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经济增长理论8.1 考点难点归纳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问题,其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理论中,基本的模型为哈罗德-多马模型,而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不稳定性为考查的重点。
经济增长理论属于西方经济学中较难的部分,有些名牌大学的考研题非常难,报考这类大学的考生需要对其做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如北京大学2000年就考了solow 经济增长模型)。
1.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源泉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
具体理解有两层含义:(1)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体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即经济总产量的增长;(2)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即人均产量的增长。
作为经济增长源泉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劳动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即人力资本的增长)、资本存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是广义概念,包括采用新技术、新产品、先进管理手段以及资源配置的高效率等)。
增长率的分解式为:K L A Y G G G G βα++=,式中,G Y 为产出的增长率;G A 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 L 和G 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a 和β为参数,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2.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主要研究在保持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1)模型的假设前提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②储蓄S 是国民收入Y 的函数,即S =sY (s 代表这个社会的储蓄比例,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
)③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 和资本K 。
④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
⑤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任何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⑦不存在货币部门,且价格水平不变。
(2)模型的基本方程 哈罗德模型的基本方程为:vs Y Y G =∆= 式中,G 表示国民收入增长率△Y/Y (即经济增长率),s 表示储蓄率S/Y ,v 表示边际资本-产量比率△K/△Y (假定边际资本—产量比率等于资本—产量比率K/Y ),且v =I/△Y 。
它表明,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率就必须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量比二者之比。
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G =△I/I =s ·δ式中,△I/I 为投资增长率,即为哈罗德模型中的经济增长率;δ表示资本生产率△Y/I ,即哈罗德模型中v 的倒数。
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的区别在于多马模型用资本生产率表示资本—产量比率,且G 表示投资增长率,故:δ⋅==s vs G (3)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①实际增长率G A指在一定储蓄比例之下由资本的实际变化量与国民收入的实际变化量的比率v 导出的国民收入增长率,用G A 表示,G A =s/v②有保证的增长率G W式中,s d 为合意的储蓄率(假设既定),v r 为企业家意愿中所需要的资本-产量比率。
所谓“有保证的增长率”是指与令企业家意愿中所需求的资本-产量比率v r 相适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即指能满足投资等于储蓄的稳定的增长率。
其公式为:rd W v s G = 这一公式表明,当既定的合意储蓄率(符合居民意愿储蓄需求)和合意资本-产量比率(符合企业家意愿投资需求)所决定的增长率是有保证的增长率时,经济可以实现稳定的增长。
在此增长率下,企业家预期的投资需求恰好等于本期的储蓄供给。
③自然增长率G N动态分析中实现充分就业条件下均衡增长的要求为:A W N d rs s G G n G v v ===== 式中,G A 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实际增长率,G W 是d s 除以v r 所得的有保证的增长率,n 是一国的人口增长率,G N 是指人口增加和技术进步所容许的增长率,即自然增长率。
A .在分析经济短期波动原因时,哈罗德提出了实际增长率的概念。
若G A =G W ,实际投资率将等于合意的储蓄率(G A v =s=G W v r ),进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若G A <G W ,实际投资率将低于合意的储蓄率而引起经济收缩;若G A >G w ,实际投资率将高于合意的储蓄率而导致经济扩张。
经济波动是由于这两者总是不一致而引起的。
B .在分析经济长期波动原因时,哈罗德提出了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即自然增长率是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长期的最大增长率(用n G 表示)。
其公式为:ro n v s G = 式中,s 0表示一定制度下最适宜的储蓄率,v r 表示预期的资本-产量比率。
若G W =G n ,表明社会的所有劳动能力和和生产设备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得到充分利用;若G W <G n ,表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容许程度而出现长期繁荣趋势;若G W >G n ,表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容许程度而出现长期停滞趋势。
(4)均衡增长路径的存在性问题和稳定性问题哈罗德模型需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经济沿着均衡途径增长的可能性是否存在,或者就具体的经济活动来说,是否存在一条均衡增长途径。
这个问题又被称为“存在性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经济活动一旦偏离了均衡增长途径,其本身是否能够自动地趋向于均衡增长途径,这个问题又被称为“稳定性问题”。
①存在性问题哈罗德认为,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储蓄比例,实际资本-产量比和劳动力增长率分别是由各不相同的若干因素独立地决定的,因此,除非偶然的巧合,这种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是不会出现的。
于是,哈罗德认为,虽然G N =G A =G W 这种理想的充分就业均衡增长途径是存在的,但是,一般说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可能性是极小的,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很难按照均衡增长途径增长。
②稳定性问题参见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3.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根据达到均衡增长要求的公式变形G A v =G W v r =s ,经济活动一旦偏离了均衡增长途径,即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了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
具体分析过程如下:如果G A 大于(或小于)G W ,那么v 就会小于(或大于)v r ,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存货就会少于(或多于)企业家所需要的数量,进而促进企业家增加(或减少)订货,增加(或减少)投资,从而使实际产量水平进一步提高(或降低),最终使实际增长率G A 与有保证的增长率G W 之间出现更大的缺口,经济发展不是连续上升,就是连续下降,呈现出剧烈波动的状态。
4.新古典增长模型(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假定:①社会储蓄函数为S =sY ,式中,s 是作为参数的储蓄率;②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 增长;③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2)基本方程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如果经济中经济中不存在技术进步,则索洛推导出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k n sy k )(δ+-=∆式中k 为人均资本,s 为储蓄率,y 为人均产量(y=f (k )),n 为劳动力的增长率,δ为资本的折旧率。
从而sy 为社会的人均储蓄;(n +δ)k 为新增劳动力所配备的资本数量和资本折旧,称为资本广化(即意味着为每一个新生的工人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存量);k ∆为人均资本的增加,称为资本深化(即意味着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存量上升)。
因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又可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3)稳态分析①所谓稳态指的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
在稳态时,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在忽略了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人均产量也达到稳定状态,即k 和y 达到一个持久性的水平。
②稳态的条件为:)0()(=∆+=k k n sy 即δ稳态增长率为:n KK N N Y Y =∆=∆=∆ 因此,稳态中(人均资本不变,即0=∆k ),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和总的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均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n 即为稳态增长率(稳态中的产出增长率),且这一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等式中无s )。
(4)储蓄率增加对产量增长的影响。
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率(国为这一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
(5)人口增长对产量增长的影响①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进而降低了人均产量的稳态水平。
②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
(即要达到稳态,需维持较高的稳态增长率,否则无法保证稳态。
)(6)资本黄金分割律。
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此前提下,经济学家费尔著斯于1961年提出了黄金分割率,其基本内容是:如果一个经济体的目标是使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经济中的人均资本量(资本-劳动比率)应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用方程表示为:n k f =')(*5.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因素归结为六个:(1)劳动;(2)资本存量的规模;(3)资源配置情况;(4)规模经济;(5)知识进展;(6)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
其中,知识进展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相对)。
这里知识进展含义广泛,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的进步和由于采用新的知识而产生的关于结构和设备更为有效的设计,还包括从国内外有组织的研究、个别研究人员和发明家,或者简单的观察和经验中得来的知识。
丹尼森认为,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重要性是相同的,不能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
库兹涅茨分析的经济增长因素有三个:(1)知识存量的增加;(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结构方面的变化。
库兹涅茨把知识力量因素和生产因素与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以强调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这是他与丹尼森分析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是一个重要贡献。
“倒U 字假说”,又称库兹涅茨曲线,是指: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当到达经济充分发展阶段时,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
如果用横轴表示经济发展的某些指标(通常为人均产值),纵横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则这一假说揭示的关系呈倒U 字形。
6.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是指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
新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特征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因而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缺陷:稳态增长率的外生化是新古典增长理论最主要的缺陷(此类模型无法对劳动力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做出解释)。
此外,该理论关于经济中的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的假定往往与事实不符。
而其对在稳态时经济增长与储蓄率应是无关联的预言出现经验性的偏差(数据明显显示,各国的储蓄率与增长是正相关)新增长理论模型有两种基本类型(完全竞争条件下):(1)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此类模型采用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分析法研究经济增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