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全脑教育及评价研究》开题报告即《素质教育及评价研究》开题报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承担的《全脑教育及评价研究》课题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12年3月29日批准的‚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见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12】4号文件,课题批准号:ZLH12001)。
该课题是在完成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思维规律和思维训练》(见教育规划【1991】12号文件)、‚九五‛规划课题《脑功能开发与思维训练研究》(见教科规办【1997】12号文件),1999年1月教育部、科技部的香山第111次科学会议论文《全脑功能开发的教学实践研究》,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全脑教育与实验》(见教科规办【2002】16号文件,课题批准号:FBBO11050)和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课题《全脑功能开发与创新思维训练》(见中国教育学会【2002】3号文件),及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全脑教育与魏书生教育革新》(见中国教育学会【批准号:0101155B】)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上述研究的继续与发展,目的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现报告如下:一、核心概念、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一)全脑教育的核心理念——全人教育、全面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维方式是:综合、全息、和谐、统一。
在现代社会,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或再社会化。
全脑教育在建设创新型社会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全脑教育包括认识脑、开发脑、保护脑(含科学用脑)和营养脑的教育,其含义有四:第一、全面进行脑教育,即不但要开发全脑功能,进行全人教育,还要进行脑科学教育,即认识脑、开发脑、保护脑(含科学用脑)和营养脑的教育,进行与脑科学相关的哲学、思维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的科普教育;第二、着力进行全脑功能开发的全人教育,使左右脑、左右边缘系统协调发展,功能互补,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情感与智能统一;第三、全脑教育是全人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全程教育、立体教育、终身教育,目标是‚整体的人‛的发展,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德、智、体、美、劳、心等和谐发展(不只是各项全面发展,而且是各项整体和谐发展);第四、全脑教育是综合教育,实施教育过程中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综合起来,将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和情感神经科学、思维学、心理学、教育学与学科教学统一起来,有综合学科,有学科综合,注重实践,知行统一,所有学科教育都是全人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多元智能教育、综合育人的学科教育。
(二)全脑教育的科学依据1、脑科学依据从20世纪下半叶起,科学家凭借一系列先进的科技手段,深入大脑内部,乃至神经元的超微机构来了解大脑,认识大脑,加之大批生物学、生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微电子学等研究人员的加盟和对各类研究成果的应用,更使脑科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人们将创立一系列新方法,包括若干全新原理的方法,把离子通道、突触、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等概念与脑高级功能之间沟通起来。
现有的脑成像技术将进一步发展起来。
在清醒动物上,多电极同时记录不同脑区神经元的技术将出现突破,从而更紧密地把神经元群体的活动和高级功能联系起来,计算神经科学的发展将进一步揭示脑执行各种高级功能的算法。
新的概念将不断引入脑科学中,把脑功能看作是脑与环境作适应性相互作用的自组织过程的动力学分析,非线性系统分析,已经开始用于知觉的脑模型。
基于神经生物学的实验资料,具有透彻的数学和物理上的分析的脑高级功能模型,有可能在脑科学中产生重大突破。
对此,许多人感叹,大脑这个‚不能打开的黑箱‛‚正在变成颜色越来越浅的灰箱‛、‚不能打开的黑箱‛正在绽开条条缝隙,让人们逐渐窥见其中奥秘,使我们认识脑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脑的高级功能的方法,从黑箱到灰箱,并走向白箱。
脑科学依据,全脑教育是根据脑科学研究历史和最新成果提出来的。
(1)斯佩里的‚裂脑人‛研究成果——二分法。
即左、右脑二分法,斯佩里、波根、葛萨纳嘉三人的分脑手术,提出二分观念一时盛行。
(2)麦克连的研究成果——脑部三分模型。
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国家健康学会的麦克连,提出脑部三分模型,依照人脑进化分人脑功能区:爬虫脑、哺乳类脑(狗猫脑),最后最上的是新皮层。
(3)奈德赫曼的全脑模型——四大象限当然,这脑部四大思维部分共同发挥功能的情形,比起下棋要复杂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但是,我们若把注意力集中子脑部这两组思维构造上面,便能依这四象限模型去量化四者彼此间的关系。
这个模型是整个大脑思维运行的完整类比模型,是每一个思维偏好的集合体。
全脑模型A 、理智本体 C 、实验本体B 、护卫的本体 D 、感觉的本体A 、B 、C 、D 四大象限内的描述语句,代表斯佩里和麦克连两人找出的功能特质。
这同一优势概念,也可以用在大脑的成对构造上。
成对构造之某一部分,因偏好而用得比较多,发展自然比另一部分高。
大脑的主要思维构造,和人体别的成对构造一样,也有同一种对偶(duality )的特征。
‚全脑技术‛便是以大脑思维的生理机能为基础而提出来的。
为了要进行思维活动,大脑必须有一层脑皮质;因为神经、突触的活动,只见于脑皮质。
在整个脑部里面,只有四部分的皮质有能力进行思维-----左、右两个脑半球,以及左、右两半边缘系统。
这两组成对构造,左、右的差别都不小。
左脑的大小、形状和实际的比重都和右脑有别。
边缘系统的两半边也是一样。
这两组成对的皮质,其不对称如我们的双手、双脚、双眼。
由于某一边比另一边占优势,是在生活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因此,占优势的程度也会表现在一个人外在的心智偏好上面。
一个心智偏好以一个优势脑区为主,全脑各个功能区配合,全身的神经细胞共同行动,即全脑功能,达到同一目的。
故一切活动都是全脑的,单独开发半脑、开发一个脑区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主张全脑功能开发、全面素质教育,也就是全脑教育、全人教育。
2、 思维科学的依据人类科学发展史也就是一部思维发展史,人的思维方式由原始的综合到学科分化,高度分化到高度综合,高度科学分化到高度统一辩证的综合。
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就是由综合走向分化再走向综合,逻辑强的 好分析的 重事实的 强调量化的 直觉的 整体的融会贯通的 演绎推理的 有条理的 循序渐进的 重规划的 重细节的 善交际的 重感觉的 重运动感受的 情绪主导的继而走向更进一步分化和更高一层综合的螺旋形上升的发展过程。
随着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人类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同时还把事物的发展放到特定的系统中来认识,从而使整个科学理论在更高的层次上出现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趋势。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原来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传统学科架起了‚桥梁‛。
传统学科那种泾渭分明的界限开始逐渐形成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恰恰反映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
人类思维也经历了综合---分析---再综合、形象---抽象---综合,左脑---右脑---全脑(左右脑结合)、整体---分解---再整体,螺旋向上的过程。
人类原始思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的实象思维。
实象思维通过试误、调节、选择、适应与优化的反复过程,趋向于合乎规律。
它的基本特征是直接的现实性、具体性、主观性和不脱离动作的随机性。
(2)中级阶段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实象思维的发展,它可以在不出现实物或行为结果的情况下,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形象,凭借形象间接地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形成思维已不停留在现象的表面,而是凭借带有概括性、典型性的形象,生动、具体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形象思维可以把不同的记忆表象重新组合,构想出许多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新形象,从而产生了幻想。
(3)高级阶段,形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开始孕育抽象思维。
总体来看,原始思维是形象的、整体的、综合的,虽然是初级阶段,但属‚右脑型‛的思维。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思维方式都有共同特式的主要特征,中国古代不但重视‚直觉‛、‚悟‛的作用,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相当有价值的见解。
如八卦图像就是以八组最简练的线条图案对天地万物总体关系的象征和表达,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图景的模式概括。
这种取向方法,中国古代文字制作中已经充分运用。
这种思维方式的延续,促进了中国人‚右脑功能‛的发展。
近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商业,需要自由竞争,他们提倡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以自然科学理论反对封建神学谬论。
当时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以实验为主,在科学实验基础上‚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照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
‛这种科学分化,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并大大推进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使科学研究达到了相当精细的程度,形成了许多相互独立的学科领域。
这种偏重‚左脑型‛的思维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形成了偏重分析,偏重系统理性知识的课程设臵。
但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分化是脱离综合而片面发展的。
19世纪中期提出的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还不足以广泛冲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尤其是17、18世纪形成的分门别类研究事物的习惯,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带来一些偏见,使人们局限于狭隘的专业知识领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与此同时,在思维方式上形成一种孤立地、静止地观察问题的习惯。
因而‚堵塞了自己从了解部分了解整体,到洞察联系的道路‛。
当然,从人类认识能力看,这一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与古代‚天地合一‛笼统含混的整体思想相比较,确实有了了不起的进步。
所以,一些科学家往往以‚专‛为荣,于是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对某一事物甚至事物的某一方面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这样科学便成了专家们在日益狭窄的学科领域进行的事业。
结果使各门学科在思想上、内容上、语言上、方法上都互不相通,孤立地向前发展,看不到统一完整的自然科学世界,更看不到完整的全息的宇宙时空。
从某种意义上看,在这种‚左脑优势型‛的思维方式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其视野受到严重的限制。
事实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本来都是相互联系的,是各种规律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整体。
人类要认识到这一点,必须掌握大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科学分化正是获得实证材料的必经之路。
此外,科学的发展也受到机械论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大工业生产专业分工影响,这也是科学分化日趋精细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学分化、每门学科各循其发展路线前进,为现代科学大综合、大统一做了准备。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由于物理学的伟大革命,不仅打开了自然界微观和宏观的大门,开拓了人类认识的广阔领域,而且促进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