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班主任随笔

二年级班主任随笔

《二年级班主任随笔回想起刚刚接手二年级的时候,心里充满热情与期待,想着二年级的小孩子,肯定很好教,但是当我走上讲台,管理班级的时候,却发现原来二年级的小孩子并不是那么好教。

这些刚刚从一年级步入二年级的小家伙,他们大部分都不懂什么是纪律,什么是权威,什么是尊重,什么是民主.虽然自己在心里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反复告诫自己:只要对学生始终有耐心、爱心、恒心、细心和热心,五心并举,就一定能教好二年级!尽管自以为心理准备还是充分的,但面对一个个活泼好动、天真可爱、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孩子们,我还是感到了很大的压力。

大学进行教学实习时,我相信“亲其师而信其道”的道理,特意想办法减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后来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但到自己真正踏上二年级的讲台,正真管理一个班时,我才发觉这个理论并不是任何时候都管用。

在我开学的第一天满面笑容迎接二年级的孩子们时,就注定了我今天要对这进行深刻的反思。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要想使班里这么多学生都能在你的管理下正常有序的运转,必须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管理。

但人不是机器人,虽然班上的学生只有7 ~8岁,但是他们也是有思想、有自主的思维能力,不像机器可以根据你设置的程序准确无误地运行。

特别是二年级的小学生,接触社会少,自律能力比较差,情感的感受力还很低,所以总想着和同学有亲人朋友般的关系,学生能亲近你,就能使学生完全受你管理,但是这是不太现实的,他们毕竟是小学二年级的小学生,感情上还不成熟,有时候还必须要和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树立起班主任的威信。

在开学之前,我也想了一些老教师请教了管理班级的经验,有不少老师都对我说,在开始一两星期的时候,要对学生非常严格,甚至是要凶,要在他们面前树立起严师的形象,要不然在后期是非常难管理的。

也有一个教高年级的班主任告诉我,不要对学生太凶,因为如果一个班没有学生怕和你交流,那么我的班主任就是失败的。

加上我一直都相信“亲其师而信其道”这个理论的原因,我采取了后者的建议。

在前一个月,我都是满脸笑容的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对他们犯的错误也苦口婆心,磨破嘴皮子力使他们能改正。

但是越是这样,在一些做得不好的地方学生们就越是不容易改正,特别是在出操、做操时散漫,值日卫生不到位,出现作业经常迟交和不交等方面。

这些导致了我所带这个班在一个月里没能进入教学状态。

我想,“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理论只是对一定学龄段的学生才有用,而对于自律性还不强,情感价值观还比较低的二年级的学生,还是要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在他们面前树立威信,才能使教学效率提高和班级管理更有效。

严教并不是说我们不爱学生了,只不过是我们把这种和学生拉近距离的“泛爱”,转换成了对学生更深层和更理智的“大爱”。

我想,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能不断结合学生们的特点,进一步改善教学方法,和孩子们更好的融和,使他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健康、愉悦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方苹果”断想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双溪小学史厚勇偶读题为《方苹果》的一则小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日本的一堂小学美术课上,老师教孩子们怎样画苹果,老师发现有位学生画的是方苹果,于是就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形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学生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呀!”老师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能早日培育出方苹果。

”看后感慨万千,我默默地为学生感到自豪,为他的大胆想象叫好。

众所周知,在成人眼中,方苹果可谓“天方夜谈”、“无中生有”,然而孩子的天空是广阔的,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我们成人所能看到、所触摸的世界不同。

谁能肯定未来的某一天世上会没有方苹果的出现呢?这使我联想到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我国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频频获奖,为什么“诺贝尔奖”与我们无缘?也许这与我们学生的想象力有一定的关系。

在我国,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所学、所用、所评价的均为成人的事物,均以成人的标准评价学生。

多少年来,我们已经有了太多太多的“老实”学生,太多太多的“师云亦云”,太多太多的“应试高手”、“储存机器”。

苹果永远是圆的,香蕉永远是长的……在摇篮中,在无意中,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家长便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在我看来,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包括在成人看来的“无中生有”、痴人说梦、想入非非)、大胆猜测,允许学生打破常规,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师应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持续地发展,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应试高手”、“储存机器”,而是中华民族的栋梁,明天的建设者。

传统的观念多多少少影响这我们,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孩子毕竟是孩子,何必把他看成“小大人”呢?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标准衡量世界,这才是我们教育所需要的。

这也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得好:“蹲下来看孩子”。

无独有偶,据中央台《新闻联播》报道:日本目前已经培育出方形的的西瓜。

现在看来,方苹果的时代也许不会久远……“老师,请等一等!”海安县墩头镇双溪小学史厚勇(226600)偶听一位老师的课,课堂上一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时不知是因为不会还是突然忘记,题目做了一半,却不知如何。

他看看四周,再看看老师,脸上一脸茫然,似乎在企求什么。

老师看到这一切,再看看下面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举起稚嫩的小手,心理似乎也很着急,于是急忙叫一位学生帮忙解围。

该生只得翘起小嘴,很不舒服地回到座位。

看此情形,我暗暗为学生可惜,为老师惋惜。

其实,学生并没有过错,何况争取一次板演的机会也来之不易,再者学生做题也需要时间考虑,需要思考的的余地,老师何不等一等呢?我总以为,学生来到学校接受的是教育、是发展,但教育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立杆见影,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转化、内化的过程,它需要时间,需要等待。

学生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渲染,因此也就存在着千差万别,其性格、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各有千秋,教者不因以同一种标准去衡量孩子,去评价孩子,教师因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其次,教师因看到学生做对题目地一半,而非另一半,人无完人,何况是学生?教师因给予学生以期待、以希望、以信心。

用学生的优点去杜绝其缺点,让学生满怀信心的去改正、去升华。

“相信学生,等一等学生,少些训斥,多谢鼓励,多看一看闪光的部分”,学生的天空会更广阔。

小树枝的思考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双溪小学圣松美史厚勇(226600)偶然间读到一篇文章,讲述了一只鸟的故事:有一种鸟,它能够飞行几万里,飞越太平洋,而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

在飞行中,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飞落在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它就站在树枝上捕鱼,困了它站在那截树枝上睡觉。

谁能想到,小鸟成功地飞越太平洋,靠的却仅是简单的树枝!读完故事,我思索着:小鸟把树枝作为自己飞越太平洋的桥梁,如果它衔的不是树枝,而是鸟窝、食物等一些旅途中一些需要的物品,它还能飞越太平洋吗?它还能飞得更远吗?那是鸟窝、食物对于小鸟来说,确实比较重要,也是它生活中必须,但相对于飞越太平洋而言,小鸟更需要的是能够助它一臂之力的“关键”,鸟窝、食物相对而言只能解决一时之需,用完之后呢?这使我联想到我们的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把一些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告诉学生如何解决,怎样解决?目的就在于应付最后的考试,因为教师看重的只是学生的成绩,是眼前的利益,至于长远,不在教师的考虑之列。

成绩决定教师的一切,决定教师的行为。

在我们看来,我们的教育不应告诉学生如何解决,怎样解决?而应教会学生思考,学会去研究发现,这才是教育的关键,教育的根本。

学生能够解决一道题目,能够得到高分,但结果如何,他(她)只能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只是教师教学内容的“影子”,只是教师作品的“复制品”、“拷贝品”,“翻版”。

教师也只能得到所谓“第一”、“第二”奖赏。

鸟窝、食物、成绩只能满足一时的需要,但长远学生还需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学会“接受灌输”,学会更多的接受“复制”、“拷贝”。

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改革,教师行为的改革。

希望我们的教师,不再为“鸟窝”、为“食物”、为学生的“成绩”奋斗,更不希望我们教师制作更多的“复制品”、“拷贝品”、“翻版”。

艺术的鼓励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双溪小学史厚勇圣松美偶读《读者》,发现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中国一女孩随父母到美国读书,被一位美国男孩看中。

男孩为此穷追不舍,甚至茶饭不思,女孩则惶恐不安,两人的成绩急剧下降。

美国男孩家长知道后,便找来男孩谈心,说道:“你看上那女孩,很漂亮!我们也很喜欢!但是,你要将那中国女孩娶进门必须要有房子、家具、汽车……这些都需要钱,你现在有吗?”男孩摇了摇头。

“你现在一无所有,怎么将他娶进门呢?”男孩听后有所领悟,于是发奋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位卓有成就的人。

而中国的家长知道此事后,大为恼火,直怪美国男孩是无稽之谈。

看完文章,我感慨颇深。

美国家庭和中国家庭在处理此事的方法上截然不同,这固然存在中美两国的文化、民族差异等,但这并非根本。

美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足以给人启示,给人深思。

在中国人看来,小小年纪就谈情说爱成何体统?面对此事无非就是一顿训斥。

然而美国家庭则不同,他们认为这是教育子女的最佳时机,面对面地、坦诚地、平等地对话、交流。

他们首先肯定子女的眼光,想方设法与孩子产生共识,“顺”着孩子,找到教育孩子的心理切入点,让孩子接受家长,使孩子与家长之间不再存在交流的障碍。

接着,家长再从孩子的长远考虑,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为孩子着想,从孩子出发,面对现实,让孩子作一些实在的思考,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间接的引导孩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变“坏”事为“好”事。

家长在不动声色中教育了孩子。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教育。

是啊,在我们教育的中,面对学生的错误、面对学生的“破格”,我们不都是一味的训斥吗?甚至于体罚……也许我们更应学一学美国家长,处理学生的每一件事都应该相信学生,赏识学生,鼓励他们,让学生把教师当朋友看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