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当前高校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本文从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5-0100-02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观念日益更新,家庭条件的差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社会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直接冲击着校园,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冲击对学生心理及其健康教育带来了挑战。
同时,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他们肩负着社会和家庭的多种期望,同时也承担着学业、人际关系、感情、就业等多重压力,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因此,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和手段。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但多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着目标不明确、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
可见,研究和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由于我国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长,许多管理者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画等号,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矫正,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和人格完善目标等高层次的目标,目标定位不明确。
(二)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高校教育工作中起步较晚,因此课程的专业任课教师较为缺乏,各高校为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往往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以邻近学科的教师来担任该课程教学,主要是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虽然这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由于缺乏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因而课程教学不够系统,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不灵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且主要是心理学名词、定义、概念的灌输,而忽视相关技能的培养,很少开设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现实心理的专题讲座,开发学生潜能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等形式也不能很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服务。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
现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一方面仅仅侧重于知识的掌握,而忽视技能的培养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又误导学习活动,使死记硬背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
现有的考试方法是一次性课本还原式的考试,即考前背、考后忘的消极“应试教育”。
而且,试卷设计得也简单: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论述或案例分析。
这种考试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不断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有的价值。
二、解决的对策
(一)确立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课程。
首先,该课程不仅影响大学生当下的生活,而且对大学生的未来也发挥作用;其次,该课程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一般心理知识,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也要增强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应对能力。
因此,该课
程教学目标应该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师资水平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决定课程教学实效的核心要素,因此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成为提升课程教学效能的关键。
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进行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学理论素养。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1.心理测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授课前要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真实感觉和实际期待。
如在讲授“人际关系”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了解学生当前的人际困惑是什么。
其次,必须在确切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
如讲挫折时选择性进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防御方式问卷》《应对方式问卷》调查。
这些问卷的测试要在课堂上进行,当堂出结果,然后在测试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
教师最好针对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中选取具有普遍意义的
经典案例,课堂上拿来讨论和指导,让学生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
己的生命体验,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自我,深刻领会人性的复杂多样,学会从多种视角解读人性。
3.心理活动游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是进行心理活动游戏,经由心理活动的进行而使人的生命意义获得扩展。
例如毕淑敏的《心灵七游戏》中介绍的几个游戏都直指人生重大问题,教师在自我意识一课中可以进行,即:“我的五样”、“谁是你的重要他人”、“再选你的父母”、“写下你的墓志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等游戏,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梳理过去,指导现在,昭示未来。
4.心理情景剧表演。
心理情景剧也称社会剧,是由美国精神医学家英雷诺首创的。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心理情景剧,可以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引起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改变大学生的认知,增强自信心。
笔者曾经就“人际关系冲突”这一主题开展心理剧大赛,学生从常见的人际关系冲突中选取一个情景,进行心理剧的演出,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心理剧表演中,有一个环节特别关键,就是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能进行换位思考,既能了解自己,又能了解他人,使他们看问题更为全面和公正。
有学生参加了心理剧后感叹:我现在才真正理解了设身处地是怎么回事。
5.阅读疗法。
阅读疗法又称图书疗法,是运用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
方法和答案,从而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缓解或消除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个专题给学生推荐阅读材料目录,由学生自行阅读,找到心理恢复的力量,进行自我疗愈。
6.心理电影赏析。
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心理学家荣格就提醒人们,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
心理电影赏析是引导学生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走进片中人物角色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心灵言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使大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影片内涵和观影启示。
心理电影赏析不仅能展示心理学的奇特魅力,探寻人类心灵深处的奥秘,更能让大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思考自身的同时,满足视觉享受,放松心灵。
(四)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
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应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科学有效的评价: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需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生命意义;教学过程中课堂心理氛围是否融洽,师与生、生与生是否充分沟通互动;活动是否具有深入性和分享过程。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和潜能开发,所以必须着眼于
大学生的需要,确立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师资水平,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以期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新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3]黄月胜,曹资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现实思考[j].企业家天地新,2006(3):121-122.
[4]汤有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8.5.
[5]许志红,郝丽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0(2).
[6]常斐,赵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j].科技信息,2010(22).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