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0届高三百校联考10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1.公元前715年,鲁隐公向众仲询问关于赐姓的问题。
众仲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昨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溢,因以为族。
”这说明当时A. 诸侯国对地方管理松弛B. 血缘宗法观念开始形成C. 分封与族的发展合而为一D. 周王踢姓命氏的权力丧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昨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溢,因以为族”可知体现了分封之下分封与宗族发展的合一性,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对地方管理的内容,排除A项;血缘宗法观念在西周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权力丧失”的说法与题意内容和主旨不符,排除D项。
2.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自上而下的大力推行和民众自下而上的主动学习,汉族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他各族人民在意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
究其原因是,汉代儒学A. 强调天人合一B. 倡导大一统观C. 劝君主行仁政D. 宣扬君权神授【答案】B【解析】【详解】“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他各族人民在意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体现了统一思想,其原因主要是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并且蕴含大一统思想,故选B项;天人合一、劝君主行仁政和宣扬君权神授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ACD项。
3.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客户。
下面为宋代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A. 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B. 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C. 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D. 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宋代客户数量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说明拥有土地的主户逐渐增多,由此说明土地集中程度降低,故选D项;材料内容没有反映政府税收的多少,A项无从体现,排除;客户所占比重减少并不能体现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和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排除BC项。
4.明清时期,棉花种植遍及江北与中州,蚕桑生产发展甚快,甘蔗、烟草生产成东南各省重要经济作物,蓝靛(染料作物)盛产于山区。
这些现象A.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B. 表明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弛C. 进一步增强了江南经济实力D. 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在明清时期,不同地区出产的主要经济作物不同,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故选A项;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并不能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也无法体现江南经济实力的增强,排除BC 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雇佣关系,不能说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D项。
5.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并购买西方人出版的报纸招募翻译“以定控制之方”,大量购买西洋炮,还仿造了两艘“底用铜包,篷如洋式的西洋船,并将购买的武装商船改造成清军水师的训练舰。
这表明林则徐A. 已摆脱传统“夷夏”观念B. 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C.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D. 洞悉英国武装实力【答案】B的【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已经认识到侵略危险的存在,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并购买西洋炮及仿造西式战船,这表明林则徐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林则徐“探访夷情”,说明其没有摆脱传统“夷夏”观念;C选项错误,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此时尚未发生;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对英国的认识程度有限,并未洞悉英国的实力。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1861年,清朝海关的总税收共为5036370库两,到1910年,增加到34518589库两,在50年中增长了5.8倍。
这种增长A. 源于近代中国海关实现了独立自主B. 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C. 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竞争力增强【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关税收是清政府对进出口货物征收的税款。
晚清,中国海关总税收在50年中增长了5.8倍,这说明中国的进出口货物增长,中国和世界市场联系更为紧密了,即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海关没有实现独立自主,故A项错误;协定关税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材料没有涉及协定关税,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外贸易情况,没有体现出中国近代工业生产,故D项错误。
7.20世纪20年代初,北洋政府渐失驾驭力,而南北大小军阀已实际形成占地而治的割据局面。
对此,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机关报《向导》发刊词中说:“现在最大多数中国人民所要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
”这说明当时A.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 中国共产党已认识到国情形势C. 国共合作成为社会共识D. 中国共产党酝酿民主革命纲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向导》发刊词的内容可知当时中共把握住了人民的需要和要求,说明认识到了国情形势,故选B项;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国内的混乱局面,没有体现民族危机,排除A项;当时尚没有出现国共合作,遑论称为社会共识,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向导》的发刊词,没有涉及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D项。
8.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
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当时邓小平这一思想A. 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B. 源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C. 推动了科技政策拨乱反正D. 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3月邓小平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为当时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提供了思想支持,故C项正确;科技领域先实现拨乱反正,才能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D项错误。
9.雅典是一个城邦国家,也就是一个城市连同其周围不大的一片乡村区域,人口在全盛时期也不过40万人左右。
因而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移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
材料意在论证雅典A. 公民是城邦发展主体B. 城邦有助于公民行使权力的C. 民主政治自身有局限性D. 直接民主依存于城邦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意在说明当时雅典城邦人口少,范围小,国家政务简单,为实行直接民主提供了条件,D项符合题意;材料论证的是雅典城邦实行直接民主的条件,没有讨论城邦的主体和公民的权力问题,排除AB 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排除C项。
10.美国宪法规定:由各州的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团”来间接选举总统;选举人的资格是有限制的,联邦议员和官员不得担任选举人;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由众议院选举,但实行参议院投票方式,每州一票。
美国选举总统的这种方式A. 暴露了联邦体制的弊端B. 落实了三权分立的理念C. 维护了多数民众的利益D. 规范了共和政体的运行【答案】D【解析】【详解】美国宪法规定了美国总统的选举方式、选举人资格以及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该如何选举,这就保证和规范了美国总统的选举,从而保证了共和政体的运行,故D项正确;联邦体制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体现不出联邦体制的弊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三权分立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总统选举,而不是多数民众,故C项错误。
11.1877年,德意志帝国颁布专利法案,规定:专利所有者每年需支付专利保护费,第一年是50马克(高于当时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之后按每年50马克的幅度递增,到第十五年费用为700马克,并且是专利保护的最后期限.这一规定A. 阻碍了德国工业发展B. 推动了创新技术共享C. 旨在加强专利的保护D. 成为帝国崛起的前提【答案】B【解析】【详解】专利所有人所缴纳的专利保护费逐年递增,且专利保护有期限限制,意在促使专利所有人通过转让专利获取收益以推动创新技术的共享,故选B项;专利保护制度有利于推动德国工业发展,排除A项;加强专利保护是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而非专利保护的意义,排除C项;德意志帝国崛起的前提是实现国家的统一,而非颁布专利法案,排除D项。
12.学者们普遍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
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A. 全球化威胁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B. 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C. 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D.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答案】D【解析】【详解】“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这就说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而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故D 项正确;这些国家反对是因为不能从全球化中享受到诸多利益,而不是经济主权问题,故A项错误;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因为在全球化中受到损害,并不反对经济全球发展,故C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
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
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
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郑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利断的标准,反映亲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材料二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渴望摆脱蒙昧性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理性的光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
欧洲的两次思想运动,无论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还是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的理性解放。
在他们的哲学中,人的问题被一以贯之受到关注,他们站在人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世界,用人的眼光代替神眼光,逐渐意识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使人从“敬上帝”的迷梦中觉醒。
一摘编自孙兴《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三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差异,并分析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答案】(1)特点: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尚实际和实用(或以经世致用为主题)。
成因: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
(2)差异: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以反对封建神学或专制统治为目的,而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多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出发点;近代西方人文精神注重人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