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
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关系的社会化随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垄断组织的统治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就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争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意志当做世界的本源。
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朱熹、柏拉图)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但这个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为物质世界是彼此鼓励的、静止的,物质的运动形式只有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
直观反映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
先验论(唯心主义)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
社会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一般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是人类对本身相互交往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唯心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精神或思维的发展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
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它揭示事物、现象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
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
唯心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人主观行为的结果,没有任何必然性,都是随意组成的结果。
唯物历史观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是和物质一样固有客观性。
辩证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的辩证理解的基础上的,它认为辩证否定究其实质而言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扬弃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
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
幸福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
直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
中国按其不同涵义分别译为直观和直觉。
“直观”一词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涵义。
在康德哲学中,直观有两种特殊的涵义。
在辩证唯物主义著作中,“直观”一词的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生动的反映。
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
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决定 1.对事情做出主张;2. 判断;断定;3. 坚定;4. 确定;5. 必然;一定;6.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7. 决定的事项。
真理是我们所认知的集合范围内可以预测现象的最高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形式系统理论自身的逻辑无法证明。
不可证性使人产生了对真理的自然绝对性规律的信仰(信念),成为指导行动的最高准则。
认知超越原集合时会产生新的指导行动的真理,原来的不可证规律在新集合中得到证明而成为原集合的定理。
使用真理概念的有科学、哲学、宗教等。
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1]。
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
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
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
普世价完全不受限定,祂的存在是绝对的,不倚靠任何外物而存在。
尽管如此,哲学上的绝对者却不一定等于宗教上的位格神。
绝对者由于人的思想而被认知、被肯定,在这过程中不一定包含什么位际关系,绝对者也不要求人的崇拜。
矛盾亦称“自相矛盾”。
指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体)作出的互相矛盾(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或互相反对(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的判断。
如说:“我承认万事万物都有矛盾,但是我认为咱们班上没有矛盾。
”逻辑矛盾是一种思想上的矛盾,它不同于辩证法所说的那种思想上的矛盾。
其区别在于:(1)前者是思想混乱的表现,而后者则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想上的反映。
(2)前者是违反思维规则的结果,是不正常的,后者则是正常的思维所固有的。
(3)前者是思维发展的障碍,后者则是思维发展的动力。
(4)前者是可以排除的,后者则是不可避免的。
对象化,就是指劳动的实现、劳动物化在对象之中:“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