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体现在宪法制度与程序中的价值和理念,是构成宪法价值共同体的基础和连接点。
它既表现为人类生活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也表现为各国特定宪法文化的存在方式与特殊性。
它贯穿于宪法始终,规定着人们生活最根本的制度,是指导宪法制定、修改和实施的基本准则。
结合世界各国宪法和宪政的理论与实践,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民主权原则
所谓人民主权,就是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归人民所有。
17、18世纪启蒙家们倡导人民主权论,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卢梭,其理论基础是自然权利说和社会契约论。
他认为任何人对于自己的同类没有任何天然的权威,强力亦不能产生任何的权利。
而这样的约定在形成集体力量的同时,又必须保证“与全体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
.
我国宪法第2条也确认了人民主权原则,并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人民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唯有让人民真正的当家作主,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才能解决生活中的一切不必要的纠纷和争执,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二)基本人权原则
基本人权,就是指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区别。
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基本人权保障了人们最基本的权利,没有种族歧视,没有性别区分。
不会再出现黑人、白人间无谓的争斗;也不会再有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
黑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妇女能够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理想。
(三)法治原则
法治即严格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的主张和学说。
其核心内容是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理性原则,表现为良好的法律秩序,并包含着内在价值规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种治国方略。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有了法治,人们才能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会超越法律为所欲为,更不会公然挑战法律的权威。
对于“法制”和“法治”,人们往往容易混淆,需要明白“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四)权利制约原则或民主集中制原则
权利制约,即权力的制衡与约束。
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它既包括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权力制约之所以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决定于宪法的逻辑起点和宪法的基本内容。
尽管导致近代宪法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普遍化发展,但从政治的层面而言,则是国家权力所有者的转换。
也就是说当国家权力从过去由少数人所有转变为至少在形式上由多数人所有;亦即人民主权出现后,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国家权力的行使者相互分离。
为了保障国家权力所有者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使这种保障机制具有足够的权威,确认权利制约权力的国家根本法也就应运而生。
就宪法的基本内容来说,不仅保障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主导地位,而且对国家权力不同部分之间的制约机制也有明确规定。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宪法的一切基本原则为法制的统一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并且确立和维护了国家的政治制度,改革了国家政治体制。
对公民权利起到了保障作用,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