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导论-第二讲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801

社会学导论-第二讲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801


4、主文化与副文化、反文化
同一社会内部的文化差异
1、主体文化与次文化
主休文化:在多种文化并存时,总有一个居 于支配地位,这种文化就叫主体文化。
次文化:主体文化以外的文化即次文化,又 叫圈内文化——同是一个小圈子的。
并不是多民族的国家才有次文化,处于不同 生活层面的人群也会产生次文化,一般来讲, 它主要由职业类型、种族类别、地区差异等
谢谢大家
再再见见
[8]文化的普遍性(罗伯逊社会学P85──P88)
[9]文化的特殊性
马文.哈里斯著,1990:《母牛.猪.战争.妖巫— —人类文化之谜》,上海文艺出版社
关于我族主心主义与文化相对论
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是一种在其自身 经验的基础上看待世界的倾向。即以自己的民族 或群体的文化为标准来评价其它文化,并认为自 己的文化是正确的,别人的文化是错误的。
参考文献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 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 三联书店1985 梁漱冥,1987: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 学
林出版社
吉 登 斯,A.,1998,《社会的构成:结构 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 书店。(C912/21,教参)
本次课程结束 欢迎批评建议
2、人的本质的两重性 生物性──人是社会生物体。 社会性──劳动, 规范
3、人的主体性的表现 人是社会的主体,以群体形式存在 人是行为选择的主体 社会行动者
二·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社会架 构的要素
1、社会行动
2、社会关系的类型 情感与利益取向角度的关系:初级关系与次级
关系 纽带角度的关系分类
唯实论:孔德、迪尔凯姆、帕森斯 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
一·人──社会的主体 二·社会关系──社会架构的要素 三·文化
一、人──社会的主体
1、人类:何种动物?(罗伯逊社会学P6568)
进化论的解释:
由美国、以色列、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 67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 析联盟初步完成了黑猩猩基因组序列草图与 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工作。分析显示,黑 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 上。最新出版的《自然》和《科学》杂志都 以这项重大的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
Kaplan(1965) 格尔茨(Clifford Geertz) 文化到底是什么?
(1)文化是什么:定义与争议
格尔茨,《文化的解释》:“文化不是一种力量,不 是造成社会事件、行动、制度或过程的原因;它是一 种这些社会现象可以在其中得到清晰描述的即深描的 脉络”
他认为,“文化是人类用来解释他们的经验、指导他 们行动的意义结构(the fabric of meaning) 。
价值观
一个社会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 错、好与坏、违背或符合意愿的观念。
通常是充满情感的,为人们的正当行为提供充 分的理由。
例:中、美、英、俄学生对于论文抄袭会是什么 样的态度?考试看朋友的卷子?
一旦被社会公认后,具有强制性
是文化的核心
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如关于婚前性行为的价值 观
3、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形成 社会结构、关系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三·文化
1·文化的涵义
——头发是生物性特征,但如何 处理头发则是社会性和文化性的。
头发处理的象征意义:
嬉皮士运动与头 发
平头、光头与纳粹—— R. Firth ,
Symbolism of hair
(2)规范准则: 规范 规范与价值观的关系
(3)物质文化
3·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一个系统,它是复合了不同部分的 一个综合体。
[2]文化是人类创造的 [3]文化是共享的 [4]习得性(是后天学习得到的) [5]文化具有传播性 [6]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的基础上的。
[7]文化具有地域性。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 (中国文 化)中—国(—传统一) 般比较 西方
前提
心相同,心相通
心各异,心相隔
方法
以情感(体验)
以理论(实证)
背景
天命观;家族主义;等级 宗教观;个人主义;正义平
伦常

特征
命中注定(缘);人情法 上帝赋予(神);人际定律
则(情);人伦秩序(伦)(理);社会契约(法)
表现形式 血缘亲情;长久稳定;报 权利义务;短暂波动;施报 大于施;相互依赖;他人 相等;自我独立;团体格局; 取向;等差格局;乐天知 积极进取;无拘无束 命;安分守己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面子(2)
社会性的面:
道德性的面子:
面子功夫: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报
(reciprocity)
报(reciprocity): 报与社会规范 报的原则 报的层次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礼
礼: 礼、德、法:费孝通的阐述 礼的原则: 礼与送礼 对等 vs 不对等?
对目前中国人的生活依然产生 重要影响的传统文化
人情 关系 面子 报 礼
四、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 ——人情(1)
Kwang-kuo Hwang, “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 op. cit., p. 960
人情的三个含义
人情法则 人情困境
我族中心主义的原因:
(1)源于习俗(2)与爱国主义有关:一个国家 和社会为了团结一致,总会树立一些共同效忠的 象征,以培养人民的归属感。
我族中心主义的功能:
(1)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如果社会中 的成员们相信他们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规 范是正确有益的,他们就会努力遵守他 们,从而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面子 (face)(1)
面:
面与脸——Hsien Chin Hu的经典分析[Hu, Hsien-chin, "The Chinese Concept of Fac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44, vol. 46, p. 45]。
两个含义:
(2)妨碍文化交流:极端的我族中心主 义会妨碍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交流,导 致社会隔绝,甚至可能被滥用于政治目 的,例:希特勒。
文化相对论:
各种社会和文化的性质有差异,都有其自身独 特的内部逻辑,因而用一种衡量尺度对它们进 行排列是荒谬的。
——人类学家或多或少都持有一种或弱或强的文 化相对立场
三、中文社会学文献中的社会
来自于日本学者对西方社会学概念 society的翻译。
社会是什么?
社会的涵义: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 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是人们社会生 活的体系。
第一,是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 第二,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形成的; 第三,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的积累、连结
2、边缘人与对立文化。
边缘人:指的是那些挤身于两个以上截然不同 的文化体系的夹缝中的人,性格别具特色,称 为边缘人。
之所以有边缘人,是因为文化可以塑造性格, 双重文化自然就薰陶出双重性格,
对立文化:与主体文化发生冲突的文化,叫对 立文化。
对立文化与次文化是有区别的:次文化是自然 的,不知不觉发展出来的,对立文化则是在主 体文化之外另树一帜,次文化与主文化只是有 差异,而对立文化与主文化是有对抗性的。
第二讲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第一节 社会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社会
一 中国古籍中的社会 二 西方文献中的社会 三 中文文献中的社会 四 社会类型 五 人类社会的特点 六、关于社会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
一、中国古籍中的社会
主要参见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P29――)
二、西方文献中的社会(1)
而成的。
四、社会类型
1、狩猎和采集社会 2、游牧社会 3、农业社会 4、工业社会 5、后工业社会
五、人类社会的特点
1、有需要的人组成的──复杂性与变动性。 2、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社会行为起决定作用 3、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规范对社会行为进行调 节
六、关于社会唯名论与唯实论 的争论
关注:社会是否实在?
(1)文化是什么?
古典的定义:E. B. Tylor: Primitive Culture, 1871
克拉克洪:Kluckhohn,1952, Kroeber,A.L. and Clyde Kluckhohn.1952.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 把文化看作这些网。
格尔茨对文化的定义被学界广泛接受,因为它避免了 过分宽泛,集中关注象征(符号)和意义。
2·文化的构成(见波谱诺书 P102-115)
(1) (2) (3)
符号、意义与价值观 规范准则 物质文化
(1)符号、意义与价值观
符号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 ——关系 (1)
(1)关系与传统中国社会的社会关系结构:差序 格局(费孝通)
“差序格局”社会关系特点:
(2)关系的转变及其现代意涵
现象:关系学盛行 原因: 建立和维持关系的种种方法(认,拉,钻,套,联)
关系建构的过程 关系建构的成本
关系建构的目标 关系建构的对象 关系建构的方式
符号的歧义
“来是come, 去是Go;点头Yes,摇头 No”。果真如此?
语言:人与动物的区别所
即使在同一个社会内部不同群体间,语 言也有差异。
《创世记》第11章节录
创11:1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 都是一样。 创11:2 他们往东边迁移的 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 那里。创11:3 他们彼此商量说:“来 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 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