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发展专题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老种子也称地方品种,是在当地自然或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或人为选择形成的传统品种,对当地适应性强,口感好,但产量低。
目前,各地老种子消失呈加剧趋势。
据此完成1~2题。
1.老种子品种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全球气候变暖B.品种质量差C.农村劳动力流失D.商业种子冲击2.遏制老种子“消失”趋势的合理措施是()①建立老种子库,完善贮存环境②加大科技投入,进行种子改良③规范化种植,加强保种育种④减少人为干预,杜绝污染生长环境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沟垄田间集雨技术是我国重要的田间雨水利用技术,通过提高作物根区的水分满足度,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为了更有效利用雨水,在不同地区会调整沟、垄的宽度和深度。
下图示意沟垄集雨技术。
据此完成3~4题。
3.干旱地区提高集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A.加大垄高B.增大沟深C.垄上覆膜D.沟上覆膜4.最适合采用沟垄田间集雨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区域是()A.塔里木盆地北部B.北方农牧交错带C.东北三江平原D.南方低山丘陵区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块耕地上,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复种指数变化统计图。
据此完成5~7题。
5.该地区所在省份可能是()A.黑龙江B.江苏C.青海D.海南6.导致该地图示时间内复种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生长期延长B.全球气候变暖C.城乡收入差距大D.农业技术进步7.复种指数的降低带来()A.土地资源浪费B.农活强度增加C.土地集约利用D.农村人地压力增大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
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
据此完成8~9题。
8.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9.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D.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埃尔埃希多地区(下图小方框所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小于300 mm,土壤贫瘠。
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
随着滴灌技术和日光温室的快速普及,埃尔埃希多地区已由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
据此完成10~11题。
10.埃尔埃希多地区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的合理措施是() A.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黏土B.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沙土C.表层为有机肥,中间层为黏土,下层为沙土D.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沙土,下层为有机肥11.埃尔埃希多地区普及日光温室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室内温度,抵御严寒霜冻B.改善日照条件,促进光合作用C.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D.减轻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二、综合题(共2题,共56分)12.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28分)材料一人参原生于我国东北、朝鲜、韩国、俄罗斯远东和日本原始密林中,是一种喜冷凉、湿润而耐荫的药用植物,怕积水,不耐旱,忌强光直射。
野山参生长周期长达70~150年,随着森林的破坏,野山参几乎绝迹。
材料二人参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全身都是宝。
在人参加工过程中,可以获得很多副产品,如人参油、人参露、人参膏,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吉林省人工种参约有300多年的历史,抚松县是我国最大的人参种植地。
韩国是我国人参的主要出口国,平均从我国进口的人参是其出口量的20倍,但其人参产业产值是我国的3.5倍。
2012年,韩国商人因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和应该含有的重要微量元素缺失等原因未在该县收购人参。
材料三下图为吉林省抚松县区域图和某村落局部地形图。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东北地区野山参资源耗竭的可能原因。
(6分)(2)指出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12分)(3)地形图A、B、C三地中,哪个地点最适合人参种植,并分析原因。
(10分)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分)材料一内蒙古草原无霜期只有100多天,“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只有两三个月,草原大部分时间是百草枯黄、冰天雪地的景象。
可以说,牧民的冬天生活,才是他们一年中的常态。
在冬季,牧民的水源和牧草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所以冬牧场决定了草原牧民和牲畜的生存。
材料二沙地并非沙漠,而且植物生长量比草原更高。
在同一地区,由于起伏的沙丘可以存雪、存水,所以植物生长量丰富。
柳条的灌丛和高大的榆树,在真正的草原上是很罕见的,在沙地里却四处可见。
沙地里的人口密度也比草原高。
浑善达克沙地冬季相对草原地区更为温暖,是当地牧民理想的冬牧场。
下图为内蒙古东部沙地分布图。
材料三内蒙古草原部分地区实行了草地分家到户,不能游牧,草场退化严重,载畜量越来越低。
但人们发现,保持传统游牧的地区,草场反倒维护的好,冬牧场也能正常为牲畜提供过冬的草料。
(1)分析内蒙古地区冬季沙地较草原人口密度大的原因。
(8分)(2)浑善达克沙地甲处冬牧场应该位于A、B两地中哪个位置,并分析原因。
(10分)(3)分析内蒙古草原草地分家到户后,草地退化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10分)参考答案1、答案 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老种子是在当地自然或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或人为选择形成的传统品种,对当地适应性强,口感好,但产量低。
老种子对当地适应性强,故受到全球变暖影响小,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老种子品质好,B项错误;劳动力流失不会影响老种子的数量,C项错误;老种子产量低,但农业发展过程中对产量要求高,对种子需求量大,因此商业种子对老种子冲击大,D 项正确。
2、答案 A解析建立老种子库,完善贮存环境,有利于遏制老种子的“消失”,①正确;加大科技投入,改良种子会改变老种子的性质,加速其消失,②错误;规范化种植,加强保种育种,有利于老种子种植规模扩大,利于其延续,③正确;老种子已经面临消失,如不进行人为干预,将会加速其消失,④错误。
3、答案 C解析干旱地区降水稀少,使用沟垄田间集雨技术需要加大垄宽;增大沟深对增大集雨量效果不明显;垄上覆膜可以减少集雨面雨水下渗,增加流入沟内的雨水量,集雨效果好且不需减少太多的土地种植面积,C项正确。
4、答案 B解析塔里木盆地降水少,农作物生长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灌溉,采用沟垄田间集雨技术收集雨水作用有限,对提高产量效果不明显,所以更适用于降水较多的北方农牧交错带,B项正确;东北和南方地区降水较为丰富,不需起垄改善土壤水分条件。
5、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该地的复种指数大多在150%~170%之间,其农作物熟制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结合选项可知江苏省符合题意。
6、答案 C解析一地的气候较稳定,故生长期没有明显的变化,A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该地的复种指数应增加,B项错误;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和乡村的差距较大,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会导致农业地位下降,使人们种地积极性不高,导致复种指数下降,故C项正确;农业技术的进步不会导致区域的复种指数下降,D项错误。
7、答案 A解析复种指数降低,会影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降低土地的利用率,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A项正确。
8、答案 B解析当地庄园经济是以“茶”为主题的“现代茶庄园”,其发展前提是拥有优质的品牌——铁观音茶。
9、答案 C解析由材料分析可知,现代茶庄园引进了现代化的生产加工、管理技术,使各种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产品种类多,其增值潜力更大,经济效益更高。
10、答案 A解析表层为沙土,透水透气性好,土壤中水分、氧气充足;中间层为有机肥,可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肥;下层为黏土是为了防止水分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
11、答案 C解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地处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无严寒霜冻灾害,故A 项错误;日照条件是由天气决定的,日光温室对光照条件影响不大,故B项错误;当地夏季干旱少雨,日光温室可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故C 项正确;该地区降水少,原本土壤贫瘠,故D项错误。
12、答案(1)野山参自然生长缓慢,更新周期长;因市场需求量大,大量采集,长期采育失调;森林砍伐,野山参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
(2)农药化肥使用量大,污染严重,人参品质下降;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
措施:改善种植技术,提高人参品质;对人参综合利用,研发新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品牌意识,提高知名度。
(3)B地。
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位于山坡上,排水条件好,不易积水;森林覆盖率高,林下可以避免阳光直射。
解析第(1)题,生物资源减少,主要与生态环境恶化和人类过度利用有关。
第(2)题,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打造品牌扩展市场、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等方面分析。
第(3)题,可根据作物生长特点选择适当的位置,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东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且排水条件好,森林茂密。
13、答案(1)内蒙古牧区冬季人畜必须有合适的冬牧场过冬;沙地气温较草原温和;植物量较草原多,适合作为冬牧场牧草;冬季降雪能提供更多水源,保障人畜饮水;因此更多的牧民选择在沙地作为冬牧场,沙地比草原地少,人多,人口密度较大。
(2)A地。
冬牧场为牧民过冬之地,应该选择在气温较高的地区。
A地位于冬季风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且位于山地阳坡,光照更为充足,气温更高。
B地位于冬季风迎风坡,且为阴坡,光照少,气温更低。
(3)草地分家到户后,草场面积和范围固定,牧民为增加经济收入,使得牲畜数量增加,加大草地载畜量;草原面积有限,牲畜只能在小范围草地啃吃牧草,会过度践踏草地使得草地退化。
措施:控制牧场载畜量,人工培育种植牧草;草地划区轮牧,科学放牧;购买牧草,缓解草场压力;联合周边牧区,适度游牧。
解析第(1)题,内蒙古地区冬季沙地较草原人口密度大是因为沙地拥有更好的人畜越冬环境。
沙地气温较草原温和;植物量较草原多,适合作为冬牧场牧草;冬季降雪能提供更多水源,保障人畜饮水;因此更多的牧民选择在沙地作为冬牧场,人口密度较大。
第(2)题,浑善达克沙地甲处的冬牧场应位于A地区。
A地位于冬季风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且位于山地阳坡,光照更为充足,气温更高。
B地位于冬季风迎风坡,且为阴坡,光照少,气温更低。
第(3)题,草地分家到户后,由于草场面积和范围固定,牧民为增加经济收入,加大草地载畜量导致牲畜过度践踏草地使得草地退化。
为恢复草场应控制牧场载畜量,人工培育种植草场;草地划区轮牧,科学放牧;购买牧草,缓解草场压力;联合周边牧区,适度游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