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铜陵市十二中学陈康民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北魏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及历史作用;北朝政权的更替。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民族融合”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思路】
重难点的解决办法: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难点:对民族融合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解决办法:
①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多启发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②采用学生列表归纳的方法,学习北朝的更迭。

③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合中的作用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④采用讨论的方式,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述。

(学生可以争论、质疑)。

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并辅以CAI课件。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及相关资料;制作CAI课件;设计启发思考题等。

学生:准备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故事及北魏迁都洛阳历史剧的演出,了解体验古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方式。

师生: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共同编写历史剧剧本及排练等。

【教学资源】
①多媒体设备。

②《北魏疆域图》、《南北朝形势并立图》、《鲜卑拓拔部发源地》、《北魏骑马俑》等。

③有关民族大融合的思考题(幻灯片)。

【教学过程】
幻灯片展示本课学提要。

导入新课:
①联系教材:幻灯片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发展示意图”。

②听学生讲冯太后和北魏孝文帝的故事引入。

讲授新课: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而结束北方混战局面的是内迁少数民族中鲜卑族的一支。

他们后来建立了北魏。

通过教师导语,学生根据下面的思考题自学。

①、鲜卑是个怎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哪一年?
③、结合上节课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的内容,想一想,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你是怎样理解民族融合的?
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必要的讲解和说明。

讲解的同时分别以幻灯展示板书的内容:
1、北魏的建立定都平城
2、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
3、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这个新生的、充满活力的政权,在他一建立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北魏的统治地盘是封建制早已确立的中原地区,而拓跋部却是落后的部族。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拓跋部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巩固自己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等)。

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登上了历史舞台后,顺应了当时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迁都洛阳并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展示《北魏疆域》图中,找到平城、洛阳的位置。


学生剧组演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幕历史剧。

根据历史剧的演出,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讨论回答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可适当的给予提示:从平城的位置、条件、地势、最终目的等方面思考。

)
教师总结:迁都的原因及目的。

由于孝文帝的迁都,使洛阳城繁荣一时。

2、迁都洛阳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107页的第二段,师生共同归纳:迁都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丽的城市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的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

引导学生思考迁都与民族融合和孝文帝改革的关系。

为了顺应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加速北方各族大融合的步伐,孝文帝继位后,推行一系列改革的措施。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冯太后临朝听政期间,以孝文帝的名义实行两项经济方面的改革。

孝文帝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行政治和汉化改革,历史上把这两次改革,统称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下面我们来学习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措施。

1、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内容,概括改革的主要措施。

教师根据时间选择几项以生动的史实加以讲解。

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措施的理解和记忆。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⑴、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⑵、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

这是为什么?
⑶、课文引用《魏书》中的一段史料,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方面内容?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第二个问题在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追问:当今社会中,我们要不要发扬养老、尊老之风?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2、改革的历史意义
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根据教材归纳出两条: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汉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进一步引深:经过孝文帝一系列的改革,过了若干年后,北方各民族真正融合在一起了。

象鲜卑族这些古老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后地消失了。

今天也许有人会问:“我有没有匈奴、鲜卑或其他胡人的血统呢?”也有人会说:“怎么我的祖先起源于北方?”原来今日之汉族早已是个大杂烩。

可见,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3、北朝的分裂
由学生根据课本最后一段和上节课内容,在纸上画出北朝和南朝更迭示意图,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幻灯展示:“南北朝发展示意图”,让学生与自己画的作比较,更正错误。

以上我们共用3课时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这四百来年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的时期,战争频繁的时期。

但是在四百来年的分裂和战争中,始终贯穿着民族融合的历史主动脉,始终奔腾着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洪流。

教学小结:
(结合图示小结)
布置作业:
(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