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欣赏19 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了解19 世纪以来在西方流行的主要美术流派:新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等。
介绍这些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特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资料分析法理解现代美术发展的历程,以及各主要美术流派的著名人物及其代表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19 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难点: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导入】教学过程
面对美术班,利用所拍照片“往届优秀美术毕业生”和他们的作品照片来导入。
另外展示十幅昂贵名画,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其艺术价值及其流派特点。
【讲授】教学过程
环节一:把本课设计成作品展览式,不同流派作品分成不同的展厅。
设计意图:方便对作品流派价值特点和背景的理解把握。
第一展厅:新古典主义美术作品
作品展示:《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
问题引导:从题材、画面表现形式、素描色彩等方面分析作品特点,并联系背景分析原因。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补充和点评。
新古典主义美术特点:以重大事件为题材;强调理性,画面严整和谐;重素描,轻色彩。
新古典主义呼唤英雄的原因:大革命前后的法国社会动荡,资产阶级追求英雄主义精神。
第二展厅:浪漫主义美术作品
作品展示:《自由引导人民》《枪杀马德里市民》
问题引导:从题材、画面表现形式、素描与色彩的使用等方面分析作品特点,并分析原因。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注重感情;强调色彩;整体完整统一,不拘小节。
产生原因: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找新的寄托。
问题探究: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美术表现方式有何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两派作品,强化对各自不同特点的理解把握。
两派差异:(前者新古典主义,后者浪漫主义)
重大事件,英雄人物————民族奋斗;强调理性————注重感情;
画面严整和谐————重整体,轻局部;重素描,轻色彩——重色彩,轻素描。
第三展厅: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作品展示:《拾穗者》《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问题引导:侧重从内容方面分析作品特点,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和点评。
现实主义绘画特点:发掘下层社会题材;表现现实生活。
原因:19 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们对现实强烈不满并加以暴露和批判。
第四展厅:印象画派作品
作品展示:早期印象派作品《日出﹒印象》;后期印象派作品《向日葵》《星月夜》
问题探究:早期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在绘画特点上有什么变化?有何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比较早期和后期的作品的不同特点,加深对其发展演变趋势的把握。
师生活动:学生分析概括,教师补充点评。
早期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在绘画特点上有什么变化?有何发展趋势?
早期特点:强调光与色,万物瞬间印象(写实),色彩清新明亮;
后期特点:主张抒发个性;形式夸张、色彩明快、装饰性强。
发展趋势:由描绘客观世界到揭示主观世界,重写形到重写意。
第五展厅:现代主义美术作品
作品展示:《格尔尼卡》《亚威农少女》及其他不同风格的作品。
问题引导:和前几个展厅的作品比较,现代主义美术流派有哪些特点?分析时代原因。
师生活动:学生联系背景回答,教师补充。
现代主义特点:反传统反理性;重视主观感受;表现知识分子精神困惑;形式多样且极端;
反传统叛逆意识出现原因:两次世界大战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加剧了人们的紧张;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环节二: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巩固学习成果。
多媒体总结学习的成果:五大美术流派的时代、背景、特点。
课件展示框架,学生自主归纳。
环节三:第六展厅:混合展厅
设计意图:即学即用——运用所学判断新展示的作品属于哪个流派,强化理解。
师生活动:作品展示,学生根据所学加以判断。
作品判断:《苏格拉底之死》——新古典主义静物塞尚——印象画派《干草堆》——印象画派《希奥岛的屠杀》——浪漫主义
《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山》——新古典主义《梅杜萨之筏》——浪漫主义《播种者》——现实主义《吸烟斗的自画像》——印象画派
《石工》——现实主义《毕加索自画像》——现代主义
《鸢尾花》——印象画派《梦》——现代主义
本课小结
板书设计
美术的辉煌
1、新古典主义美术
2、浪漫主义美术
3、现实主义美术
4、印象画派
5、现代主义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