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评级的研究综述
David
West在进对个人信用研究时所选取的指标时
Durand(1941)最早将判别分析法其用到
也有所区别。 (二)国内对评估指标的研究综述 根据各方研究,在分类、汇总、整理的基础上。 同时兼顾数据的可获取性原则,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 系主要分为个人指标、经济指标、信用指标三大指标 体系(胡望斌、朱东华,2005)。不同的指标或指标 权重的设置根据各地区的现实状况而定.并随着经济 状况的发展而变化.所以指标的选取和权重设置应该 实行动态的不定期调整过程。这i大类指标提出的观 点,也是一个逐渐完善和全面的过程,其中:在个人 指标上,主要反应在婚姻状况、学历、工作情况、居 住情况、保险情况、健康状况和年龄等(黄大玉,
信用评估系统。Myers和Forgy则采用判别分析和回 归分析方法,利用消费者零售商信用申请表中的数据 对信用风险进行了预测。1977年和1978年Eisenbeis 将其推广到商业、金融及经济领域。判别分析的方法 曾遭到Capon的批判,但在1994年Rosenberg和 Gleit肯定了这种方法对信用判断的准确性。该方法 目前仍在一定范围内适用。对于线性回归,Orgler (1970)也将线性回归分析用于消费者贷款的信用风 险评估.发现消费者的行为特征比申请表特征更能表 明贷款的未来质量。Logistic回归上,Madalla采用该 方法区别了违约与非违约贷款申请人,后来成为了在 信用评分中的主要的方法。Bierman和Hausman
2010年第6期 (总第450期)
区域金融研究
Journal of 6.2010
General
NO.450
我国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研究综述
秦丽丽 杨晓红 刘昕晰
谢巧燕
南宁530004)
(广西大学商学院,中国银行广西分行,广西
摘
要: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金融机构进行放贷的关键考察因素,也是
础。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对商业银行 个人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国外从美国模式、欧洲模 式到日本模式早就形成完备的体系,而国内的研究集 中发展于2l世纪初。重要性研究的代表学者戴家忠 (2002)、刘从军(2006),从建立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出发。提出了 建立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议。在管理制度建设上, 国内学者认为:一方面.我国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建设 同样要政府推进、银行参与、制度先行(张坚红, 2002)。全面的实现从教育普及、律法和信用体系建 设着手,建立适合性强的个人信用制度.组建以政府 和中央银行为主导、会员制度为核心、股份有限公司 为主体的模式(徐青、史铭鑫,2006),针对个人信 用风险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我国个人信用 评估的实际情况,建立应对所涉及的法律、组织机
一、个人信用评估的管理制度研究综述
个人信用评估管理制度是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基
构、征信数据开放以及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等问题 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陈峥嵘,2009);另一方面。 在对于管理制度创新点的分析中.除了重视政府、央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基金重大项目中标课题06&ZD036(CAFTA进行程中我国周边省区产业政策协调与区城 分工研究》子课题“区城分工条件下出口产业链形成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创新研究”阶段化成果。 收稿日期:
信用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就概述个人信用管理制度、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三个方面的研 究,指明我国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现实和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个人信用;信用指标;信用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77(2010)6-0084—05
一85—
万方数据
《区域金融研究)20lO第6期
(1970)则最早提出基于贝叶斯定理的概率模型。在 这一模型中。还款概率不是根据以前客户的样本得出 的,而是被看作一个参数满足B分布的随机变量。 Thomas(1994)不仅把还款概率作为随机变量,把最 大可能的还款金额也作为随机变量.根据已经还款的 情况,这些随机变量不断被按贝叶斯方法修正。G. Paass,J.Kindermann(1998)还发展了一种应用于分 类树分类的贝叶斯过程。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在不同的 模型结构间转变来实现。Henley和Hand(1996)则 对最近邻法作了深入的研究。 2.非统计学方法 Makowski(1985)是第一批将分类树方法应用于 信用评分的学者之一,etal(1984)、Coffman(1986) 等人也提出将分类树方法引入信用评估系统。Boyle (1992)在对决策树和判别分析作出实证比较后,认 为决策树值得推荐。粗糙集由于具有不需要满足统计 假设、生成的决策规则较为简单等独特优势,近年来 在商业银行的应用中越来越得到重视(Malcolm, 2001)。Fogarty和Ireson(1993)则把遗传基因方法 应用于个人信用评估系统。神经网络方法上,Rosen. berg和Gleit(1994)研究了神经网络在公司信用决 策和防范欺诈等领域上的应用。Baesens(2003)则 提出神经网络生存模型,认为神经网络生存模型可以 克服比例风险模型中要求输入函数形式是线性的缺 点。 3.比较分析及组合使用 比较分析法.即通过集中统计方法和非统计学方 法的实证分析,比较其判断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尤其 关注对于两类误判中对于第二类误判的概率,从而得 出相对较好的评估方法。Alman(1994),Desai Crook(1996)把美国信用局对客户的信用评分中使 用的神经网络、回归、遗传算法等方法作了比较, Desm(2000)等人认为神经网络方法在预测逾期贷 款方面明显好于线性判别分析方法,Crook(1996) 则有不同结论。Baesens(2003)等人对于几家银行 的数据集合用八种统计方法进行分类,认为几种方法 的分类正确率非常接近,线性方法略比非线性方法差 一些。David West(2000)则对多层感知器、混合专 家系统和失真适应响应等五种神经网络算法和传统方 法(包括参数和非参数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2000);经济指标则可以细分为年总收入、固定资产、 资金进出(邹新月,2005)、债务收入比例等;信用 指标又分为贷款历史、信用卡历史、商业信誉与银行 的关系这几项,并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一些常用的其他 指标,如信用卡的使用记录、逾期还款的具体情况、 信用报告被查询的次数、最近的信用状况等(赵敏. 2007)。在创新的指标体系不定期调整观点的提出者. 戴志敏、姜宇霏(2003)认为,信贷消费是一个动态 的发展过程。银行应建立动态消费指标,时刻跟踪消 费者的信用行为,定期评估消费者的个人信用.调整 信用额度,规范消费者信用习惯,降低可能产生的道 德风险。肖冬荣(2008)提出将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 信号传递内容。也列为评分参考指标之一,使评分考 察内容更加全面。
行和法律的作用外,应该从具体的措施出发。实行财 产申报制度和个人贷款卡(李炎军、张北奎,2001), 建立全国个人安全信用管理中心和社会安全信用卡 (钟楚男,2001),完善不良信用惩罚机制(段宏, 2008),以“渐进式”策略建设个人信用信息机构和 个人信用信息库。通过个人信用立法,解决经营成本 问题,保障个人隐私权;建立惩罚机制,提高国民守 信意识(寿志敏,2007)。
20 10—04-02
作者简介: 秦丽丽。女,江苏南通人。广西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 杨晓红,女,广西梧州人,供职于中国银行广西分行。 刘昕晰,女,湖南湘潭人,广西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 谢巧燕,女,河南平顶山人,广西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84..
万方数据
《区域金融研究)2010第6期
David Durand、
三、个人信用的评估方法研究综述
(一)国外对评估方法文献研究综述 对于个人信用评估方法的研究,国外学者己经达 到了很高的水平,以相对完善和健全的个人信用记录 为基础,采用数学、统计学、信息学等知识的信用评 估模型。能够相对准确的分析个人信用评估准确性和 稳定性和个人信用评估方法的适用状况。统计方法主 要有判别分析、线性回归、逻辑回归、K一近邻法和 贝叶斯法,非统计学的方法有决策树、神经网络、遗 传基因法、专家评定法、粗糙集和支持向量机。国外 学者都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 1.统计方法
显示在所有模型中,神经网络与Lo舀stic模型最优, 二者的水平相当,但是神经网络比Lo西stic模型更稳 定。 在方法的组合实证使用中,Bates.J.M和Granger. C.W于1969年首次提出组合预测模型的概念,即综 合考虑各单项预测方法的特点,将不同的单项预测方 法进行组合。在这种方法下,即使一个预测误差较大 的预测方法,如果它包含系统独立的信息,当它与一 个预测误差较小的预测方法组合后.便完全可能增加 系统的整体预测性能。Over Steret(1999)考察了一 组汽车贷款样本的组合评分问题,证实如果组合系数 设置得好,组合模型的评分就有可能优于单个模型的 评分。Tian等(2002)则提出了一种“两阶段混合神 经网络判别方法”.利用线性判别分析方法挑选出对 区分“好”、“坏”客户有显著影响的特征变量,建 立神经网络模型。他们认为。这样的模型克服了单纯 使用神经网络模型的一些缺陷,还可以提高预测的精 度等。 综合来看,组合比较分析的手段是信用评估研究 方法的发展趋势。其中的神经网络成为各家学者惯用 的方法。能够达到相对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很好 满足了实证检验的要求。 (二)国内对评估方法的研究综述 国内对于个人信用评估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 代中后期开始.在2000年后涌现大量研究.试图找 出适合中国的个人信用评估方法,主要目的也在于提 高对信用评估的准确性、稳定性.或者说降低误判 率,尤其第二类误判(即对于信用等级低的个人的误 判)。其中。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与其他评估方法 的组合是突出的研究方式。 1.统计方法 姜明辉(2003)等利用判别分析法设计出了个人 信用评分模型并作了实证检验。徐少锋(2006)以 FISHER判别分析法为出发点,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 可以通过该技术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积极识别.有 效地控制信用风险。于力勇(2004)对回归分析的预 测准确性进行了证明。姜明辉、王雅林等人(2004) 阐述了k一近邻判别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对该方法运 用于个人信用评估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李旭升、郭 耀煌(2006)研究了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树增强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