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毛概论文(0001)

同济大学毛概论文(0001)

同济大学毛概论文目录一、引言 (1)二、浅析插班生政策 (1)(一)插班生政策之利 (1)(二)插班生政策之弊 (2)三、思考与建议 (4)四、结语 (5)五、参考文献 (5)六、附件 (6)【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为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各种新政策不断出台。

一种新的高校招生政策——插班生考试便应运而生。

如今,插班生政策已实行十多年,其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本文着眼于这项新型的招生政策,根据所得的调查问卷结果,结合笔者对部分插班生进行的采访,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分析。

【关键字】插班生教育改革一、引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其他社会领域改革一样不断的被扩展、完善和深化,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尽管在多年的改革浪潮下,备受争议的高考制度依旧存在,高校招生政策变来变去也没什么本质变化。

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台了一系列新颖的政策,插班生政策即为这样一种产物。

2000年,为打造上海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上海市教委批准上海部分试点高校在部分专业招收少量插班生,招生对象主要为上海市普通高校本科一年级学生,为学生提供多种深造可能。

今年是上海市实行插班生制度的第15个年头,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已有近12所高校加入到招收插班生的行列之中,其中不乏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

插班生政策的出现,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一考定终身”的概念,给予了学生“二次高考”的机会。

但是,插班生制度真的就解决了当下的高考问题么?该项政策已经趋于完善么?它又存在哪些弊端?通过插班生考试进入新校园过后的生活又如何?诸多类似的问题依旧存在,本文旨在通过采访及调查问卷的方式,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笔者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二、浅析插班生政策(一)插班生政策之利1、圆自己名校梦尽管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不断的开展高考改革运动,但是,高考制度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一考定终身”的色彩。

每年学生因不堪承受高考压力而出现精神恍惚报道屡见不鲜,甚至还有选择自杀的极端例子。

笔者认为,这类极端的例子固然是因为学生本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但又有谁能说这和“一考定终身”式高考带来的压力无关呢。

此外,志愿填报的失误也成为部分学生进入理想院校学习的障碍。

诚然,目前所流行的平行志愿填报方式已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分数够高却不能进入理想院校学习的现象。

但是,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波动以及调档录档时间的不同,也给学生录取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然而,插班生政策的出现,很好的缓解了这两种现象。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超过四成的同学认为插班生考试的优势在于能实现自己的名校梦。

有了这样的政策,就算考生因高考失利或志愿填报失误而与理想院校擦肩而过,在大学第一学年结束时仍然有机会通过插班生考试转入自己理想的高校继续学习。

此外,笔者从各校插班生考试的招生简章中了解到,插班生考试的主要科目为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和大多数高校设置的基础课程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考生在准备插班生考试的过程中,并不需要针对性的学习某门考试大纲要求而原本就读学校又未开设的课程,准备考试的直接成本较低。

而且,即使未通过插班生考试,也不会影响到学生在原学校的学习进度,可谓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另一方面,插班生考试更注重考生的个性化以及独立性。

考生可以独立自主的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以及专业,极大的发挥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独立性,也有助于培养更加个性化的学生。

这样的政策符合教育改革中独立性和个性化的基本逻辑[1],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

2、带动本校学生学习积极性笔者在采访了多名插班生后发现,他们在原学校的学业成绩均为专业前10%,可见通过了插班生考试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多属于优秀的水平,对于本校的学生而言,这无疑加大了学生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本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笔者在与插班生们的交流中发现,大部分插班生原就读学校学生的平均水平均不如插班后的学校,插班过程对插班生本身来讲也是一种竞争。

正是这样一种相互之间的竞争也使得双方的学业水平不断进步。

当然,在与本校学生的竞争中,无疑会让插班生们更快的融入到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中。

(二)插班生政策之弊1、招收人数相对较少笔者通过网络收集了近几年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插班生招收人数。

如下图所示:由图,不难发现近几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插班生招收人数都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数字,尤其是上海交通大学,每年招收的插班生人数仅仅是10人左右而已,三所高校中仅有同济大学插班生招收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招收人数也未超过50人。

可见,高校招收插班生的人数是相对较少的,然而报考插班生考试的人数却是一年比一年多。

笔者从插班生同学的口中得知,2013年同济大学地质工程插班生录取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8:1,可见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并不比高考小很多。

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无疑也增加了考生们通过插班生考试进入理想高校学习的难度,想踏上插班生这座“立交桥”并不容易。

正是由于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也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插班生考试培训。

笔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参加过类似的培训机构或者有参加培训的想法。

同时,笔者在网上收集了部分培训机构的培训费,各种课程分类非常细,价格也从两三千到五六千不等,最高者甚至达到了万元以上。

我们姑且不谈这些机构的收费是否物有所值,这样一笔钱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开销。

同时,笔者还了解到目前的插班生考试均由各校自主命题、选拔,可以说在选拔插班生的过程中,学校有着极大的自主性。

换个角度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一些家长和学生的想法是否会出现偏差,这种独立性是否会导致出现所谓的“走后门”呢?目前为止,我们虽然并未见到相关的报道,但这并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

为了保证插班生考试的公平性,相应的配套措施也必须跟上。

2、招收专业相对较少笔者在采访插班生同学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同学并非因为喜欢这个专业而选择报考该校的某专业,而是冲着一种所谓的“名牌效应”。

很多时候学校招收的专业数量太少,使得他们根本就没得选择,他们更多的只是在有限的专业中选择相对更喜欢的专业而已。

为此,笔者查阅了部分高校近几年插班生招生简章,对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招收专业做了简单的统计,如下表所示。

就这三所高校而言,不难发现每年招收的专业几乎都一样,并未有太大变化,复旦大学以为汉语言、历史学等文科专业为主,同济大学以地质工程等理工科专业为主,而上海交通大学则主要针对预防医学等医学专业,且每所高校招收专业的数量仅仅在5个左右,而且这三所高校均未开放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热门学科”或者“王牌专业”。

复旦大学教务处老师表示:“我们更希望招收真正对这些基础科学感兴趣的学生,而并非冲着大学的名气而来的学生。

”在高校更多的关注基础学科这点上,我们无可厚非,但是如此小规模的专业覆盖,与当初建立高等教育“立交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初衷是否自相矛盾呢?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如此小的专业覆盖面,如何能让考生真正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呢!此外,在采访过程中,笔者还了解到学生报名参加插班生考试时需要登录一个类似于填报高考志愿的网站进行网上报名,与填报高考志愿不同的是,目前的插班生考试只允许考生填报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

这样的规定无疑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考生的选择。

3、宣传力度不够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在校学生中超过半数(58.33%)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没听说过插班生考试,仅有4.17%的同学表示了解插班生考试。

这对一项已经实行了十多年的政策而言,显然是不正常的。

同时,在知道插班生制度的少部分同学中,几乎所有同学均是从网上了解,可见有关部门在插班生政策的宣传上手段相对单一。

而当笔者问到如果之前了解插班生考试,是否会参加时,有70.83%的表示会考虑参加。

可见,低下的宣传力度让多数同学失去了这样二次选择的机会,对高校而言,也失去了一批潜在的生源。

笔者结合自己和同学的学习生活经历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未在学校内收到过类似的宣传资料或者参加过相关的宣讲会。

当然,这也许是高校保护自身生源的一种方式,我们无可厚非。

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插班生政策的鲜为人知也就不再突兀了。

4、配套政策不完善目前实行的插班生考试制度在考生通过插班生选拔后的政策也并不完善。

笔者在采访插班生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均表示,通过插班生考试转入新学校后学分的转换、认定,适应新环境等方面均存在困难。

首先是学分的转换、认定。

所有受访者均表示学分的转换、认定很麻烦。

他们表示,在向新学院有关负责老师咨询学分转换认定的要求及规定时,一部分老师的解释并不能非常详细,很多时候都让他们感觉模棱两可,这也让他们不得不多次向老师询问,既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又浪费了同学们自己的时间。

我们抛开老师是否耐心解释不谈,在学分认定的有关制度本就不完善。

同样内容的课程在两个学校的培养计划中,学分学时可能不同;同样的课程,教学安排也可能不同(例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有的学校分为两学期教学,有的学校则为一学期教学)。

出现这些情况时,通常的解决办法是按照各个学校按自身的要求进行审核,并没有一套相对明确的认定规程。

除此之外,转入到新学校的同学往往需要多次往返于两个学校之间,处理诸如学费退缴、转学籍等问题。

正是由于配套的后续政策并不完善,才导致了插班生转入新学校学习的过程很不流畅。

而且,笔者还发现,大部分插班生进入新的环境后适应周期明显长于其他同学。

首先,插班生通常是在大一一学年结束后,转入新学校从大二开始学习。

由于之前有一年的空白期,他们在获取校园资讯方面明显不如其他同学及时,更有甚者,有些同学甚至在转入新学校学习了一年过后,仍然无法认识同班同学;而且,更重要的是,多数插班生表示,在注册校内网络学习(例如大学计算机网络平台)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你不属于本校学生,无法注册”的情况。

可见,学校在插班生转入后信息的更新并不及时。

三、思考与建议就笔者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及采访,上述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为此,笔者想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同时提升高等教育的包容性如上文所述,大部分在校生表示并不了解插班生制度。

政府有关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应该适当加大插班生政策的宣传力度,适当开展相关的讲座、咨询会,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插班生政策,让他们知道有这么一个“二次高考”的机会。

当然,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来看,大多数高校并不愿意过多的在本校宣传插班生政策,笔者认为这更多的是为了保护本校生源。

上文中已经提到,参加插班生考试的同学多为本专业排名前10%的同学,又有哪个学校愿意让本校的优秀生源从自己手边溜走呢。

而这也正是笔者所说的包容性,学校应该具备这样的气度,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去选择自己理想的学校,热爱的专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