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7《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特色素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7《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特色素材

语言特色
语言矛盾中的强烈情感
本文八个部分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言与不言这一矛盾。

1. 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 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4.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5.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6.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7.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8.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表面上看这几句话在语义上充斥着矛盾,作者反复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有要说的话”,但却屡屡表示“无话可说”。

在言与不言中作者徘徊不定,自打嘴巴。

但这样的语义逻辑矛盾,恰恰暗含了作者内心冷静的理性与热烈的情感的交错,从思维变化的维度来看,并不矛盾。

第一组中“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句是在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后所述。

这一“必要”应理解为鲁迅对像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认同与爱护。

第二组中“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和“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这两句话都是在叙述“庸人”的世界中,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后提出的,表达了作者欲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抗拒遗忘的想法。

第三组中“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一句紧接着详叙了刘和珍等人的遇害经过以及她们在死难面前的互助,这一叙述侧面证明了她们并非“暴徒”,而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在这几句欲言的表达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对进步学生的爱,看到了鲁迅对麻木的国人的警示,看到了鲁迅对诬陷青年学生的反动政府的有力回击。

这就是尚能保持冷静状态下的鲁迅,一个有爱、有责任感、有正义感的鲁迅。

但冷静的、理性的鲁迅却又时时为心中猛烈的情感的火焰所燃烧,呈现无语的状态。

第一组中“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和“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是在论及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时所述。

第二组中“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是在叙说惨案发生的经过,反动当局凶残屠杀进步青年,走狗文人无耻污蔑进步青年后所说。

第三组中“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一句处于全文结尾,是作者在分析请愿的意义,提出“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后提出。

在一、二组无语的表述中,充斥着对反动当局凶残暴虐的控诉,对走狗文人阴险无耻的愤怒,两次谈及都使他无话可说,这样的无语正是强烈情感使然,是情到深时的无言,鲁迅太愤怒了、太痛苦了。

第三组中“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一句区别于前面的“无话可说”的表述。

前两组中的“无话可说”,愤慨的同时并未真的无语,叙述还在持续。

而作者在“呜呼,我说不出话”的表述后却真正无语了,全文止步于此。

“说不出话”较“无话可说”所表达的情感则更为浓烈,强烈、丰富的情感已无法以言语的形式来表达,而只能寄以“呜呼”的长啸来倾诉。

此时,情感的浓烈打乱了言语的形成逻辑,情感占据了身体的各个器官,理性被最大程度的压抑,情感成为个体的主导,情感甚至能等同于个体,个体也充溢着情感,情感的强烈程度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顶峰状态。

转折句的使用
本文从开篇叙及写作缘由到第三部分叙述我对刘和珍君的印象及第六部分对徒手请愿意义
的讨论,全文多处呈现为理性的冷静,但全文的情感却始终处于“冷而不冷”的热度中。

转折句式的大量使用是维持隐形的热度的重要因素。

本文大量使用转折句式,其中以关联词“但”来连接的有10处,以关联词“但是”来连接的有2处,以关联词“然而”来连接的有5处,以关联词“而”来连接的有3处,以关联词“却”来连接的有3处,以关联词“可是”来连接的有1处,全文共有 24 处语义上的转折。

转折关系复句又叫主从关系复句,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转折关系复句语义上呈现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明显体现为情感不断地跳跃与突转。

即便是叙述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转折语气,“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大量转折句式的使用使得文章的情感虽在理性的控制之下,却从来未曾冷却,保持着一种热度,这样的处理也使得叙述之后的抒情、强烈情感的表达,更为顺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