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基茶话会(一):成语识别与运用成语使用常见错误类型1.词义理解不准型这种错误是指对成语的意义理解不准确导致使用错误,这种情况或是因为对成语中的重要语素理解不准,或是由于望文生义造成的。
典型示例:a.别人都已经被感动了,小刚的心里面却无动于衷。
b.我要张华八点半到我家做客,他却九点才来,真是个不速之客。
示例详解:a.衷:内心。
无动于衷:心里面没有触动。
此句犯了语义重复的错误。
b.速:邀请。
不速之客:没有受到邀请自己而来的客人。
本类型常见成语:⑴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⑵不屑置辩:屑,值得;置辩,辩论,申辩。
不值得辩论。
⑶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现意指某人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得非常透彻,对问题阐述清楚到位。
⑷骇人听闻:使听的人十分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产生的风气令人感到害怕。
⑸耸人听闻:耸,惊动。
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⑹记忆犹新:犹,还。
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
⑺门庭若市:指门前像市场一样。
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褒义词。
(不能形容市场)⑻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一一分明。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⑼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⑽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双方的能力、作用和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
益,更加;彰,显著。
2.褒贬色彩不分型对成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或谦敬等理解不准造成的使用不当。
典型示例:我们要努力培养在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做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示例详解:随波逐流是一个贬义词,不能用来形容“适应社会的能力”。
它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本类型常见成语:⑴变本加厉:厉,猛烈。
指比原来更加发展。
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⑵得陇望蜀: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
已经取得陇地,还想攻取西蜀。
比喻贪得无厌。
⑶各行其是:是,对的。
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
比喻各搞一套。
⑷买椟还珠: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⑸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⑹异想天开:异,奇异;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
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⑺轩然大波:轩然,波涛高高涌起的样子。
高高涌起的波涛。
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
⑻言简意赅:赅,完备。
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
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⑼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⑽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3.使用范围不当型对成语的使用范围或搭配对象不清楚而导致的滥用。
典型示例:“五一”小长假的北海公园,每天都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示例详解:“车水马龙”可以形容城市或者街道,而不能形容公园,这里属于使用范围不清而造成的误用。
本类型常见成语:⑴别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
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⑵巧夺天工:夺,胜过。
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⑶鬼斧神工: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
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⑷功亏一篑: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
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⑸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股,大腿。
⑹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比喻历史悠久。
⑺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
⑻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形容虚心请教。
⑼今非昔比:现在不是从前所能比得上的。
(一定是现在比过去好)⑽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4.两用成语把握不全有些成语具有两种以上的用法,有一些成语还具有截然相反的意义,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容易导致判断失误。
典型示例:a.你就不要在这里班门弄斧啦!b.小弟班门弄斧,见笑了!示例详解: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狂妄无知。
贬义|谦辞本类型常见成语:⑴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
a.指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b.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⑵亡羊补牢:a.比喻出了差错及时设法补救。
b.也指出了问题才想办法补救,已经太晚了。
课堂精讲例1:成语接龙八面来风→风调雨顺→→→→例题分析:语文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成语的掌握更是如此。
这一道成语考题看似简单,却新颖别致,不死板地考某一个成语,考查的就是平时的积累,体现的是过程与方法。
解题思路:根据平时的成语积累填空,注意选择自己储备量较大的成语或简单易书写的成语。
参考答案:示例:顺藤摸瓜一瓜熟蒂落一落花流水一水落石出。
例2:《胸无成竹的快乐》(节选) /冯骥才①友人见我伏案作画,便说凡事不能两全,你不如“弃文从画”算了。
我问何故“弃文从画”而不“弃画从文”②友人说:看你――白纸铺案,信笔挥洒,水墨淋漓,浓淡相渍,变化万千,妙不可言;情趣多为偶然,意味也就无穷。
绘画充满这样的偶然,作画时便充溢着快感,无怪乎画家大多高龄长寿,白首童颜,不知老之将至;而写作却是刻意为之,搜索枯肠,绞尽脑汁,常年笔耕,劳损形容,竭尽心血,早衰早病,往往掷笔之日也正是撒手人寰....之时了!1.揣摩第②段中加点的“撒手人寰”一词,在不影响句子表达的前提下,请你试用另一个成语来替换它。
例题分析:本题的特点是将成语知识和现代文阅读结合起来考查,让学生体会汉语词汇的丰富多彩这一特点。
解题思路:既要求理解文段的意思,可将替换的成语放到具体语境中去检验,又要求理解句中成语的意义,并尽可能多掌握一些同义成语。
参考答案:寿终正寝,呜呼哀哉,一命呜呼例3:根据内容填空1.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____(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2.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___________人物及故事:______________成语:__ __人物及故事:______________例题分析:这一题将成语的考查和名著阅读结合起来,从出题角度看,兼顾了知识点的覆盖,既考名著阅读,又让学生对成语的来源有所了解,明白典故性的成语需要探索成语的来源和出处,才能真正懂得它的含义。
解题思路:许多典故性的成语都来自于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和古代作品,平时要注意积累,可以运用联想记忆法,即利用典故来识记成语的意思。
参考答案:1.赤壁之战2.三顾茅庐,刘备三请诸葛亮;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等。
例4:选择符合题意的一组成语。
啄木鸟要想吃虫子,就应该飞到树上去,而它却飞到刚刚架好的电线杆上,其结果是永远吃不到虫子的,这正是()A.粗心大意见异思迁 B.南辕北辙缘木求鱼C.碌碌无为痴心妄想 D.并行不悖徒劳心力例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境中成语的意义以及同义成语的辨识。
解题思路:答这道题,首先要读通句子的意思,了解到啄木鸟吃不到虫子的关键在于方向错误,其次要准确理解选项中成语的意义和各项之间的区别,然后两相对照。
很明显,只有“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这两个成语的比喻义均是行动方向同目的相反之意。
参考答案:B例5:根据下面各句的内容或提示,概括出相应的成语。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扁鹊的悲剧是由于造成的。
C.《桃花源记》结尾写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为:D.由《木兰诗》的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概括出一个成语,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例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及其出处的了解。
解题思路:答题时,一要读懂各项提示语,包括相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二要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字眼确定恰当的成语。
如A 项中的“三顾”“草庐”,C项中的“无问津者”,D项中的“扑朔”“迷离”“辨”等。
参考答案:A.三顾茅庐B.讳疾忌医C.无人问津D.扑朔迷离例6: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因此,气象学家们总是忧心忡忡,深感内疚和不安。
(形容心事重重、忧愁不安的样子)B.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
(一开一合的意思)C.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出现或发生)D.我们跟大家讨论××厂下岗职下如何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事迹。
(形容性格坚强,做事果断)例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
解题思路:理解成语的意思,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关键。
这道题将成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再让学生来判断释义的正误,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又考查了学生对成语的正确理解。
D项中的“自强不息”正确释义应为:自觉地努力向上,永远不松劲。
只有这样解释才能与“克服困难”并用,放到句子中也才讲得通。
参考答案:D例7:单项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是2003年举世瞩目....的大事,更是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不朽盛事。
B.舞蹈家杨丽萍精心打造的舞剧《云南印象》,融民族风情和舞蹈艺术于一炉,令人叹为观止....。
C.随着21世纪科技不断向前发展,医学界对艾滋病患者将再也不会像刚发现时那样爱莫能助....了。
D.张建体格强壮,打起球来又十分卖力。
这次篮球比赛中,小张身体力行....地投进了好几个球。
2.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艺术节办得栩栩如生....,全校师生交口称赞。
B.执法部门要善于虚张声势....,使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地。
C.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D.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鸟儿也回来了。
例题分析:这两道考题的题型是最常见的,在全国各地的中考中经常出现。
考题的特点在于要求直接辨析成语在句中运用恰当与否,没有提供可作比较的两者。
解题思路:此题对考生了解成语词义、掌握辨析方法、理解和把握语境的要求更高。
所考成语是我们平时常用而又容易用错或用得不恰当的成语,这提示我们平时复习不要将精力放在冷僻的成语上。
参考答案:学以致用1.下列句子中加重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B.当巨大灾难来临时,全国人民总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C.某旅游景点的环境脏乱差到如此地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D.北京奥运场馆“鸟巢”与“水立方”虽出自不同设计师之手,却又异曲同工之妙。
2.下列句子中加重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老师是个公正的人,他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厚此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