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龙源期刊网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谢潇然
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19年第10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

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那到底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呢?在语文课堂上又如何实现二者的统一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思考。

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符号,是人脑的思维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和保证。

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

人文性
语文的“工具性”作为符号的工具属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通过语言符号表达人文情感。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正确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在学会使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应用符号表达思想感情,做一个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有思想的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做出贡献。

这就意味着它还要具有深层次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文化特性,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

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人性与文化性的整合,包括价值、文化传统、道德、情感、人性、人存在的意义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朗读感悟中,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朗读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叶圣陶先生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应一。

”课堂阅读是一个“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反复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走近文本,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心向,形成积极的阅读状态。

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悟情诵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