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多维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
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式,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巩固。
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创造极好条件。
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因为它一反传统知识传授的注入式、平面式,而改为启发式、主体式,思维完全置于开放有序的系列之中。
采用多维教学法教师应做到:
一、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
二、善于生疑激趣,组织争辨。
在组织争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
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辨,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
3、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
4、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
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
暗示的方法有多种:①“边缘”暗示。
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
②“原型”触发。
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新现象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原型维的缺漏的荒缪。
③设疑暗示。
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的真理的闸门。
三、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装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
常见的点拨有:
1、直观性点拨。
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2、情境性点拨。
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
3、联想式点拨。
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
就象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迁移式点拨。
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却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5、诵读式点拨。
即在朗读中对学生指导,以此增强记忆,培养思维能力。
如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
从理论上看,解题能力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问题。
从内容上看,解题能力包括对应用题、文字题、计算题等各类问题处理的能力。
从小学生解题的行为实际看,小学生解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难以养成思维习惯,常常盲目解题;二是任务观点严重,解题不求灵活简洁;三是马虎草率,错误百出。
心理学认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发展思维、提高智力,是提高素质的重要内容。
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下面从发展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学生的解题实际出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一例多说,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
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
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囿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
特别是当作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
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
但这项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并不大。
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即采用“顺逆说”、“转换说”和“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3.辩论说。
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
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老师问学生:“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
”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
”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
这样,双方经过几轮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的道理。
另外,也使大部分同学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径,才能计算圆面积”的道理。
二、多向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
如“小方和小圆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5粒,小圆吃了6粒,剩下的谁多?”由于受数值大小这一表象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定势集中在“6>5”上,容易误判断为“小圆剩下的多”。
为了排除学生类似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1.一题多问。
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
如解答“五一班有学生45人。
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
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因学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过,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
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
如再提出如下问题:(1)男生有多少人?(2)全班有多少人?(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5)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等等。
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像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