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里寒热虚实辩证歌诀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5、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粗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
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8、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
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
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
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31、气随血脱:气随血脱属亡阳,冷汗淋漓面色苍。
四肢厥逆神昏重,舌淡脉微参附汤。
32、津液不足:津液不足口咽干,唇舌肤燥大便难。
尿少舌红脉细数,养阴补津增液痊。
33、水液停滞:风痰风胜动挟痰,阻塞清窍头晕眩。
口眼歪斜舌不正,喉中痰鸣倒突然。
热痰互结黄稠粘,喉痹便结心内烦。
或发癜狂脉滑数,泻热豁痰滚痰凡。
湿痰胸闷多易咳,呕恶头晕胖嫩舌。
身重困倦脉滑软,燥湿化痰二陈列燥痰粘稠难咳出,咳痰如线或如珠。
口鼻咽喉舌齿燥,便干尿少津液枯。
痰饮胁满胃水音,呕吐痰稀头眩晕。
心悸气短口不渴,脉象弦滑苔白润。
悬饮胁痛胁胀满,气息脉短咳唾喘。
转侧呼吸牵引痛,舌苔白滑脉沉弦。
溢饮重痛肢浮肿,发热无汗而恶寒。
尿少咳喘痰白沫,干呕苔白脉紧弦。
支饮咳逆胸膈满,浮肿难卧气息短。
痰白沫多脉弦紧,舌苔白腻弦晕喘。
太阳伤风恶寒风,发热汗出头项痛。
鼻鸣干呕苔薄白,脉象浮缓桂枝功。
太阳中风兼证繁,项强几几气喘痰。
身痛沉迟腹满痛,拒按时痛与喜按。
心下微痛尿不利,四肢微急小便难。
27、血瘀: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
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
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
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2《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依提纲,脏腑经络病显彰太阳中风伤寒病,脉浮恶寒头项强阳明里热胃家实,苦干目眩少阳伤太阴虚寒腹满吐,食不下利腹痛当少阴寒化热化证,脉微细寐热烦纲厥阴上热下寒证,厥热吐蛔下利方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八纲关,具体伤寒辨证专八纲概括阴阳内,表里寒热虚实间二者源于内经理,相辅相成密相关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六经脏腑不可分,六经表浅脏腑深脏腑经络相联属,辨证论治求病因太阳伤寒热无汗,头项强痛而恶寒。
身痛胸疼脉浮紧,喘呕麻黄汤可愈。
太阳伤寒兼证伤寒兼证在太阳,寒热几几项背强。
喘呕痰稀尿不利,利呕烦躁舌苔黄。
膀胱蓄水证膀胱蓄水尿不利,小腹胀满痛不舒。
渴不欲饮饮即吐,发热恶风汗自出。
膀胱蓄血证膀胱蓄血腹满胀,其人发狂而喜忘。
脉涩舌紫尿自利,方用桃仁承气汤。
阳明经证不恶寒兮阳明经,恶热烦渴汗蒸蒸。
心烦谵语气粗喘,苔黄脉大白虎清。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汗连绵,腹满拒按大便难。
苔黄芒刺脉沉实,烦谵循摸惕不安。
少阳经证少阳口苦目晕眩,往来寒热胸胁满。
咽干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脉象弦。
少阳兼证少阳太阳两相兼,发热微寒肢节烦。
微呕脘闷胁苦满,柴胡桂枝少阳兼。
3针灸部分常考知识点汇总1、身以前皆热:足阳明胃经2、舌本强:足太阴脾经3、阴跷脉阳跷脉多表现为肢体痿痹无力,运动障碍。
4、阳维为病多见寒热,阴维为病多见心胸,脘腹,阴中疼痛。
5、具有溢奇邪,通营卫作用的是孙络。
6、交于目内眦的两条经脉:手太阳与足太阳。
7、任脉的终点是目眶下,起点是胞中。
8、与督脉交汇巅顶:膀胱经,肝经9、过气街的:胃经,胆经。
10、交汇督脉:足三阳,手三阳,阳维脉11、过缺盆:大肠,胃,小肠,三焦,胆经12、环绕口唇:胃,肝,冲,任,督,大肠13、与牙齿有关:胃经,大肠经14、与喉咙有关:肺肾胃肝经(手三阳)15、与咽有关:脾(夹咽)心(夹咽)小肠(循咽)16、过客主人:胃、三焦经17、行于脊柱内:肾经,督脉,冲脉18、循行既至目外眦,又至目内眦的经脉是手太阳小肠经。
19、十二经脉中循行于腹部的经脉由内而外为足少阴肾经(前正中线旁开0.5寸),足阳明胃经(前正中线旁开2寸),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前正中线旁开4寸)。
六十六穴歌:(五输穴歌:井、荥、输(原)、经、合)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募穴歌: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中脘兮脾章门,包膻三焦石门穴。
络穴歌:公孙脾络胃丰隆,膀胱飞扬肾大钟;肺经列缺大偏历,通里心经小支正;心包内关焦外关,肝胆蠡沟和光明;督脉长强任尾翳,亦有脾络大包同。
郗穴歌:郗有孔隙意,本是气血集;病症反应点,临床能救急;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逼;胃经是梁丘,脾主地机宜;小肠养老名,心须取阴郗;膀胱求金门,肾向水泉觅;心包郗门寻,三焦会宗居;胆郗在外丘,肝经中都立;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必;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取。
八会穴歌: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气膻中兮脉太渊。
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4二十八脉歌诀浮脉类:浮洪濡芤革散沉脉类:沉伏牢弱迟脉类:迟结涩缓代数脉类:数动疾促虚脉类:虚细微代短实脉类:实紧长滑弦浮脉为阳表病居,按之不足举有余,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时衰,波涛汹涌脉体阔,相火炎炎热病裁。
浮而柔细方为濡,精血不荣湿气阻,浮大中空乃是芤,失血亡阴葱管候。
弦硬搏指革浮取,外坚中空按鼓皮,男子亡血失精候,妇人半产漏下疾。
浮散无根飞杨絮,按之全无至难齐,元气离散是大虚。
--------------------举之不应按有余,沉脉虚实皆为里,推筋着骨始得伏,厥证痛极属邪闭。
牢脉沉实大弦长,阴寒内实少思量,沉细极软为弱脉,濡之沉者不虚才。
--------------------不足四至已一息,迟则为寒辨实虚,脉来缓慢乱止为结,阴盛气结寒痰瘀血,往来艰涩难流利,轻刀刮竹病蚕饥,有力血瘀兼气滞,无力便是精血虚,一息四至应指徐,平缓从容病无力,或风或湿或脾虚。
--------------------数脉一息五六至,数则为热分虚实;动脉专司痛与惊,厥厥动摇如豆形,滑数有力指下明。
一息七八便为疾,阳极阴竭脱元气;脉来急促止无常,阳盛热实细端详,有力痰食与肿痛,无力虚脱又何妨--------------------举之不足按之空虚,气血脏腑虚而又虚中取应指细如线,气血劳损虚可见,热入心营兼数象,不忘湿邪遏脉关,脉微欲绝细软极,若有若无好依稀,轻取似无是阳微,重按似无竭阴气止有定数代脉中,良久复来再前行,脏气衰微难接续,损伤惊恐痛与风。
首尾俱短难满部,气虚气滞短脉主。
--------------------三部有力皆充实,有形实邪体内滞。
紧脉紧张又拘急,如牵绳索行有力,为寒为痛为食积。
长脉首尾越本部,如循长杆布指疏,肝阳内热有余证,或是气血皆充足。
应指圆滑往来利,如珠走盘滑替替,痰饮食滞与实热,妇人当是经孕期。
端直以长按琴弦,肝胆痛证疟与痰,土虚木旺乘脾胃,春应东方正盎然。
5脏腑辨证歌诀(部分)1肝气郁结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