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本文:托物言志
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
入题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总括莲的品格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菊、牡丹、莲象征不人群的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写莲长成后的形象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莲的形象具有的象征意义:
(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
(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
(3)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段意:第一段表达作者对莲的美好品德的赞美之情。
第二段高度评价莲的品德,再次表达对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中心: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作者运用“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种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
既照应上文“与独爱莲”,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事与作者志同道
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事态的鄙弃和厌恶。
把“莲花”比喻“君子”的高尚品格: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陷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
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
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相反句子“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