽然逢时过节,对于孩子大概不致有害吧。
(选自叶圣陶《过节》)11. 文中说,“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马虎”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根据文意分项回答。
12. 文中“这原是必然的事情。
”其中“必然的事情”指什么?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13. 文章结尾说,“对于孩子大概不致有害吧。
”其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14. 文章写了父亲辈、我、孩子们三代人对于过节跪拜的三种不同态度,有什么目的?【答案】11. 用圆桌凑数,分两次祭祖;三面设位改一面设位;杯筷碗碟取杂色应用;蜡盏弯头,只把三支香搁在炉口。
12. 新教育的推行使跪拜成为毫无意义的例行故事。
13. 过节只是家庭宴飨,是家庭特种游戏,封建迷信思想不会影响孩子。
14. 突出孩子心中的所谓“跪拜”已没有封建迷信的意义,作者借以表明新教育的推行对时代进步的影响。
【解析】【11题详解】“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一句中“总之”表示总结上文,可见上文叙述了如何马虎。
要求分项回答,就要进行整理概括。
方桌、椅子、碗筷、蜡盏、香等可以分成五项或合并成四项均可。
注意标点为分号或分条列出。
【12题详解】“这原是必然的事情。
”是对上文的解释,“必然的事情”指上文,但要加以整理指:新教育的推行使跪拜成为毫无意义的例行故事。
【13题详解】文中“第二,这是家庭里的特种游戏,一年内总得表演几回的。
至于祖先会扶老携幼地到来,分着左昭右穆坐定,吃喝一顿之后,又带着钱钞回去:这在孩子是没法想象的,好比我不能想象父亲跟叔父会到来参加这家族的宴飨一样。
从这一点想,虽然逢时过节,对于孩子大概不致有害吧。
”所以此句的含义概括为:过节只是家庭宴飨,是家庭特种游戏,封建迷信思想不会影响孩子。
【14题详解】联系全文和文章结尾,突出孩子的跪拜已没有封建意义。
新教育推行对时代进步的影响。
三、写作练习15. 就自己所熟悉的风俗,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出自己的情感。
(2)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案】清明节随想4月4日~4月6日,这是一段莺飞草长、柳绿桃红的日子,是一段风和日丽、细雨霏霏的日子,是一段百感交集、心情郁闷的日子……在这样的一段日子了,偏偏又是事情最多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