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毒胶囊事件简述、分析及思考
【简述】:毒胶囊事件最早由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于2012年
4月15日在《胶囊里的秘密》这一期节目中曝光的。
随后该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该事件。
该事件为一些胶囊生产企业利用工业明胶生产胶囊并销售给药品生产企业所引起。
全国著名的胶囊之乡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所出产的同种型号的胶囊之间的单位出厂价格差别很大。
调查者对此随即展开调查,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胶囊的主要原料是明胶,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的关系。
为此,调查者展开了更深一步的调查并最终发现了廉价明胶原料大多来自河北、江西等地。
再对明胶原料的生产做进一步调查后发现,生产廉价胶囊的胶囊企业所用的明胶原料为工业明胶,该明胶的生产使用了一种价格低廉的“蓝矾皮”作为原料。
“蓝矾皮”即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裁剪下来的下脚料,重金属铬含量超标严重。
由“蓝矾皮”生产的明胶铬含量严重超标,由这种“蓝皮胶”生产的胶囊铬含量同样超标即为“毒胶囊”。
此事件一经报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家有关部门对此也高度。
卫生部长陈竺对毒胶囊事件表示,“胶囊重金属超标要依法管理,有责任的企业家应承担起社会责任。
”卫生部于2012年4月21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召回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立即暂停购入和使用相关企业生产的所有胶囊剂药品,随后并发出了《关于召回和暂停使用部分药品生产企业胶囊剂药品的通知》。
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表示,要坚决查处毒胶囊事件所涉渎职等职务犯罪。
公安部门高度重视此事件,立即部署有关地方公安介入侦查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展开查处工作。
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由于涉嫌铬超标,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药用胶囊视同药品进行管理。
”
【分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用含铬超标的工业明胶
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并销售的企业以及用铬含量超标胶囊生产药品并销售的企业的行为为单位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生产并将工业明胶销售给生产含铬超标要用空心胶囊的企业的明胶生产企业的行为也构成单位犯罪,并应负一定的刑事责任。
对用含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并销售的企业及相关负责人以及用铬含量超标胶囊生产药品并销售的企业及相关负责人应依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生产销售假药罪判处。
对于生产并将工业明胶销售给生产含铬超标要用空心胶囊的企业的明胶生产企业及相关负责人应按其共犯判处。
【思考】:当前人们对毒胶囊事件争论比较多的两个问题是空心胶囊是否为
药品以及如果“毒胶囊”是药品是劣药还是假药。
现在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空心胶囊是否为药品。
2000年7月1日起,胶囊质量标准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控制标准。
2001年1月2日,国家药
品监管局药品注册司《关于空心胶囊有关问题的批复》(药管注函[2001]9号)明确规定,对要用空心胶囊生产企业按药品生产企业进行管理,核发《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
也就是说,药用空心胶囊应该按药用辅料管理。
但对于药用辅料的管理与药品是否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并未做出明确规定。
但在毒胶囊事件曝光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由于涉嫌铬超标,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药物胶囊视同药品进行管理。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药用空心胶囊不是药,是药用辅料,但对药用辅料的管理等同于药品。
既然药用空心胶囊等同于药品,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毒胶囊”是劣药还是假药。
有人认为“毒胶囊”为劣药,其依据《药品管理法》第四十九条,认为空心药用胶囊生产厂的行为是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行为,其生产的药用空心胶囊按劣药处理。
依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药用空心胶囊生产企业应判处生产、销售劣药罪。
明胶为生产胶囊的主要原料,不是企业擅自添加的辅料,不应按生产、销售劣药罪论处。
《中国药典》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
涉案药用空心胶囊生产企业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胶囊,依据《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其生产的胶囊应被视为被污染的药品,按假药论处。
依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药用空心胶囊生产企业应判处生产、销售假药罪。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明确的判断出涉案药用空心胶囊生产企业生产的“毒胶囊”是假药,应该按生产、销售假药罪论处,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却说“毒胶囊”不应该视为药品以及“毒胶囊”不是假药是劣药呢?
难道是这些人都是完全的不懂法律吗?我认为大部分这样说的人是不懂法律的人民群众,他们没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只能人云亦云。
而最先提出这些观点的人却都是法律界人士。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法律界人士受雇于涉案的药用空心胶囊生产企业,目的也很简单,以专业人士身份混淆视听误导社会,从而制造舆论,影响毒胶囊事件的判决,帮助涉案企业以及相关负责人减轻承担后果。
依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生产、销售假药罪最高可判处死刑。
而依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生产、销售劣药罪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
可见,劣药、假药一字之差,生死之间。
前面所说的空心药用胶囊是不是药品的问题也是由这些法律界人士提出。
在此,我还想对涉案企业的犯罪主观方面展开一定的探讨。
本案属于严格责任问题,但对其犯罪动机开始可以探讨一下的。
罪犯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大的利益,其主观恶性很强,社会危害性极其严重。
其可能认为由“毒胶囊”生产的药品不可能长期大量的被使用者服用,也不会立即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其行为就不易被发现,再加之我国对药品、食品监管力度不足,更加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人民永远也不会放过他们的。
我们对于我国当前的食品、药品监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抱以一个积极的态度,毕竟我国还在一个高速发展期,各项体制制度都还不是很完善,要相信我们的政府会改进。
欧美发达国家在其高速发展时期也都经历过我们现在的问题,其程度比我们现在还要严重,其改善也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
如果按某位教授的观点,毒胶囊事件又是一次某国的阴谋,其目的是要让我们的人民对政府失去信心,从而使我们的政府显得疲软,丧失领导权。
我看当前还是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