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渗透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渗透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摘要:历史教学要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赢得生命,赢得学生、赢得未来,就必须对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务必使历史课堂不仅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是感受情感的殿堂,只有发挥了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动力功能,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历史教学知识情感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学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塑造。

一提到历史课,学生的印象就是一大堆过去了的人和事,学历史就是要死记硬背,学历史的目的就是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这不仅背离了历史教育的宗旨,影响了学生的历史观,制约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而且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相违背。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从中汲取智慧,形成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以及培养高尚的爱国之情,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情感教育。

1、历史教学中知识与情感的关系
历史知识即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掌握的是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它包括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方面。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人文精神,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注意健全心理尤其是情感的培养。

这些
都需要对以叙述历史知识为主要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加以改革,特别是要更新设计历史课程的观念。

过去性、综合性、具体性是历史的突出特点,是历史课难教好也难学好的关键所在。

因此,要掌握基本史实,就得加强感知和记忆;要形成历史表象,就得展开生动的、具体的、丰富的想象;要探讨历史发展规律,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懂得历史的取鉴功能等,就需要展开积极的思维。

然而,学生参与认知的这一系列心理活动及其智能的培养无不受到情感的制约。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知识点的情感源泉,释放出教学情感的全部能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愉悦的体验和情感上的共鸣,会促使学生感知敏锐、记亿牢固、想象丰富、理解深刻、思维活跃。

相反.缺少情感的历史教学,必定是死气沉沉的、难以促知启智的。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可见,情感可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情感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使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进而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由此可见,情感教学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尤其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初中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不善于主动思考,接受知识较为被动;而且据研究表明“一个中学生大脑自然兴奋持续时间大约为20分钟,随着教学过程的持续,大脑兴奋自然逐渐降低,注意力开始分散,兴趣开始转移”。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加强情感交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
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并自觉地思考,反省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

由此可见,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很重要。

如何将历史知识的传授与情感的熏陶结合在一起呢?
2、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就且前新编中学历史教材而言,绝大部分历史知识点都饱含着人类丰富的情感。

如“商鞅变法”体现出秦国新兴地主阶层勇于改革、合乎民心、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唐太宗善于纳谏表现出知错就改、服从真理的理智感;周恩来东渡日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体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可见,教师在深入研究每个章节每个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情感的内涵,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达到以情促知,知情含一的效果,真正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2.1 寓情感于历史人物
历史是一个人物活动的大舞台,没有人物活动就构不成历史。

在历史大舞台上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有民族英雄、人民领袖、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有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等。

目前的历史人物教学中,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基础知识被反复地讲述,他们对学生的人生启示也在不断地被提出被讲述。

问题在于,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真正叩动学生的心灵?
司马迁受腐刑之后,忍辱负重写成史学著作《史记》;李时珍脚
踏实地,坚持不懈,用二十七个春秋终于完成《本草纲目》;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史可法“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的头可断,而志不可屈”的高风亮节,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气质和个性,具有强烈的历史震撼力,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感情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而且意志也受到鼓舞。

学生一旦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就能更好的调控自己的情感,并使之转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当教师以恰当的知识点启发了学生情感,情感又对意志产生激励作用,使情感与意志的相互转化形成良性循环,那么历史情感教育的质量提高了,且标也达到了。

2.2 寓情感于历史事实
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同步进行,双管齐下,“使学生的情感上下不断地掀起波涛”,其作用在于促进历史学习中认识活动的作用。

情感可以使记忆持久。

据调查,看一次电视上演的“历史故事联播”节目,比听一节相应内容的历史课受益深刻。

因为电视剧通过活生生的画面,感人的音乐配音,加之富于感染的镜头解说,更容易使人记住历史事实。

那么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如果以立体,综合的形式展现历史,以历史“主角”的姿态讲授历史,饱含情感,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事件。

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受到熏陶,产生内心体验。

相反以旁观者角色讲授历史,必然游离于历史真实之外,教学变得单调乏味,连学生上课都没兴趣,
更别奢谈情感教育了。

如学习南京大屠杀时,教材只给出了几组概数,关于日军如何实施暴行的叙述较少。

为了让学生全面真实了解这一过程,上课时,我结合(注:图中有许多“骷髅头”即日军行使暴行的地方)把日军对我30万同胞实施暴行的方式,如集体枪决、活埋、杀人竞赛、“三光”、活体解剖等等惨状逐一再现。

学生在我的描述中感知了日军的残暴与变态心理,而且无不义愤之极。

当场就有学生高呼“发射一颗原子弹,打死小日本”等等。

待学生稍作平静后,我又引导说明。

今天的日本和当年的日本已经有质的区别,加强中日的交流是主流,但要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挑衅,并提出希望,国家间国力的较量绝不在几句口号上,而在你们这一代人的身上。

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事半功倍。

2.3 寓情感于历史演变发展中
多年的历史教学使我感到历史教学总是沉浸在遥远的过去,似乎人的头脑也像被沉重的厚土所封存。

于是,我不断尝试在教学中进行“以史为鉴,与史俱进”情感熏陶,让学生知道当今社会与时代的发展潮流与发展趋向,把历史与今天恰到好处地联系、结合起来,及时地向学生输入今天的时代信息,让学生在追寻和思索过去的同时摸索出当今时代的脉搏,感知今天的历史与发展,展望人类的未来,使学生对历史与今天能有时代的或自己的最新的思索与认识。

例如在丝绸之路的教学环节中,结合我们国家开发大西北的政策,预测借着丝绸之路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会赢得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志于大西北开发的同学将来可以在祖国的大西北大有作为。

我觉
得这样完成这一课的教学,更有历史性,也更有时代性,学生在感悟历史与时代的同时,也会对丝绸之路更有情感,更有自己的态度。

再如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时,日本政府于2005年4月5日批准了一部歪曲历史史实的历史教科书,我及时地把这方面的情况反馈给学生,学生对此非常激愤。

由此,我教育学生要学习历史,要以史为鉴,要着眼未来,要着眼发展,要着眼强大。

讲到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我联系当时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即将访问大陆,说到:中国人民期望国共第三次合作,期望和平,期望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

课堂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在知识与情感方面也做到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总之,坚持“知情合一”的历史教学,即要取得“鱼与熊掌兼得”的最终目的,必须避免走两个极端,其一是“重知轻情”,即只重知识的单一传授而忽视情感的熏陶培养,其结果是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其二是“重情轻知”,即过分制造情感的虚张声势而失去理性的驾驭,其结果是有损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夯实。

唯有做到“知情并举,合二为一”的历史教学,方能真正优化学生的个性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