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闻诊
听声音
4. 咳嗽:主肺病
重浊有力→实 低微无力→虚 白清稀→寒痰 黄 稠→热
5 呕吐:
病因—胃气上逆 有声有物—呕吐 有声无物—干呕 有物无声—为吐 急,声高有力—实证 缓,声低无力—虚证
闻诊
听声音
6. 呃逆:
o 气逆于上,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 能自主,俗称“打呃”,主中焦脾胃,肝 胃病变。
意义: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 重和预后。
《内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望诊
望神 有神
临床表现 目光: 灵活明亮 面色: 荣润含蓄 表情: 丰富自然 意识: 神识清楚 言语: 言语清晰 体态: 动作自如 反应灵敏
望诊
望神 少神
临床表现
目光晦滞 暗淡少华 精神不振 动作迟缓 思维迟钝 声低少语
主诉:病人的主要痛苦,反应疾病的概况 现病史: 围绕主诉进行详细的说明,包括:
发病情况、病变过程、诊治经过、现在症状 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问诊
概念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中医诊断学
四诊
概念
诊察和收集疾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 问、切,类似现代的望、触、叩、听等 。
望诊: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情况。 闻诊:听病人的声音、嗅气味的变化。 问诊:询问病情以及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切诊:切病人脉搏、触肌肤。
四诊 基本原理
人是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皮肉、筋 骨等的有机整体。
顺序:全身——局部
望诊
望神 概念
1. 望神: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望神医生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外在表现以 判断整体病情的方法。
望诊
望神 原理
精气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
神与精气的关系密切,精充气足则体健神旺 ,抗病力强;精亏气虚则体弱神衰,抗病力 弱。
望诊
望神 失神
➢ 多见于神志昏迷
➢ 表现:烦燥狂乱
➢精神萎糜➢Fra bibliotek目光呆滞

晦暗无光

卒然仆倒

目闭口开

手撒遗尿

循衣摸床
望诊
望神 失神
临床表现
目光:目无光彩 瞳仁呆滞
面色:晦暗暴露 表情:淡漠呆板
望诊
望神 失神
临床表现
意识: 朦胧 昏迷
望诊
望神 失神
临床表现 体态:反应迟钝
循衣摸床 撮空理线
神情自然 精神不振
精神萎糜 表情呆板
原是精神衰颓,突然一 时精神振作
大肉未削, 动作自如, 反应灵敏
肢体倦怠, 动作迟缓
大肉已脱 体态异常 反应迟钝
久病卧床,不能自转侧 ,忽思起床活动
神志清楚 思维迟钝
意识朦胧
原是神昏,突然烦躁不 安
言语清晰 声低少语
语声断续 语无伦次
原是声微断续,不欲语 突然声高多语不休
里寒症、腹痛剧烈 →面色苍白
望色
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证及惊风
青为气血不畅,经脉阻滞 所致
寒则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
气滞则血瘀 小孩鼻柱、眉间、口唇四
周青紫→惊风
望色
黄色
主虚证、湿症
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常见黄色,所以黄色主湿,主虚(脾虚)。
面色痿黄,无光泽→脾胃亏虚,气血不能上 荣之故
诊断的一种方法。
通过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等表现,可 以了解内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和有 关的病变。
望形态
原理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外合五体构成躯体。 五脏与五体密切联系:肺合皮毛,脾合肌肉, 心合血脉,肝合筋,肾合骨。
形体与脏腑密切相应,形体依赖脏腑精气充 养,脏腑精气盛衰和功能强弱可通过形体反 映于外。
闻诊
概念
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 病的方法。
人体的声音和气味均在脏腑生理 、病理活动中产生——反应脏腑的变 化。
闻诊
听声音
声音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动力 肾------主纳气-----气之根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脾------主运化----气血之源 心------主神志----主宰语言 喉为发声的主要器官 会厌、舌、唇齿鼻起辅助作用
望形态
望头颅、五 官、躯体
望头面

头过大过小→先天不足
囟门陷下迟闭→先天不 足,津伤
口眼歪斜→中风
望头颅、五 官、躯体
望眼
目赤红肿→风热、肝火 白睛发黄→黄疸 眼睑泛白→气血不足、血虚 两目上视,直视→肝风内动 眼睑浮肿,如卧蚕状→水肿 眼窝下陷→阴伤(脱水)
望头颅、五 官、躯体
望鼻
鼻翼煽动→肺热
望诊
望神 假神
实质:是垂危病人的出
现精神上暂时好转 的一种假象。
表现:多种多样 机理:阴阳即将离绝 区别:假神与病情好
转的区别。
目光 面色 表情 体态 意识 言语
意义
得神
少神
失神
假神
灵活明亮 目光晦滞
目光无彩 瞳孔呆滞
目似有光,但眼球呆滞 ,不灵活
荣润含蓄 暗淡少华
晦暗暴露
原是晦暗苍白,忽然泛 红如妆
不同的体质形态其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 易感性和发展转归也不同。
望形态
意义
可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抗病能力
的强弱,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预后。
望形态
整体
1.形体:一般来说,外形与五脏相应,五脏强壮的, 外形也强壮,五脏衰弱,外形也衰弱。体胖—痰湿 之体;干瘦—虚火之体。
2.形态:病人的动静姿态和体位与疾病密切相关,总 的来说“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属阳,热,实证 ,喜静者属阴,寒,虚证。 ❖ 抽搐伴高热烦渴→热盛动风 ❖ 老年人手指震颤蠕动者→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 ❖ 偏瘫→中风
精气充足 脏腑未伤 病情较轻 预后良
正气亏虚, 脏腑功能不 足,多见于 虚证
正气大伤 脏腑功能虚衰,病 情严重,预后较差
病情恶化,精气将绝, 预后不良
望色
概念
通过观察皮肤(面部)色泽变化以了解 病情的方法。
常色:正常情况下的面色和肤色,主要表现出 明润含蓄。
病色:患病时的异常色泽
望色
概念
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病情轻,预后好
闻诊
听声音
2. 语言: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 扰心神
郑声:神志不清,精神衰疲,语言重复而无 力→虚证
狂证:言语粗暴,狂躁乱动,哭笑无常→痰 火扰心
郁证:自言自语,见人则止--心气不足
言謇:舌强语謇,言语不清→中风
闻诊
听声音
3. 呼吸:与肺肾有关 呼吸气粗→属热、实证,常见于外感病证 呼吸气微→主虚证,常见于内伤久病 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喘 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哮 呼多吸少,气不能以续→肾不纳气
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病情重,预后差
望色
原理
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 头面,故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 荣。
面部皮肤薄嫩,其位最高,其色泽变化易于 外露,易于观察。
望色
意义
可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疾病的性 质、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望色
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心------赤------火 肝------青------木 脾------黄------土 肺------白------金 肾------黑------水
《灵枢 五色篇》
望色
赤色
主热证 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所致

实证面赤→满面通红 外感温热→面赤发热 里热证:高热、口渴、便
秘、面赤 虚证面赤→午后颧红+盗
•望诊
概念
是医生运用自己的视觉对病人的神色形态 ,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及排泄物的异常变化 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望诊
原理
人是一个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的有 机的整体
人体的外部表现可反映内在脏腑、气血、经 络病变
观察人的外部异常表现可诊察内在的病变。
望诊 注意事项
一是注意光线 二是注意诊室温度 三是注意受检部位充分暴露 四是注意整体判断 五是注意动态观察 六是注意望诊与其它诊法有机结合
清涕→风寒
浊涕→风热
望头颅、五 官、躯体
望口唇
主要反映脾胃情况
唇色淡白→血虚 青紫→寒凝、瘀血 深红而干→实热证 口开不闭→虚证 牙关紧闭→实证 口唇糜烂→脾胃有热
望头颅、五 官、躯体
望皮肤
❖ 主要是皮肤虚浮肿胀,按压 有痕→水肿→水湿泛滥
❖ 皮肤面目呈黄色→黄疸 ❖ 其次望斑疹,斑疹多见于外
面黄而浮肿→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泛肌 肤所致
望色
黄色
❖ 黄疸:身目俱黄
❖ 阴黄:黄色晦暗如 烟熏→为寒湿内阻
❖ 阳黄:黄色鲜艳如 橘皮→为湿热蕴蒸
望色
黑色
主肾亏,瘀血和水饮
黑色为阳气虚衰,阴寒水 盛,气血凝滞的重症
阳虚则寒:阳虚则水湿不 化→水饮
久病及肾,故主肾虚。
望形态
概念
指观察患者的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状态进行
o 久病呃逆不绝,声低→胃气衰败; o 新病呃逆,声响有力→邪客于胃。
闻诊
闻气味
嗅辨与疾病有关的气味,包括病体(排 出物)气味。
总原则: 酸腐臭秽,多属实证、热证; 微有腥臭,多属虚证、寒证
问诊
概念
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人进行有目的 询问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