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肠道间质瘤CTMRI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CTMRI诊断


4)胃肠道外型(EGIST):<5%
发生在胃肠道外(如网膜、肠系膜、腹膜后、膀胱
、胆囊、胰腺及子宫),可能与Cajal细胞也在这些 组织中存在有关。
1)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肿块从黏膜下向腔内生长突出,与管壁 有蒂相连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胃--胃体部多见 小肠--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 空回肠--肠梗阻
CT平扫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胃体大弯侧腔外为主、腔内外生长的团块状等密 度肿瘤,中央见小囊状坏死。病理为间质瘤,中度 危险性。
五、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
CT增强扫描:
均匀强化 增强前后(静脉期)CT值增加约20Hu
不均匀强化 增强前后(静脉期)CT值增加约35Hu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可为片絮状高信号;T2WI以高或稍高信号为主,内部可见液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化坏死;周边可见环形细线样T1WI、T2WI呈低信号包膜。
增强扫描:
肿块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显著,坏死、 囊变区无强化。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Ax T1WI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GIST病理危险度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病理示:低度危险性 核分裂相2/50HPF 免疫组化:CD117+ CD34+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病理示:多灶性, 高度危险性 核分裂相15/50HPF 免疫组化:CD117+++ CD34++++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胃间质瘤标本及病理
四、组织病理-免疫组化
GIST具有多向性分化特点,必须依靠免疫组化才能明确诊 断与组织分型。
CD117 强阳性 接近100%诊断率。
四、组织病理学
两种形态: 梭型细胞和上皮样 细胞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梭型细胞 70%
上皮样细胞 20%
混合型 10%
四、组织病理学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肿瘤大小不一 形态多种多样 大多数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质硬易碎; 切面鱼肉状,灰红色,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等 继发性改变
胃肠道间质瘤CT/MRI诊断价值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一 、 定义
胃肠道间质瘤:
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由未 分化或多能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疫组化过表达KIT蛋白(CD117),属于消化道间 叶源性肿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盆腔左侧大小约 7.27*6.69cm肿物,边 界欠清,密度不均,以 向腔外生长为主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胃小弯侧肌壁间间质瘤,瘤体大小 11cm×8cm×6cm,呈多灶性,高度危险 性核分裂像15个/50HPF。
GIST术后复发,胰腺 及脾脏受侵、腹水


病理示:贲门下小弯侧间质 瘤,高度危险性,核分裂象 约32个/50HPF, 免疫组化:CD117+++ CD34+++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突 入,境界不清,密度不 均,增强较明显不均匀 强化;肿块大小约 5.5cm×4.0cm×3.5cm
病理示:回肠间质瘤, 高度危险性。免疫组 化:CD117+++ CD34+++
,而是一组独立来源于胃肠道管壁间叶组织的
间叶性肿瘤。
二、流行病学特点

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1%-3% 每年发病率为1-2/10万 发病年龄范围广泛,从儿童至老年,无性 别差异,75% 发生在 50岁以上人群 预计中国每年的发病人数在20000-30000例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二、流行病学特点
GIST可发生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任何部位 分布比例: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三、临床表现及治疗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与肿瘤大小、发生部位、肿瘤与胃肠壁的关系以及 肿瘤的危险度等有关。 肿瘤较小者(直径小于2 cm)常无症状,往往体检或 其它手术时无意中发现。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腹部隐痛不适、粘膜溃疡出血 和贫血。 50%-70%的患者腹部可触及肿块。 少见症状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肠梗阻及梗阻性 黄疸、吞咽困难等。 传统放化疗对GIST患者几乎无效,手术切除成为治 疗的主要手段。但术后5年生成率仅50%-65%。综合 个体化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检查方法
MR扫描常规序列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Axi: fs T2WI、T1WI、3D DE IN/OUT、 DWI、LAVA+C(动态三期、加扫延 迟期3-5分钟) Cor: fs T2WI、MRCP、 LAVA+C Signa HDx Sag:fs T2WI 、LAVA+C 3.0T
胃平滑肌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结肠平滑肌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胃体小弯侧腺癌
小肠腺癌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结肠腺癌
胃体淋巴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小肠淋巴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术中见胃体后壁可 触及一8x5cm肿物, 质中,包膜完整。 (浆膜下) 术后病理:胃间质 瘤,中度危险性, 核分裂2-3/50HPF。 免疫组化:CD117+ CD34++
病理示:小肠间质瘤 高度危险性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外 生 性 生 长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浆膜下型---外生性生长
4)胃肠道外型
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管壁以外其它腹部部位
(如网膜、肠系膜、腹膜后、胆囊、胰腺、膀胱及子宫)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表现为:腹部孤立性软组织肿块,往往缺乏 特征性,诊断较困难。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六、鉴别诊断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GIST主要与消化道腺癌、淋巴瘤、类癌和平滑肌 肿瘤相鉴别: 1、消化道腺癌:多起源于粘膜层 , 腔内型多见 ,不规则肿块 ,管壁增厚、僵硬 ,较 早出现淋巴转移。2、淋巴瘤:胃壁弥漫增厚 ,粘 膜僵硬粗大 ,多发不规则充盈缺损 ,可见较大龛 影 ,小肠恶性淋巴瘤可见“夹心面包征”和“动 脉瘤样肠腔扩张征”。3、类癌:常见于远端回肠 、肠系膜根部 ,多引起粘连 ,较大肿块常导致梗 阻。4、平滑肌肿瘤:难以鉴别 ,主要依赖于病理 免疫组化鉴别。
MRI通过信号的改变,能反应病灶的成分,对坏死、 囊变成分的检出明显优于CT,另外它通过三维成像 ,直接反应病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病灶的范围 及定位判断常优于CT。
五、胃肠道间质瘤的分型
1)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2)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3)浆膜下型---外生性生长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五、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
CT平扫:
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少数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 大多数边界清楚光整,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 出。 多呈较均匀等密度,也可出现坏死、囊变及出血,中心多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见;少见钙化。
CT值约为30Hu。
可与胃肠腔相通,形成气液平面。
hepatic tuberculosis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2)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突出, 胃壁或肠壁增厚
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粘膜破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Ax fs-T2WI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Cor fs-T2WI
DWI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LAVA+C
Cor LAVA+C
MRI优势
CT能反应病灶的形态、范围、内部结构及与邻近 周围器官的关系。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CD34
阳性
约60%-80%诊断率。
这是病理诊断GIST的最重要标准。
五、胃肠道间质瘤CT/MRI表现
检查方法
CT扫描常规序列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CT平扫(无对比剂注入) CT增强(静脉注入含碘对比剂)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期
相关主题