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课题:《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酸与碱之间发生的是中和反应,会写常见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过程,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化学反应发生的探究方法;
3.从微粒的角度认识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的原理;
4.感受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中和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探究中和反应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
1.方法:引导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练习法、阅读
2.手段:多媒体课件
四、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课题共分三个板块:一是“中和反应”;二是“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是“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本课题的内容稍作了调整,将第三板块"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放到第二课时学习。
本节课的重点是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分解为三个方面:反应是否发生的判断,反应微观实质的理解,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先从学生熟悉生活情景入手感受到酸碱能发生反应,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再引导学生进入本次的探究活动—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从酸碱指示剂的变色、从化学反应常伴随的现象等,分析、讨论、探究,得出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反应的微观过程,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散学习难点,并注意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导探究
多媒体——情境导入:通过两种蜂蜇人,采取不同缓解疼痛的方法,感受到酸碱能发生反应,引入酸碱反应的话题。
(从学生熟悉生活情景入手感受到酸碱发生了反应,并激发学生求知欲。
)
二、实验探究
(一)、问题生成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吗?
【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实验中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没有现象就没有反应吗?【回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有明显现象吗?我们是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该反应发生的呢? 【再次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指示剂与酸碱的反应情况吗?那么酸与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深入思考】1.设计方案中滴加指示剂的作用是什么?
(二)、做出猜想,设计实验
【提问】针对刚才的实验提出对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没有现象提出猜想,有几种?怎么验证对应的猜想?
【引导】暗示酸碱是否反应不能根据现象,但是可以根据溶液酸碱性的变化来确定。
(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对于酸和碱的是否反应进行验证
【组织】采集归纳整理各小组的意见
多媒体:列举各种实验方案各种实验方案:
1.根据溶液酸碱性的变化确定
2.根据酸或碱存在来确定
(四)、分组实验,验证假设巡回检查和指点。
【深入思考】2.如何操作才能使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教师强调】1.用滴管滴入盐酸时要缓慢,一滴一滴加,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2.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盐酸时,要边滴边搅拌.
【讨论】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
(五)、变化角度,分组实验
和HCl反应吗?
【提问】氢氧化铜是蓝色不溶性碱,Cu(OH)
2
【小结】因为氢氧化铜不溶于水,若是滴入盐酸后沉淀溶解,则证明酸和碱反应了。
(六)、展示成果,做出判断
【启发思考】酸和碱的反应是不是具有共性呢?实质到底是什么?
【小结】1.根据溶液酸碱性的变化,可以得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2.根据不溶性微粒碱在滴入酸后逐渐溶解,也说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七)、微观演示,归纳概念
多媒体:1.中和反应的微观演示
说明酸碱反应的结果有盐和水生成,得出中和反应的定义。
2.【板书】:中和反应:(1)定义:(2)实质:
(八)、拓展迁移,合作探究
1.【讨论】做完化学实验后可能形成酸性废液,是否可以直接倒入铁制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
2.收集信息归纳整理巡回指导。
三、巩固基础,课堂练习书写几组酸和碱的反应方程式。
四、阅读课文,梳理归纳
1.回归导入,通过两种蜂蜇人,采取不同缓解疼痛的方法的原因。
2.【板书】中和反应的应用
[显示图片] ①向酸性土壤中撒播熟石灰。
②向硫酸厂的污水中撒播熟石灰。
试写出工厂处理废水的化学方程式。
五、课堂小结点评:课堂效果,做出积极评价和总体评价。
六、课后作业,巩固知识
第一类:完成课本习题。
第二类:写出要求的中和反应的方程式;查资料说说生活、生产中哪些方面应用了中和反应。
第三类:提出中和反应还存在一些需要探究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10.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定义:酸跟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1、改良土壤 2、处理废水 3、用于医药表达式:酸 + 碱==== 盐 + 水
O
实质:H+ + OH- ==== H
2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通过本次探究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方法。
另外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实验、观察后对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猜想,在学生疑惑、迷茫时积极引导,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设计方案,比较优略,选出合理方案进行探究,进而得出结论。
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