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周边环境

中国周边环境

中国周边环境摘要: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进一步增强,不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时有激化,使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

在外部因素中,美国则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中国在其国土周围面临的安全条件和所处的安全状况,也即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利害关系。

周边安全环境是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实际上,中国面临的周边环境并不容乐观。

一方面,当前中国的大周边国际环境出现“三化”:政治伙伴化;经济区域的一体化;安全合作的多边化。

但另一方面,挑战在增加。

国际上对华态度大致有应对、接触与防备三种方式。

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越来越大。

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对世界经济也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一、中国周边环境总体稳定首先,亚太地区安全格局在发展中保持相对稳定。

美、日、中、俄、东盟和印度是决定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六大力量。

它们在亚太安全事务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复合型战略关系,构成了“一超多强”、合作制衡的亚太安全总体格局。

一方面,各大力量之间保持着程度不同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关系。

美日及美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俄印、美印之间正在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中美、俄美、中日之间也保持和发展着相互合作与协调的关系。

另一方面,各大力量之间又存在复杂的竞争关系,形成相互制约的态势。

美俄、美中之间存在着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中日、中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不信任和相互竞争,俄日之间存在着领土争端,等等。

由于在谋求地区安全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亚太大国关系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一般不会出现全面性对抗。

其次,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全面推进。

近年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确立了在新世纪发展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

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进一步巩固了周边睦邻关系。

中俄于2001年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推进。

中朝传统友好关系得到恢复和加强,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中国与朝、韩之间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保持着磋商和协调。

中国同东盟的友好合作全面发展,双方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已升级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和中国与中亚国家、蒙古、阿富汗的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印度核试验后一度倒退的中印关系已全面改善和发展,特别是2003年6月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中印睦邻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日政治关系近年来受历史等问题影响而处于低潮,但双方努力保持和加强高层接触与往来,同时双方经贸关系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处于建国以来周边关系和周边环境最好的时期。

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为中国创造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提供了良好基础。

再次,促进地区稳定的多边安全机制不断发展。

东盟地区论坛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目前成员国已发展到23个,囊括东亚所有国家和地区。

论坛确立了建立信任措施、开展预防性外交、发展解决冲突机制的三阶段发展目标,对推动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进程、促进东南亚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1年6月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对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维护中亚地区和中国西北方向的安全与稳定意义重大。

随着该组织章程的签署和地区反恐怖中心、秘书处等组织机构的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正由初创阶段进入全面、稳定发展时期。

在东北亚,虽未建立正式的地区多边安全机制,但围绕朝鲜半岛局势的相关对话机制在逐步发展,其中包括90年代后期形成的旨在建立半岛永久和平机制的“四方会谈”和2003年启动的处理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它们为缓和半岛紧张局势、和平解决有关争端提供了重要平台。

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国周边的和平与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中国周边环境局部动态一是存在朝鲜半岛和印巴对抗两大地区热点。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

现任总统布什上台后,改变了克林顿政府的“软着陆”政策,对朝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

综合而论,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时起时伏、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

一方面,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启动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韩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

近年来两国核与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克什米尔局势不时紧张,甚至滑向战争边缘。

乍暖还寒、时紧时缓是新世纪初期印巴关系的基本特征,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印巴对话和双边关系的改善有可能在曲折中取得进展,但两国总体对立关系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缓解,今后在克什米尔再起冲突的危险性依然存在,印巴关系的发展仍然存在变数。

二是美日加快军事扩张。

90年代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

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平时”和“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时”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防卫态势由“对付威胁型”向“地区安保型”转变;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

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源。

进入21世纪后,日美进一步强化军事同盟,其特点是日本利用美国的要求和支持“借船出海”,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

九一一事件后,日本迅速通过《反恐怖特别措施法》等法案,并据此向印度洋派遣舰艇编队支援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

日本政府还准备制定一项永久性法律,以便随时向海外派遣自卫队。

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

三是面临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近年来,中国周边地区的恐怖主义不断发展。

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曾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后,上述“三股势力”虽受到沉重打击,但未偃旗息鼓,仍在暗中积蓄力量,并不时制造新的恐怖袭击事件。

恐怖主义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安全的现实威胁。

在南亚的印、巴等国,恐怖主义活动也出现新的发展势头。

由于地域相连或相近,再加上恐怖主义的国际流动性和扩散性,周边地区恐怖主义的蔓延和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产生影响,从而危及中国的安全和稳定,尤其是中亚地区“三股势力”与中国新疆境内外的“东突”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已对新疆的稳定和中国的统一构成现实威胁。

三、大国插手中国周边美国的战略重点在向西转移、印度的眼睛在往东看、日本则紧紧盯住它的西南,连澳大利亚都突出自己的亚洲国家身份。

它们利益关切的边界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中国方向。

而美国成为影响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外部因素。

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

在新世纪初期,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在中国各地缘方向均有体现,这是俄、日、印等周边地区性大国所无法比拟的。

东部海洋方向历来是且目前依然是美国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地缘方向,通过在韩国和日本驻军、发展同台湾的实质性关系(包括军事安全关系)、加强同东南亚国家的军事联盟与安全合作关系,美国从东北亚到东南亚与中国近距离接触,直接影响中国在东部海洋方向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利益。

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在手段和方式上具有多样性。

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即美军的前沿存在和前沿部署。

二是加强和发展同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同盟和军事合作关系。

美国在亚太地区同日、韩、菲、泰、澳等国保持着同盟关系,这是美国介入亚太安全事务的重要工具。

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

近年来,美国利用中国周边的一些热点问题和纷争,极力强化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控制和影响能力。

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

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而且其欧亚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的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主要潜在对手,是中国地缘战略压力的主要来源。

总体来说,随着亚太地区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以及地区大国安全战略的调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趋于复杂:一方面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势头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上升。

但周边安全环境对中国和平发展仍是机遇大于挑战:大国关系的相对平稳是中国周边继续保持缓和的基础;中国周边地区发生热战的可能性较低;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催化剂。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继续提升和地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对周边安全环境的塑造能力将持续加强,中国作为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中坚力量,将对地区的繁荣与安宁带来深远影响。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材料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厉害关系。

周边安全环境是中国面临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虽然继续保持稳定,但高危因素和敏感因素增多,中国维护自身安全面临新的考验。

地区热点缓中有紧,局部动荡可能加剧2007年,中国周边热点此消彼长。

朝核问题在六方会谈框架下取得突破,朝美关系有了实质性进展:朝关闭宁边核设施并同意对其“去功能化”,美答应考虑恢复双边正常关系,以及将朝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

朝韩元首实现第二次会晤,南北关系得到极大改善。

尼泊尔废除240年君主制,尼共走出山林开始接受议会政治。

泰国也举行了自2006年政变以来的首次大选,支持他信的人民力量党成为第一大党,政权交接平稳完成。

但是,一些热点地区出现新的动荡。

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获得连任后卸下军装,但国内党派、教派之争愈演愈烈,恐怖主义活动猖獗。

阿富汗冲突升级,塔利班卷土重来,多次袭击北约联军,制造震惊世界的绑架韩国人质事件。

斯里兰卡政府军与猛虎组织冲突有增无减。

孟加拉国成立看守政府后,国内动乱一直未止。

缅甸成为新热点,“袈裟革命”引起局势动荡。

2008年,周边地区热点缓中有紧。

朝核问题不会一帆风顺,美朝在朝申报铀浓缩活动、朝与叙利亚核合作等问题上又起争端,韩新当选总统李明博态度强硬,“阳光政策”蒙上一层阴云,不排除朝核问题下一阶段发生波折的可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